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高中一个班三年的追踪研究,认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使他们善于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挫折情境,从学习卫生、学习方法和个性等方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策略,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挫折;学习习惯;人际关系

     高中阶段前与少年后期相接,后与青年中期相连,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作为少年期结束和青年期开始的高中阶段,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所受的各种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障碍。为此,作者通过对自己所带一届学生的三年追踪研究,了解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教育对策,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挫折是个体的目标无法实现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人们通常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挫折这一术语的。首先,挫折必然涉及一种特殊的外在环境。这种特殊外部环境通常是我们想要达到目标的物理障碍,涉及到未能受到应有的荣誉、奖励,涉及到面临惩罚的威胁或实际的惩罚,以及难以克服的困难等。其次是个体对外在环境的情绪反应,这种挫折的内在情绪反应会有相应的生理变化或表现。最后是个体对外在事件的特殊行为反应,作为行为表现的挫折往往涉及到倒退(行为年龄倒退到未成熟的水平)、固着(不能够对习惯行为做适当的调整)和侵犯性行为再现等。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挫折总是与困难、失败、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等有关,带有明显的消极气氛和色彩;但是,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尤其是当我们具有了应付挫折的正确手段,能够积极的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也有可能产生某种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心理学家将挫折分成缺乏挫折、损失挫折、阻碍挫折等三大类型。高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遭遇这三大挫折。我校作为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为全市的优生的集中地。据统计,在该届八个班级中,初中毕业曾当过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的学生每班有五、六个,而当过其他班干部的则更多,并且他们在原来学校中很受老师、同学的重视。而进入我校后,他们中好多人,往往不能象以前一样受老师的器重,并委以重任,造成感情的缺乏引起缺乏挫折损失挫折。个别学生在情绪、行为上会有较为强烈的逆反、放纵和自暴自弃;对老师,特别是对班干部的正当的工作,不合作甚至不服管教,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而在同学面前,表面上又装作若无其事,大有视名利如粪土,超凡脱俗之感。有时在教室里又竭尽全能地要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冲动性与破坏性,如在课间大声喧哗,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见解,激动时敲课桌板等,对班级的一些管理制度发表片面的、比较偏激的言论。在家里,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情绪波动大,不愿与家长谈及学校里的人和事,不再如以前得意时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的,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和调节后,逐渐趋于适应。

     可见,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挫折以减轻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对压力反应的惊恐----抵抗----衷竭等三阶段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育者应有一定的先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开学初就应认识到这一情况,在选拔班干部这一工作中应体现选拔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让每一个有志之士均有再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班干部轮流上岗制,值周班长制及规定试用期等,实验证明以上方法能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性格稍微内向,情绪反应较为轻微的同学,作为班主任应主动找其谈心,充分肯定其过去的成绩,鼓励其能积极地参与竞争,从而由这一方面的竞争带动其他如学习上的竞争状态,取得良好效果。

     而障碍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到了高一年级的中后期,乃至接下来的整个高中生活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感受的是学业上的挫折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的发展。有的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我校,父母视其为家族的骄傲,邻居也十分羡慕,经常以她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进入我校以后,虽然仍很刻苦,但成绩却先去了往日的领先地位,这时,我们要求家长降低对她的学业上的高期望,不要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的特别关注,尽量减轻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友善地对待她,让她感到老师同学没有对她另眼看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还应动员所有任课老师都热情地对待她、帮助她。

二、学习习惯及其培养

     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拖拉甚至抄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学生作息无规律、学习无计划;有的学生学习中不爱动脑筋,依赖性强……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个学习习惯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对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学习习惯不良也会直接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也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或攻击、敌视等性格。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人格健全的人,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原则及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的及时性、针对性原则,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搞突击、搞形式。要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养成。学生一进入高一,我们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习惯测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了学习习惯差、较差、较好、非常好等四类。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是培养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如果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身体有关器官和大脑的疲劳,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针对他们在用脑习惯,用眼习惯及正确的写字看书姿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教其轮换用脑(如文理交替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均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是培养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这种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就以听课、阅读、复习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比如在学校里有些学生不愿下功夫自己做作业,抄袭等现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下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告之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拉,对于学生作业中碰到的困难,作为家长老师只能给予启发诱导,决不能越俎代疱,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告诉他看来的,抄来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熟虑,理解后才真正是自己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找乐趣,去体会每一个小小成功后的喜悦。另外,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可利用上课前几分钟的复习回顾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强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上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提出问题他必须有预习),然后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其收效可想而知。最后是培养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个性参与的过程,个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性格,它对学习效率有极大影响,也是教育者要矫正其不良习惯中最棘手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习马虎粗心大意,一场考试下来,要么是看错,要么是写错,要么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断章取义,这些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还相当的轻视,考试砸了,问他说是粗心一言以蔽之,下次一定改正,而到下次还是老毛病,对问题不经深入思考,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对于这些自尊心强,表面满不在乎,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可采用激将法、消极练习法,让其体会由于这种种不良习惯带给自己的强烈的,被刺伤后的痛苦,这种痛苦足以使学生下决心。另外,有的学生独立性差,做作业太依赖家长、老师、同学,一有问题就问,作业完成后非得与同学校对后才放心。这类同学要不断地鼓励他,让他在平时不断地体会到不靠别人,我也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而反过来,有的学生胆小,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人,这些学生我们要给予极大的热情,安排成绩好又热心的同学做他的同桌,在平时老师也要主动地找他要问题,让他感受老师、同学没有忽视他,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柔。培养或矫正这类习惯我们还是首先从个性上入手,因人而异。

