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互动与对话的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课题

促进互动与对话的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第五中学 杨静平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是这样表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课程评价的表述中写道: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需要与个性特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比较多地重视对知识掌握的评价,对学生自我认识与未来发展没有给予特别重视。关注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与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2、对话精神的感召

    在世界冲突日益增多、人际隔阂越来越深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功利倾向使越来越多的师生关系仅仅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淡和势利,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跃出。人们在反思自己的生存处境时,开始意识到互动对话是冲破这种人为障碍的重要举措。对话成为解决各类冲突、矛盾与隔阂的首选办法。师生关系亦如此,对话精神感召下的课堂师生关系,将在充分尊重各自身份与地位的基础上,本着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原则,建立合作、互动、有效、和谐的教育交往关系。这样的关系将保证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师生课堂生活质量。

    3、教学现状的要求

    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还有很多低效教学现象存在。在这样的课堂中,往往表现为老师眼中没有学生,他们或忽视学生的存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或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设定适宜的教学难度,造成师生不能在一个恰当的平台上对话,或投入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后只产出了很低的教学效果,造成师生身心极度疲惫,师生关系恶化。因此,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需要我们创设高效的课堂,而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建立在互动和对话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诊断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引导老师关注如何通过营造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4、加强五中课堂教学研究的需要

    九五、十五期间,五中共参与专家支持的各类课题达19项,独立主持课题10项。我们的课题研究涉及德育、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其中在十五的心理教育课题中,初步涉及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我校提出过互动成长,双向成才的师生关系要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良好的课堂气氛、愉快而有效的课堂生活离不开和谐、健康、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探讨这样理想的课堂与师生关系该如何营造与建立。

 

二、课题界定

    1、师生关系

    本课题中的师生关系分两层含义:第一,是研究作为教育手段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来看,必须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第二,是研究作为教育目的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工作关系或交往关系,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双方的心理享用价值,从而影响双方对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将工作与学习视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努力经营好,放大工作与学习本身的各种价值,充实并丰富双方的精神生活,这是我们优化教育生活的追求,而本课题就是为达到这一追求所作的研究。

    2、高效课堂

    本课题所说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难度适宜,教学目标达成率较高以及教学评价科学的课堂。

    3、促进互动与对话

    所谓促进互动与对话,就是要变更传统教学中师生双方被动、静态、单一价值的那种关系为主动、互动、多种价值享用的多维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护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师生关系。

    4、促进互动与对话的高效课堂师生关系研究

    本课题是指在充分尊重师生各自身份与地位的基础上,本着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原则,建立合作、互动、高效、和谐的教育交往关系。这样的关系将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师生课堂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教育学理论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这种情况不改变,教育将成为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力量。

    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叶澜教授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教师才会在观念上不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活动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活动看作是学生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就不能有高效的互动,学生也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2、心理学理论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类似心理辅导中的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他们在对话中大量使用的先跟后带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师生对话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先跟后带是指先附和对方,然后才带领他去他想去的地方。附和对方说话的技巧包括三种: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说话中他与你一致的部分;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说话中他与你不同的部分;全部,先接受对方全部的说话。

    先跟后带作为重要的心理影响技巧,它重视观察与状态调控,它认为对受导者的状态调控对整个治疗工作起到50%—90%的作用。目前,已有策略包括言语使用技巧以及内感官类型判断与配合,以及强调情绪与事情分开,情绪与事情分别由相应的技巧来处理。它的三大策略是针对辅导中的个体进行的。

    先跟后带在语言使用方面采用了上堆、平行和下切的技巧,分别能找出受导者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同一层面的更多更佳选择以及受导者概括化词语背后的真正意思。

    内感官类型的判断与配合:外感官有五个,而内感官只有三个,即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包括冷热、粗滑、本体感觉、空间感觉和内心感受等)。从学习角度看,内视觉学习最快,内感觉学得最深刻,而内听觉的学习能力是最弱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调用学生的三个内感官,促进学生的学习。从与学生沟通的效果来看,内视觉的人注重图像色彩,凭着眼睛思考,因此,与他配合,需要注意:说话简短扼要,保持轻快节奏,多用视觉型语言与手势,多用事例。内听觉的人是凭声音与文字思考,与他配合,则须注意:多用变化的声音声调,多用音乐,讨论事情,写清步骤与要点,用押韵的顺口溜的方式,用优美的文字等;内感觉的人是凭自己内心的感觉来行动的,与他配合,须注意:尽量多与他倾谈,询问他的感受,多提及人生经验与人生价值,多使用实物,保持优雅的气质等。在我们的课堂中,三种学生都存在,因此,要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与趣味性,就不得不使用综合的教学策略,以配合不同类型的学生风格。

