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桂阳三中课题组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1CJ028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主持人:  朱淑军  中学高级教师   

主要研究成员:  王友财 王桂松 邓小红李佑明 朱胜明 尹友强 卢勇 吴耀祖

谭立新 蒋冠春

 

摘要:新时期的德育必须自觉、主动地适应新时势,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方法,获得新成效。本课题致力于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研究,用主体性道德理论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构建重实效、易操作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道德素质 主体性 德育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德育背景:当代高中学生身处迅信息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丰富的信息,也包括一些不良的信息。而新时期的高中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宽,求知欲强,喜欢幻想,追求个性发展,追求时尚,对各种实践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但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而长期以来的强制式、命令式、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再加上我校高中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以前的管理模式严重滞后,新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寻求一条新的高中生道德培养途径,探索出新的德育模式。

(二)课程改革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观念、方法和模式,新的德育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因为学生主体性德育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即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使学生达到自省、自律、自善的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学校研究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校提出并实施了 “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主阵地,以班主任为主操作”的 “三为主”德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德育素质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校认为需要选定一个德育课题,通过研究来提高德育水平,改变德育相对滞后状况。

 

(四)国际国内的学校德育研究现状

国际教育理论界曾经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的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1.“美德装”模式。一般是由成人先从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中突出重要的道德规范,由成人教给学生,通过一次次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模式重视道德内容的传授与灌输,但把学生置于被动性地接受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道德价值澄清”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现代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其价值观念陷入了混乱境地,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其获得明晰的价值观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强调道德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能力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否认有普遍的道德内容的传授。

3.“认知发展”模式。柯尔伯格指出:“这种方法之所以是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尤如理智教育一样,是以刺激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从事积极的思维为基础的。它之所以是发展的,是因为它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各个阶段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把重点放在促进道德思维能力上,忽视道德内容的传授。

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德育形式,而且也注重德育内容,认为内容依附于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社会里,强调一元化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准则。借鉴“美德装”模式,“道德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模式的优点,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传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又可以把其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通过主体内化达到自主道德认识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重视道德养成中高中生的主体性,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品质,正是对这种科学理论的运用。

(二)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是整体的人,是主体的人。教育活动中倡导主体性,首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关注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再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素养。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本身有一种逐渐提高需要层次,最终自我实现的本能倾向,对落后者而言,我们应当努力促使他们的需要层次逐级提高,而不是拿着社会规范去匡正他们。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主体性德育模式就是为了实行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求。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其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

   (一)研究目的

1.把提高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提高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评价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了解与掌握现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我校德育成功案例,探索提高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模式。

3.更新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水平。

运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改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强化高中生主体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探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率的新途径。

(二)研究内容

    1.对德育对象的研究:开展对我校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调查研究,分析我校学生的成长历程,归纳当代高中生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德育现状。

    2.探究提高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评价机制。

    3.高中学生自我教育及其主体性道德素质的研究

探索学生自主、自理及自我教育在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共青团工作与学生社团运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使团委、学生会真正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力量;结合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德育的一种载体;

   4.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教师德育行动研究

研究总结在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成功经验。

    通过研究改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四、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和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采取了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现实基础上实施发展性研究,为了把握客观真实的材料,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为问题的发现、分析提供了全面的真实的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行动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其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行动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行动检验——研究报告。把这种方法渗透到课题研究的各个子项的研究过程中。

(二)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三)讨论研究法。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每次我们都事先将待讨论的问题通知到参会人员,使之作好充分准备;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集思广益,拓展思维,能使研究意见更成熟,认识更深刻。

五、研究过程

(一)指导思想与思路

课题研究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学校德育效率为目标。课题研究总体思路是:课题研究人员学习“人的主体性”相关理论,明确本课题以探索“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模式”为主要任务;研究人员将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课题化,要求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及时写出研究心得,研究人员之间经常交流,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新办法、新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效果进行测试,认真分析实践成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本课题研究小组的新共识;撰写实验报告,论证其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二)本课题研究阶段