三、人际关系与交往策略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起度过时光,发展到最深刻的自由和自由解剖。尽管高中生珍惜并期望与成年人的友谊,把成年人看作活生生的理想化身,并且要求与成年人的感情接触,但是他们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更强烈,有75%--85%的人,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高中生对平等关系的向往。并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友谊的要求水平、标准均在不断提高,不再忌讳异性朋友的交往。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能够做什么,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在集体中所占据的地位。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617岁时,初中埋藏的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全部消失了,大约50%的男生和75%的女生跨过性别界限,而建立了异性友谊。从异性友谊中,高中生主要体验到的是信任和安全感。同时发现,女生的同性朋友比男生少,她们更多的是与男生交往,并且这些男生的年龄比她们大,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对这种友谊加以棒喝,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反感。

     亲子关系是形成最早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蒙特梅耶亨及扬尼指出,父母和同伴都没有对高中生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绝对的影响,相反,他们只是满足高中生不同的需要。父母对高中生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教给他们责任感;

     高中生和同伴在一起,则能满足更多的个人需要,享受的娱乐消遣。而父母对高中生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作用,二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看法所起的作用。经观察、了解,高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专制型,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子女没有行为的自主决定权。随着高中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说服力,他们需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家长的擅自干扰、管教过严过多,甚至动辄打骂,反感情绪由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决定。心理学家内波尼坦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看的很糟,认为父母忽视他们,对他们持敌对和拒绝的态度。而且,他们的父母经常使用体罚,教养方式变化无常,过分严厉。其次是溺爱、娇宠型。与专制型相反,有些家长过分娇宠孩子,把孩子当小皇帝,对其百依百顺,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加追究甚至于包庇纵容。对于高中生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都一概包揽。这样的孩子往往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行为上相对的脆弱性,养成学生碰不得,说不得,比较任性、较弱、自私,而遇到困难,又会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再次是漠视、放纵型。在如今激励竞争的经济社会,有的家长由于公务、商务或其他种种事务繁忙,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正常必要的教育。平时很少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根本不了解孩子的情感活动,一切任由发展。另有一些离异家庭,更是缺少父爱或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受到影响,如认知发展受阻,明显的个性缺陷(如软弱、胆小、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情感障碍,社交能力差,缺乏爱心,及对新事物不太敏感并缺乏兴趣等。最后是民主、平等型。高中生与父母的良好关系通常是在父母坚持民主教育方式时形成的。高中阶段,个人对父母的认同程度比以前减弱了,虽然好的父母仍是高中生重要的行为准绳,但父母的榜样已不再象童年时期那样,被绝对地、不加批评地接受。尽管高中生在追求独立,但他们仍迫切需要年长者的生活经验和帮助。他们最希望把父母看作朋友和参谋,所以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社会能力。一个拥有温暖的家庭气氛又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的话,他们就会表现出自信、独立、进取、不顺从。另一方面,如果高中生认为自己得到父母的接受,有归属感,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形成更为灵活的自我概念。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也是高中生健康发展所必要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对学生具有深刻影响的垂直人际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复杂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教师的权力也不再那么大了。一个理想教师的身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他的个人品质,即理解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对人亲切诚挚的态度。也就是说,高中生愿意把教师看作是一位年长的朋友,其次才看重教师的职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才是善于正确使用权力。鉴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的言教艺术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学生、老师三者必须相互沟通。家长会是家长、学校和学生相互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也很容易产生负效应。有的家长故意借老师的口吻骗子女:老师都说你怎么怎么的不好,你还不承认?大大增加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压力。甚至把家长的责骂迁怒于老师的告状,心理上产生隔阂、反感。当然对于老师的批评或推心置腹的谈心冷眼观望,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有感于此,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直接参与对话,并组织家长、学生大讨论,家长的望子成龙,学生的渴望理解,各自诉说,情真意切,使老师、家长对学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家长、老师的一片苦心。

     要让学生成为班会(务)的真正主人。从学生的学习主体角度看,应该让学生成为班会(务)的主人。班主任一言堂说教式的班会课,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事实上,班主任无法强迫学生接受什么,接受多少。只有提高学生在班会(务)活动中的参与度,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班集体活动的认同、理解和创造性;同时班会(务)活动也应是学生自我主持、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如假如我是班主任(班长)我看某某事件等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具体搞好班级事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讲究言教艺术,把握爱、勤、严。过去讲师道尊严,现在讲尊师爱生,爱与尊是互相的,平时对学生爱字当头。另外,作为班主任要勤跟学生,勤跟班,平时多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但要避免婆婆嘴,见事就说,不分巨细--过频;不言则已,言必悬河--过长;千言一腔,万语一调--过板。另外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公平心,要正确地发展地对待、评价一个学生,特别是期末操行评语要写只属于一个学生的评语,撰写前要对学生的情况作细致的分析,不能仅凭印象和感觉,要么以教训人的口气,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老三套。其实,操行评语不仅是评价学生,同时也会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出教师的学识、素质、师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