    强调情绪与事情分开。在师生冲突中,有时一件小事,本可以快速化解,如果双方执着于情绪的宣泄,常常导致事态的严重化。强调情绪与事情分开,就给了双方一个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机会,待平静后事情是容易处理的。逐步抽离法,留住负面事情的正面意义,明确自己的深层动机,都是快速平缓情绪的技巧。一分为二法,意义换框法,借力法,优先排序法,都是解决冲突、困境或寻找自我价值的具体技巧。

    因此,心理治疗中的先跟后带,对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引导至少有三大启示:

    先跟后带的理念。任何教育的成效都建立在与学生联系的基础上。没有取得学生的配合,教师工作做得再多再辛苦也没用。因此,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此时的行为,此时的情绪,此时的言语与神情,然后配合上他后,再开始引导。

    附和对方的技巧。有时,教育谈话的无效,常常因为双方还未放下自己的防御,因此,怎么说,都难以进入耳朵,进入心田。附和的技巧,就在于在谈话的双方面前,搭设了一个安全的、不需防备的可以讨论的平台,从而能使人心平气和地理智地交谈,免除感情用事。

    言语使用的技巧。教师的主要工具还是言语。无论是与个体学生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讲课,都在使用言语。我们能熟练地使用上堆、平行或下切的技巧,将大大提高我们的设问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1、当前低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2、高效课堂中促进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及成果

    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发现低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低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表现

    低效的课堂是由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共同的表现是这类课堂上都缺乏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即缺少一种互动与对话的师生关系。

    1、师生之间根本没有对话

    通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现在依然有一部分的老师上课是一言堂”“满堂灌,他们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师生之间只有知识的讲授,没有思想的碰撞,更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往往让学生觉得昏昏欲睡,或苦不堪言。且不说对学生的能力的长远发展不利,就是对眼前的知识的掌握也是低效的。

    2、师生之间存在仿真对话

    但是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大部分老师注意到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建立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但我们通过研究也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有互动的课堂就有理想的师生关系,并不是有对话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课堂。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所有的课堂问答都是真正的对话。这类对话因为课堂上始终有师生的互动,所以往往被认为是成功的课例,具有很大的隐蔽型。老师的设计其实并没有抓住对话的实质,其实它依然是穿着新理念的衣服的旧课堂。比如老师大量提问、过多提问,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有招架哪有对话?再如老师只关注讲解题目的标准答案,根本不注意暴露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老师和题目对话时的旁听者,他们的需求没有被发现更没有被满足。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没能准确了解,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跟不上节奏。这种不知己知彼的对话只能是老师和假想学生的对话,缺乏合适平台的对话只会变成痛苦的煎熬。我们之所以说它是仿真的对话,就因为它没有抓住课堂良好师生关系的实质,没有真正在思想上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者,把学生和老师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去处理他们的关系。

    3、师生之间存在低效对话

    在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很多学校和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进一步延长教学时间。其实提升质量的法宝在于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师生间的高效对话。但我们在对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摸索阶段确实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低效的对话。

    比如有目标不明的对话。与教学目标契合的对话才是有效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对话才是有效的,而能够深化强化教学目标的对话才是高效的。有的课堂上我们还看到老师误导学生在教学目标之外游移,或者任由学生自由讨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些课在看似热闹的对话下丧失方向,热闹过后学生发现所学不多,从而造成低效的对话。

    再如一些高度不宜的对话。有的课堂对话老师只要求学生回答不对,或在一些学生明显都能掌握的知识上设疑,这些对话因没有思维的挑战也就没有了必要,没有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学生将没有提高。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对话因高度太高学生跳了也够不着,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话的底气,从而再次让课堂陷入老师唱独角戏的困境。这些高度不宜的对话必将导致低效的对话。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没有对话,还是仿真的对话,或者是低效的对话,它们所带来的一定是不当的师生关系。他们或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或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或没有真正把学生的自主独立发展,把师生的共同促进当作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所以,不能促进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也一定是低效的课堂。