研究周期为六年。整个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9200112):基础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研究了:①有关德育理论、心育论、教育心理等教育资料。② 调查现行德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③ 做好课题的申报及论证工作。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在这个阶段,学校组织主要研究人员及班主任系统学习了《现代哲学观念》、《当代教育理论专题》《德育的智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等德育专著,主要研究人员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反思学校德育问题,相互交流。学校政务处设计《桂阳三中德育道状况调查表》(辅助材料六),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经学校同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立了“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提高德育效率”的德育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进行了评估,经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指导后,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向省教育科学院申请列为本省十五课题,专家研究后,省教育科学院批准了我们的课题。

第二阶段(20021200511):行动研究阶段。①课题全面启动,展开调查研究,由研究教师依据研究方案具体操作。②完成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个阶段,由课题组牵头,采用“学习、实践、交流、提高、再实践”的方式,边研究边实践,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每期举办一次课题研究启动和总结会,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论文评比,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积极主动认真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德育经验交流会”。按照课题研究理论成果,由学校政务处、团委、班主任具体实施。政务处成立了学生干部值勤岗和心理咨询服务室,团委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和《鹿峰文艺》编辑部,学生会和团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道德认识、道德体验和道德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重视在实践中尊重高中生主体性,增强道德认同、真切体验道德生活的愉悦和培养道德行为,并发展道德观念。班主任实行民主化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来创建优良班级,塑造学生。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示范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监管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让学生自己来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自己来参与,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学校只是为各种有益学生健康成长氖导丛焯跫诠芾砗褪导兄厥悠返乱返率栈瘛返陆涣鳎选把Щ嶙鋈恕比谌氲窖木咛逍卸小?翁庾橹厥印吧钪械牡赖隆保胗泄夭棵帕⒘嘶繁!蠢稀У冉逃刂腥ト鲜丁逖楹褪导?翁庾檎偌芯咳嗽焙桶嘀魅胃萦判惆嗉镀姥『陀判阊榭觯影嗉豆芾碇械摹芭嘌咧猩魈逍缘赖滤刂省毖芯亢汀奥涫蹈咧猩魈逍缘赖滤刂逝嘌Χ鹊冉嵌冉薪涣饔胱芙幔瞬糠职咐戳寺畚模⒒窠薄⒀趸峤涣骱头怼?翁庾楦涸鹑瞬渭恿耸〗逃г旱摹笆迨〖犊翁庵衅谘槭毡ǜ婊帷保芯恐械淖龇ê榛裼牖嶙实暮闷馈

第三阶段(20051120074):成果总结阶段。①对主体性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估,②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③分析有关材料,撰写结题报告。④专家论证结题。这个阶段,课题组对学生品行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和学校重要荣誉的成因分析,一致认为:学校“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提高德育效率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提高了德育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了德育效率,为创建优良校风和推动学校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收集整理了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材料,装订为结题鉴定主件材料、理论成果材料、实践成果材料和研究过程材料等四大块。召开了课题研究成果分析会,依据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交流与总结,收集教师参与此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德育经验交流会”,课题负责人介绍了学校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情况,论文《论学生自主养成德育模式》作为大会经验交流文章进行传阅交流,此文后在<<中国教育决策网>>发表。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撰写结题报告,于200512月邀请省教育科学院专家进行了指导。为了把课题研究做得更扎实,2006年又进行了后续研究,主要就结题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做了大量工作。20072月邀请市教育科学院专家再次亲临指导,课题组再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结题报告的修改与完善。此次结题报告已是第八稿。完成了所有研究与实践材料的归类整理,撰写了课题成果公报和结题鉴定申请表。

六、主要研究成果

(一)明晰了一个重要概念

“主体性道德素质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

“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研究就是针对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以高中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增强高中生的道德认同,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观念,从而更新德育理念,发现德育规律,确定德育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德育效率,创建优良校风。

