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中段检查报告
“文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中段检查报告
执笔人:胡强辉
课题组成员:胡强辉 孔晟 阮华清 潘岳才 朱卡亚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各国对教育的要求不仅是受教育者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创造才能。同时,各国要求现代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变单一性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为此,在高考中开设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防止中学过早地分科、偏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中学生是有个性的,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可以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叫做文科综合;也可以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理科综合;还可以有不分文理科的综合和专科层次的综合。
在我国,为了加速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我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于2000年开始启动,在2000年高考中在吉林、山西、江苏和浙江等四省实行“3+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2001年这种考试模式推广到13个省。
两次考试过后,专家对综合课的评论良好。对于文科教师来说,这次综合考试也暴露了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1),综合考试题型活,需要对政、史、地三科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教师没法给考生提供足够的指导。
(2),由于正处高考改革之际,社会上关于综合考的参考相对较少,给学生复习造成不便。而且市面上的综合考试参考书绝大多数仍是单科复习书,既使有几本是关于综合考试的也存在众多的不足。如,①没有和本年度时政紧密相连。②由于是众多教师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在同一考题中政史地知识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③学科间的模拟题太少,学科内的题目过多;和2000年、2001年文科高考综合卷的思想不完全相符
(3),由于旧式高考,政、史、地三科是分开来考的,因此,三科的考题多,学生也比较习惯,但综合考题少,学生较难适应。
二研究意义:
(1)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教学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以能力为主的立意命题,采用问题核心求解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这样鼓励学生从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网络。“问题核心”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仅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能力立意倡导的知识联系性和整体认识观,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顿悟”,解放他们的创造潜能。这给学生提出新的任务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任务。研究本课题,对本人来说可增长这方面的知识。
(2)培养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是一种“听话-----分数----知识教育”的现状。这是与新世纪教育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毫无共同之处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员,研究本课题可帮助培养创新人才。
(3)高考的需要。在我国,高考仍是选择人才的主要渠道。由于高考的变革,我们-中学教员也应适应高考的变革,研究本课题,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初步把握高考脉络。
三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面,本人查阅了一批资料,已知的有:湖北黄冈3+X综合能力测试课题,即黄冈中学的一个课题(湖北省在2000年并未实行综合考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文科综合研究等。由于文科综合知识面广,又是这几年才开始实行的高考改革,因此这一课题有许多空白之处尚需填补。
四研究过程
1,关于本课题的设想
“文科综合能力的命题”将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它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哲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它反映在试题上主要是对同一热点材料,用不同的知识进行评价、分析,或对某一材料所反映各方面知识的判断与比较。要求考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并以此来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具有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2),历史学科内的综合“以能力立意”为命题的宗旨,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综合性、信息性、流畅性、收敛性和发散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大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
(3),地理学科内的综合强调地理学科重点、特色既人地关系问题,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地理知识、技能及地理品德思想、行为为目标,体现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政治、历史综合测试以具体史实为背景材料渗透政治学科中的政治、哲学、经济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以古论今,从而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这类试题也可以通过以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热点和焦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渗透历史学科中与此有关的事实或主张。要求考生以今叙古、以古叙今,从而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综合判断能力。
(5),政治、地理综合,通过政地知识的渗透,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它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自然,分析社会,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当今世界的一系列自然、社会问题,从而为创造人类美好的自然、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6),历史、地理综合,通过史地知识的综合渗透,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其比较能力。
(7),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往往通过一系列社会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的综合测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综合能力、达到理论和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型具有综合性、多变性,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比较能力,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实际问题。
2,课题研究的步骤:
1999年6月---2000年7月底阅读完政治、历史、地理中学教材。
2000年8月做部分单科高考题,及对历史、地理学科内的重点、难点重新阅读、理解
2000年9月---
2001年2月,模拟题推广
2001年3月----2001年9月完成了对历史、地理新教材的阅读
拟于本年底写出一本《文科综合课教案》一书。
五 已取得的成果
于2000年底完成《文科综合模拟题集》一书,并在温岭中学2000届推广,在2001年3月在温岭市政治教师会议上推广。该书中有些题目接近于2001年文科综合高考题
于2000年在温岭中学高二学生中开设了“文科综合课”(选修),进行教学预演
曾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http://wkzh.go.163.com,,专门论述文科综合,以及对《文科综合模拟题集》进行推广,访问人数高达673人,由于不愿付年费,目前已被注销。
今年教高三,开设“文科综合课”(必修),对学生文科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文科综合课教案》(暂订书名)一书已完成一部分(“西部大开发专题”、“台湾问题专题”、“我国在运动会中所取的成就专题”)
六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人参加高考时是分科考试,因此,综合思维仍有欠缺,但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难题可以解决。
2,作品推广有困难,只能局限于温岭中学,因此,有许多设想是征对温岭中学学生的所设,以他们现有水平为根据。3,由于温岭中学正处于新校搬迁过程中,硬件设备难以跟上,因此,原拟文科综合课完全用多媒体来上,目前还不行。
4,本人精力所限,能力有限,只能是尽力而为。
温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检查表
课题组负责人:胡强辉 学校 温岭中学 2001年 课题名称 文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
阶段成效:1)《文科综合模拟题集》 2)“浅谈文科综合”2001年选修课 3)“综合”2001年必修课 4)《文科综合教案》一部分 |
存在问题:1、由于本人参加高考时是分科考试,因此,综合思维欠缺。 2、作品推广困难。 3、能力有限。 |
评价建议:1、综合评价技术属于哪一类评价 2、对终结性评价进行概念鉴定 3、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女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