    ()低效课堂中的不当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

    1、教师没有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转变

    虽然我们对新课程中有关师生关系的要求都有所了解,并且也在教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上都接受了培训,但我们部分老师在教学的个体实践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他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自觉地就远离了学生、居高临下起来。当他们面对考试分数的压力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功利、急躁了起来。当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被重视,当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被尊重,教师的一言堂或满堂问等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师生关系就会停留在被动、隔阂甚至淡漠的状态,从而导致低效课堂的出现。

    2、教师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及时改进

    其实对话的关系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等多种形式。要想改进课堂设计,让它真正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就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所思考。任何有所偏废的设计都有可能造成低效的课堂。

    比如课堂设计游离于文本或误读文本进行对话。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浮于文本之上,带领学生进行诸如穿越时空隧道式的对话,其结果只能是架空课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别开生面,只能是抓住了对话的壳而没有深入其实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知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地聊而毫无目的性、毫无章法,只怕这样的对话会真正丧失教学的效果;再如有的对话出现了对文本理解的原点错误,学生会被引向何方可想而知。

    再如课堂设计中只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如果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关注这堂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所得,所有的环节都要在切合学生学情、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设计,那么就有可能忽视师生的和谐、对话、共赢的关系。从而让教育回到只教不教的老路上去。

    无论是对文本的把握还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不能把促进对话当作是桥梁,不能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当作是润滑剂,取得高效的课堂就会变成泡影。

    3、教师没有从教学行为上合理调控

    教学效率较低的课堂往往表现在教学行为上不能合理调控。而调控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调控者的地位上。那就是教师既不是教学行为的唯一参与者,也不是教学行为的旁观者。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比如我们看到课堂上会有老师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的反映。或者虽然有学生讲,但老师希望的是学生讲老师预设好的话,一旦学生的回答有错误,老师就粗暴打断或反应急躁甚至批评指责。这种教师高高在上的俯视是不会取得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的。

    与之相反,我们也看到有忽略教师首席地位的对话。如教学时用小组讨论,学生讲坛等形式把话语权让给学生,而教师则成为教室里的一名冷漠的旁观者,抑或成为一名热情的喝彩者,这都不是教师本来应该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是首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应举足轻重。

    教师不能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转变,不能从教学设计上及时改进,不能从教学行为上合理调控,都将不能使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下对话,也就不会在对话的状态下共赢。这样的课堂也就只能是低效的。

 

    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高效课堂中促进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现状

    (一)教学观念上有准确的师生角色定位

    低效甚至无效课堂的存在与老师对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不准有着很大关系。那么,在互动与对话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定位准确了,关系明确了,才能有效地高效地促进互动与对话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发展,进而提高学与教的效率。

    语文教师曹爱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思考,曹老师提出在互动与对话的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注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同时曹爱梅老师也指出,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语文教师成为对话者却并不意味着老师必须去迎合学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平等的首席。

    语文教师王涛则从课堂教学中生生对话出发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生生对话由始至终可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教师都可以采用相应的有效做法,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激发者、决断者的角色。

    历史教师顾海荣在对对话教学的思考中,梳理出三种非对话现象。其一,教师的一言堂不是对话。其二,简单的满堂回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其三,教师设定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往既定答案上去集中,以达到同一也不是对话。她通过自己对话教学的实践,提出了言语对话、情感对话、生命对话的三个层次。也把师生关系上升到了教学层面、情感层面和生命层面。

    语文教师沈中尧则从更深的理论层面,审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中的对话的内质与外化作了辩证思考。在对一言堂满堂灌的语文教学的反思中更为深刻地意识到对话元素的重要性。同时,沈老师引导我们思考那种简单地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或满堂说的做法,并对其是否确属对话加以怀疑。沈老师还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显对话隐对话的概念,提出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几乎为零,这是最易忽视的对话。同时,沈老师还更加巧妙地提出,对话必然有所交流,但交流并不一定非要有所创造。因此,对话要以是否有所得判断其真伪,又不能过分强调对话的创造性,以免造成对话的泛化、滥化。

    (二)教学设计上有与文本的科学对话

    高效的课堂高在有优良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关系离不开准确巧妙的教学设计,而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计与文本的科学对话。

    我们认为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呼唤真实对话,呼唤灵活对话,呼唤开放对话,呼唤深层对话。

    语文教师蔡建明在处理语文苏教版的选修教材时,就一直在思考选修课和必修课怎样区别对待,怎样体现选择性,又怎样选择统一性。他在《你可以重新选择》和《四个句子的妙用》等文章中提出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再选择教材,老师可以根据学情大胆取舍、重组文本的观点。因为教材、文本都是给老师和学生用的一个平台而已,真正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终结点的。我们不能被文本束缚住了手脚,让文本变成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