(二)突破了两个关键问题

1. 把学生当作道德教育的主体,认识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的多样性,正确处理道德要求的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

2. 主体性道德素质是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培养的。学生是德育对象,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德育的目的,德育者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主导与主体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是道德实践活动。

(三)构建了“三自主”模式

所谓“三自主”德育模式就是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养成相结合的德育模式。自主认识是前提,自主体验是途径,自主养成是目的,三者统一于道德实践中。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自我教育体系是学校德育获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认识自省、情感自发、行为自律、品德自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自我教育因素和过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体验”为关键,体验亲情,体验互助、体验成功、体验弱势群体的辛酸,体验成功人士的艰难,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养成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主、自愿、自觉作出道德行为。我们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用行动来纠正错误认识;用行动来体会道德行为的愉悦;用行动来培养文明行为。

认识自省,即对自己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自我反思,明辨是非,知耻改过。

情感自发,即对道德价值的情感共鸣,道德行为的愉悦感受。

行为自善,即按照《中学生守则》、国家法律及社会公德来要求规范自己一言一行,养成文明习惯,以至达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自”教育的德育模式,通过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自身对事物和观念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养成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主、自愿、自觉作出道德行为。

(四)形成了多元化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是落实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道德是需要舆论引导的,单一的评价难以约束学生行为。我们坚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和老师评相结合,坚持将日日评、期中评与期末评相统一,将正式评与非正式评并举,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到主体的我是班级的我,是学校的我,是家庭的我,是社会的我;是今天的我,是明天的我,是未来的我。各班建立“学生自鉴录”,每期开展一次“自我评价与总结会”,学校文化长廊设“带刺的玫瑰”和“学生之星”专栏,学生自己建立“成长档案”等等,有效地强化“我的行为我负责,我有荣誉我光荣,我有过错我羞愧”的舆论氛围。

(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老师们自觉加强了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了理论素质和科研水平。六年来,课题研究人员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的德育研究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列表如下:

1

朱淑军

论学生自主养成德育模式

中国教育管理学会

国家级

2005.8

2

朱建民

试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格局和手段的创新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国家一等奖

2006.9

3

张金保

新时期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全国班主任征文大赛

国家一等奖

2003.9

4

李惠萍

理解,架设心灵之桥-用理解教育转化后进生手记

中国教育报社

国家一等奖

2005.1

5

王先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广西师大杂志社

国家一等奖

2004.2

6

刘二胜

对农村初中实施思想政治课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外教育

国家二等奖

2005.1

7

廖海云

浅谈班级管理的艺术

中国教育前沿杂志

国家级

2005.1

8

李凤祥

走进生命视角的班级管理

中国科学教育

国家级

2004.3

9

周辛花

论文:《试论学生作文的思想品位》

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

2002.1

10

胡光平

谈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中国教师报

国家三等奖

2005.5

11

邓雄宝

赏识后进生的美

省教育学会

省一等奖

2005.11

12

朱建民

如何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

省教育学会

省一等奖

2005.11

13

曹红英

贯彻美育理念 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省教育学会

省二等奖

2005.1

14

邓小燕

让政治课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广西师大杂志社

省三等奖

2003.6

15

邓圣华

以德治级,强化民主管理

市教育局

市一等奖

2004.12

16

刘城仁

谈我校问题生的转化

市教育局

市一等奖

2005.5

17

邓启荣

转变德育观念,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市教科所

市二等奖

2005.4

18

吴绪金

班主任工作ABC

市教育局

市二等奖

2005.5

19

邓社清

略论校园电视在德育中的作用

市教研

市级

2001.7

20

胡筱欣

浅谈政治课堂电教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湖南教育

市级

2002

21

谭立新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市心理与教育学会

市二等奖

2004.12

22

尹友强陈祥富   刘颢

让学生自我忏悔,错吗?

