高中阶段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书
高中阶段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书
(徐州七中德育处市级研究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贾汪区共有9个乡镇,农业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校“留守学生”的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这些外出务工者的后果之忧。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学生心理上出现的新问题,国家极为重视,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我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的想法,学习成绩也出现相应的下滑,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留守学生”。 这个群体的家庭教育几成空白,随之引发的大量问题引起了我校的高度重视。
2、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通过调查分析找出“留守学生”当前呈现的心理及思想特点。
②通过调查研究查找“留守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及症结所在。
③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探索对“留守学生”的德育切入点,培养“留守学生”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是21世纪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教育的阳光应该普照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开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能促进这部分学生在生活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并且本课题研究着力于研究其与新课程标准的相互关系及自身的课程标准的建设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⑴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正在不断的完善,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为特殊群体(包括“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教育专家对其下一代教育的足够重视,在徐州市教育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搞好本课题的研究。
⑵本课题结合我校实际,调查研究的切入点较小,无须占用大多数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和学校的其他教学资源。尤其是本课题的成员都是德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具备直接和被研究对象接触的有利条件,可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边工作边研究,易于操作,同时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⑶课题研究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培养合格的人才,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学生是否想得通,是否行的正,从而可以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⑷我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校领导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支持教师搞教育教学研究,本课题的开展会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支持。
四、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的界定
⑴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我校的高一、高二、高三的“留守学生”。
⑵被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同学交往、行为规范、师生交谈等方式中观察到部分学生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中一部分为“留守学生”。具体表现为超常交往、生活奢侈、不拘小节、惧怕考试、害怕放假、自暴自弃、厌学等,导致这些学生脾气反常、经常违纪、学习成绩下降。学校也在发动全体师生反思这种现象,以期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索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
2、研究的目的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弄清“留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及思想特点,并探索其产生的各种原因,从而能够找出更加创新的德育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留守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帮助本课题的研究成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探索新的方法。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含子课题)
⑴“留守学生”在高一、高二、高三各个阶段的行为及心理表现,各类现象的归类、所占相关人数及百分比。
⑵“留守学生”心理特点的根源调查。
⑶通过交谈、问卷等各种方式接触被调查对象,在实际德育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和疏导方法。
⑷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预测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4、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对究象:徐州市第七中学在校“留守学生”,包括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相关人员,共计800多人。
5、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个案交流法
行动研究法
6、研究过程(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目标、阶段研究内容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4月
目 标:调查近两年我校“留守学生”的各种表现
内容及步骤: ⑴搜集原始材料。课题组成员从德育处档案室调取学生成长材料;查找近两年班主任工作手册;学生个人总结;教务处学生成绩单。
⑵与班主任交流,做好各项纪录。
⑶记录好实际工作中与“留守学生”接触的材料。
⑷问题及材料分类。根据所掌握的材料把学生存在的表现及问题细化、分类,根据数据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2月
目 标:对各类现象及原因进行调查、分类、整理
内容及步骤: ⑴设计问卷调查,对各类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调查。
⑵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⑶详细研究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对每一个措施的事实加以记录、分析并观察其实施效果,并及时总结分析。
第三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
目 标: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执行以前提出的解决措施,分析总结在德育实践环节中如何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提出长效的德育设想。
内容及步骤:⑴设计问卷,调查出学生的想法及希望解决问题的途径。
⑵教师通过个别交流、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手段验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和德育工作者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便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7、预期研究成果
(1)成果表达形式及完成时间
①2007年4月,存在现象及问题的调查报告
②2007年7月,学生心理现状产生原因的调查报告
③2007年11月,对实施德育措施取得效果的分析
④2008年1月,全面归纳分析课题研究过程及效果
⑤2008年4月,结题报告
⑥2008年6月,运用研究成果完善我校德育工作机制
(2)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留守学生呈现的心理特点,全方位了解学生,即使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帮助本课题的研究成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探索新的方法。
8、课题组成员基本信息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 |
职称 |
任教年级及学科 |
研究专长 |
课题中分工 |
刘继华 |
男 |
33 |
副校长 |
中教一级 |
高二历史 |
管理与德育 |
组织领导 |
耿德金 |
男 |
31 |
德育主任 |
中教二级 |
高一政治 |
德育与心理 |
主持人 |
刘保芳 |
女 |
41 |
德育副主任 |
中教高级 |
高二英语 |
心理及教学 |
调查及材料 整理研究 |
郭士鑫 |
男 |
24 |
德育助理 |
中教二级 |
高一化学 |
化学教学 |
材料收集 分类 |
张 翼 |
女 |
28 |
团委书记 |
中教二级 |
高二语文 |
德育与心理 |
材料收集与分类 |
孙景桂 |
男 |
34 |
年级主任 |
中教一级 |
高一数学 |
管理与德育 |
材料收集与分类 |
孙善慈 |
男 |
36 |
班主任 |
中教高级 |
高二语文 |
德育与教学 |
材料收集与分类 |
吴文秀 |
女 |
28 |
班主任 |
中教二级 |
高二语文 |
心理与教学 |
材料收集与分类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