    语文教师王涛在教学中关注预设与目标生成的链接、学生与目标生成的链接、形式与效率的链接。在呼唤灵活对话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语文教师赵功海教学中尝试多维对话。他设计了老师同作者、作品的对话,学生同作者、作品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他的课堂设计注意了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四方对话,在多维多向中把师生对话引入深层。

    语文教师徐桂芹体会到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成功的探究教学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精神相遇、情感交融的深度对话教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敞开个性化的自我,敞亮内在真实精神,进入一种精神愉悦的自由世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老师可以在课堂设计的时候从诵读涵泳、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下足功夫。

    地理教师吴惠红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学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 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种设计很好地贴近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就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交流对话的平台。

    语文教师蔡建明同时还对文本解读中的深度对话进行了归纳。于故意反复处获得深悟,于空白隐含处召唤深联,于不合常情处走向深疑,在这三种情况中感受文本的独特,悟、联、疑的方法有助于阅读超越表象、超越特定文本身份的规约,超越共识的层面。

    (三)教学行为上创设适宜对话的情境

    在高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一个气场,这个看起来说不清楚的气场其实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情境。我们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空间、思维空间、人际空间。宽容的情境会让学生觉得放松、安全;诗意的情境会让学生觉得美好、受到熏陶;开放的情境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而这样的情境都会利于师生互动对话,共享生命历程,释放生命魅力,

    历史教师陆培静通过课堂实践提出,要想在新课程标准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找到科学的平衡点就必须将对话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而要想科学对话就必须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她呼吁师生共创民主、平等、宽容的对话情境,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

语文教师蔡建明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运用和谐的对话机制为我们展现了理想的语文课堂景象——诗意地栖居在阅读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领下于字里行间出独特的感受,好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样的课堂中文本将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畅游四方,如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间进行着和谐的互动,美好的人性不断萌芽,好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诗意情境,那么可以想象,教室里将流淌着美,学生们将享受着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品质都将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提升。

    语文教师赵功海认为进入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愉快而有效的。这样的课堂离不开和谐、健康、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在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赵老师找到了答案。他说在全新的体现着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堂里,学生的会促进教师的,而教师的又会使教学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呈现出的这种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会使课堂成为一股活水,开放的情境将会促进有效的互动,不断地推进着教学过程。

    物理教师顾美玲在教学中做出了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索。顾老师通过各种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情境、成功情境、类比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且使知识最终深化、巩固,形成能力。

    (四)教学行为上探索启发式的提问方式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在高中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的提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引发并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对话。

    数学教师许梅用搜集访谈资料的方式统计调查教师运用的启发策略。发现尽管很多高中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当中提出启发性问题很重要,但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面对启而不发的状况时,会表露出无奈甚至放弃启发。许梅老师对教师启发策略单一的情况做了反思,提出了自己促进课堂教学提问更有效的三点建议。那就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研究,使自己的提问更有效;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策略,提高自己的提问技能;教师要能经常自我反思,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化学教师许玮将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与现代的对话式教学进行比照,对于互动过程进行了前提、策略及具体形式的分解分析。

    物理教师顾美玲提出构建问题互动为主的对话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提问的作用和巧妙设置课堂提问的方法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创设成功情境,增强学习信心;巧设陷阱,深化概念;组织讨论答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时机设疑,持续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各项具体策略。

 

    研究的第三阶段:研究能形成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准

    心理教师杨静平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动方,教师的行动体现教师的专业性。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学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共同影响师生关系。前两者是显性的影响,后者是隐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师生关系中的底色,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时,教师很难有完整的准确的认知与情绪调控能力,很容易将自己的不良心境投射到学生身上,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健康心理表现为情绪稳定,情感正向深厚,情怀宽阔,情操崇高,思维敏捷灵活有弹性,行为举止得体大方,能力充足,个性圆润。

    据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分为上、中、下的。他们面对同样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对学生的恶作剧会生气地愤而离席,有人则可以发现孩子调皮背后的天才,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愤怒、无助未必都是学生惹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僵化、淡漠也未必都因为缺失技巧。师生关系往往折射出的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我可以应对哪些情况?而在哪些情况下,我会完全失控?这是做老师的一辈子要修炼的功夫。因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一样,只有当我们可以拥有无分别之心的包容、无不变之心的灵活,我们才可以从容地站在任何一个教室里。