市教育局

市三等奖

2004.12

 

() 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确立了学生是德育新体系中的主体,通过组建各种学生管理机构,创造多种机会,

为学生搭建了锻炼、展示才干的舞台。学生会、团委会、各社团成为学生自治的主要力量。2.主体性德育经验在全县推广,受到广泛好评。从2004年起,我校利用优质教育资

源优势,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重点结对帮扶县八中,使该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省市其他

地区兄弟学校如津市教育局、武冈二中、耒阳一中、资兴市立中学等来我校交流德育工作

经验。

3.校风、班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学生人数从2000余人增加到6000余人,后进面增大,农村学生增多,不少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通过开展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自律、自治意识和能力,他们自尊、自爱、自重,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坚毅性及人格意识;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公平竞争的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品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优秀率达95%,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4.道德行为表现出良好的能动性。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中,很多学生培养了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多角度综合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道德个性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会、团委和班委会热情参与,服务社会,在帮困助弱,服务社区等活动中,提升了道德水准与认识。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协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善于自我选择,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积极自我发展。
    5.
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转变,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2002年至今,学校共获县级以上荣誉8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2项,市级22项,县级48项。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学会了一定的从事科研的技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参加试验和没有参加试验的老师都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研究,很多老师都摸索出了很好的方法,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①学校评为 “全国中小学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基地”。

②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

③学校被评为“省第三届农运会开幕式演唱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④学校评为“省绿色学校”和“安全文明学校”。

⑤学生李萍夺举重世界冠军,为国争光。20051010第十届全国运动会

女子举重比赛中,李萍以抓举100公斤、挺举130公斤、总成绩230公斤获得金牌,并破全国纪录,超世界纪录;2006年李萍征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以抓举成绩98公斤,挺举成绩126公斤,总成绩224公斤获得冠军;20074月在山东泰安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 李萍打破女子53公斤级世界纪录。

⑥徐微的电脑制作《关注弱势群体网站》荣获省三等奖;尹升被评为 “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黄小健被评为“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⑦学校评为市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先进单位。

⑧校团委被共青团郴州市委授予“红旗团组织”

⑨学校体育代表队多次在郴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道德风尚奖”;学校评为县“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交通文明示范学校” 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治先进单位”

七、成果分析

(一)主体性德育概念分析

通过课题组的反复研究,形成了主体性德育素质概念,深化了主体性德育的意识。我们认为,主体性德育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其基本要素为:
   
在指导思想上,主体性德育强调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主体性德育是主体教育思想在学校德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就是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由此而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
   
在价值取向上,主体性德育强调由说教、传承型德育向创新、体验型德育的转变。主体性德育要求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社会人和自然人的统一体,不仅要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基本素质,而且要将人自身道德发展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自身道德发展追求,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学会能动地表现道德行为,学会道德自省。
   
在教育过程上,主体性德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主体性德育要求由“重说教”向“重自学”转换,由“重灌输”向“重体验”转换。

(二)主体性德育措施分析

1.充分尊重学生

1)“充分尊重学生”是落实主体性的思想基础。高中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基本具备,完善自我的愿望十分强烈,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更加重视行动。“我手写我心”、“我的发展我作主”、“心动不如行动”等流行语就是高中生特色的鲜明写照。学校举办“德育培训班”、开展“周会课比赛”、组织“班级管理经验交流”、进行“德育论文评比”等德育探讨研究活动,切实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引导教师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能力。教师做到了学生明白的道理不说教,学生不喜欢的方式不使用,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代替,学生需要的帮助不推诿。             

充分尊重学生必须建立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扩展班委会的职能平台,细化分工职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民主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为了消除班级管理的局限性,班级还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设立了班级违纪处理合议庭,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对照校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书面通知违纪人、书面报告班主任等规定程序公正行使职权,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

在制定班规班纪方面也是充分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学期初,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管理的制度草案,每一条款都经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才予以实施;确立了“文明学生”评比标准,细化了文明学生的评估细则;