    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产生教育的机智。当我们带着放松的健康的心态走近学生,学生也会以最自然的状态与我们互动,就会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相互震荡和谐共振的过程,中间就会充满斗智斗勇的紧张以及春风拂面的清凉,这就是一种健康的课堂生态。这种课堂可以滋养在场的每一个生命。

    (二)提升教师激励引导学生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犹如双人跳的游戏,只有师生共同到达终点才能达到目标。老师跑得快不是真的快,他需要不断激励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带领学生飞奔。而激励引导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赞美或鼓励上。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传递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种信息的。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激励技巧。

    1、面对正向信息,使用肯定、欣赏、渲染的技巧

    当课堂上学生表现为专注凝神、积极思考、见解准确、善于表达等状态时,老师就可认为学生传递出了一个正向信息。这时我们就可用肯定、欣赏、渲染的技巧。承认学生的想法、做法与感受是恰当的,优秀的。通过肯定让学生更加自信。或品味出学生的想法做法背后的东西,将学生的想法与感受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新来看待它的意义与价值,表达出自己的共鸣。使学生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开心。有爱就大声地说出来会让师生关系找到润滑剂。

    2、面对中性信息,使用挖掘、提炼、期待的技巧

    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中规中矩、被动接受、一知半解、沉默不语等状态时,老师就可认为学生传递出了一个中性信息。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挖掘、提炼和期待的技巧。学生表现出中性信息,是因为自己处于不自觉或未觉醒的状态,这并不代表其中没有积极的元素。他们还是接受教育的,只不过他们并不自己来拿;他们还是有想法的,只不过不善表达;他们也是有知识的积淀的,只不过并不完善。这时老师如能挖掘提炼出中性信息背后的教育意义,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给予适时的启发,给予巧妙的点拨,给予美好的期待,相信学生可以做到更好。吹面不寒杨柳风会让师生关系找到催化剂。

    3、面对负面信息,使用先跟后带的技巧

    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自由散漫、精力涣散、消极抗拒、一窍不通等状态时,老师就可认为学生传递出了一个负面信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他们有着思想和情绪的问题,也许他们有着兴趣和责任的问题,也许他们有着基础和挫败的问题。这时老师如能运用先跟后带的技巧,用附和取得信任,用行动正确引领,熟练地使用上堆、平行或下切的语言技巧就有可能影响转化部分学生。润物细无声会让师生关系找到还原剂。

    老师其实是要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掌握了激励引导的技巧,就为学生加足了油,剩下的旅程就让他们自由飞奔吧。

    (三)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1、因学而教制定目标找准着力点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根据教学大纲等标准化的规定以外一定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再次定位。因为学生的习惯、基础、甚至性格的差异都需要我们区别对待。教学目标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航标和终点,找准了一个符合大纲的航标就不会走错路,而找准了学情的航标则可能走捷径。制定目标的过程虽在课外,但教师反复揣摩学生、权衡目标的过程其实已经使师生关系进入了一个小心试探期

    2、顺学而导处理文本找好平衡点

    无论谈对文本的选择、再开发还是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或个性解读,看起来是百家讲坛,其实最根本的依据都应该是学生。只有依据学情才能在处理文本时找好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可以预设在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高度,也可以随着课堂机智及时调整。教师顺学而导,学生就可容易接受、就可充满期待,师生关系就进入了甜蜜初恋期

    3、师生对话激活课堂找到闪光点

    如果说制定目标和处理文本主要靠预设精彩,那么师生对话激活课堂就主要是靠课堂的生成了。当老师是独奏演员时,教室里产生的是惊叹;当老师是指挥家时,教室里回响的就会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华章。你会发现,有了对话,就有了思想的交汇、就有了感情的交流,老师手中的指挥棒就会点石成金。平等、尊重、欣赏、共鸣就使师生关系进入了浓情蜜月期

    4、意犹未尽结束授课找寻空白点

    好的老师在下课铃响的时候并不认为是授课的结束,相反,他们会认为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开始。因为课堂教学要教学生一种能力,让他独立思考;课堂教学要教学生一种方法,让他独立运用;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段空白,让他独立探索。意犹未尽的课堂是最值得回味的,牵肠挂肚的关系是最值得深藏的。这时的师生关系就进入了婚姻的巩固期

 

六、遗憾和今后思考

    1、总结一套互动共享的校本课堂教学经验。

    2、希望形成各种科目、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3、进一步为教师搭建教学反思的平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