2)尊重学生须建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课程观。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堂为平台,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作为课程设置与组织的本体性依据,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思想道德培养的必要性出发,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在德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我校的德育内容基本上是经过师生生成的,它具有丰富情境性和生活性,是可感的、具体的、容易接受的;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生动的,不断有新的内容、意义生成的过程;师生关系逐步实现了平等和融洽,教师不再是与学生对立的道德权威者、道德评判者。教师认识到“以生为本”的德育课程,首先表现出育德性。育德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抽象、教条的道德规范,而是在求知践行过程中,学生内化规范、体验规范并且践行规范,从而完善人格。其次是理解性。这里的理解不仅包含着认识,而且更是包含情感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我校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了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弥补了高中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养成与现代社会和生活实际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及行为方式。

3)尊重学生必须规划循序渐进的教育程序。根据高中三个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德育课程。课程内容在深浅程度上,从高一到高三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课程内容在境界要求上,既有普遍要求,也有根据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个性品德发展水平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逐步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各年级的班会和和其他德育活动内容,也体现同中有异,循序渐进。高一年级以实施国防教育为重点,突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自主行为养成教育;高二年级以实施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法纪观念教育和主体性道德观念教育;高三年级以实施理想前途教育为重点,突出积极的人生观教育。

4)尊重学生要避免出现教育者“角色偏离”现象。创设班级、年级民主氛围旨在形成一个民主、和谐、有凝聚力的集体,这需要积极有效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能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逐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种从表面上看似乎民主氛围很浓,什么事都由学生做主的管理,实质上是“放养式”的管理,其结果必然导致班集体的松散、混乱,以至成为“乱班”。

2.落实学生自主教育

1)典型教育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开展典型教育,是我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树立政治上要求进步的优秀学生典型。近几年来举办了数十期学生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200多人。每年发展学生党员34名,已发展学生党员20人,举办业余团校十几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400余人,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团员队伍的壮大,进一步优化了德育环境。

    树立品学兼优的典型。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开学典礼上表彰“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学习之星”,每年都要邀请就读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校友来讲座,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树立的优秀的团队干部典型。原团干曹蕻,现就读于山东农大,大一就当上了校学生会主席;原团干雷永鸿,现为湖南师大大四学生,他已经成功地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学校”,招收学生200多人;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2)媒体教育

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发挥媒体的德育功能是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学校开通了班级有线电视,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让学生身在学校心怀天下。每天安排了读报,由班主任选定读报内容,学生轮流读报,生动感人的文章陶冶了学生情感。学校开通宽带网,每天文体活动时间和每周双休日都面向学生开放,由网络管理员加强对学生上网浏览的教育和引导,利用学校网络阵地培养网络道德,利用学校网站开展德育活动。每天都开放阅览室,学生博览群书,知书达礼。学校创办了校报,架起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学生与学校同荣辱,共担当。学校团委创办《鹿峰文艺》,广播《校园之声》,传递师生祝福,反映校园动态,提醒不良现象,播下文明种子。学生会建立学校食堂广播站,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了就餐不排队的现象,学生相互谦让,文明就餐。这些媒体,全部由学生自主利用、创办,教师只是把握正确的方向。《鹿峰文艺》获省校园文艺刊物一等奖、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期刊一等奖,《桂阳三中报》评为省示范性高中优秀校报。 

3)生活教育

我们在这几年里把德育回归到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做中感悟人生。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二是德育形式的生活化。三是德育目标的生活化。正确处理德育中个体道德、公共道德、理想道德三者关系,显现德育的公共生活规范要求,强化作为底线道德的要求。对于大多数人的道德情境来说,不是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问题,而是履行与社会地位、角色、权利相称的义务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创设大量的德育情境,激发了很多学生参与与实践的积极性。一个个既有学校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氛的道德教育情景,让学生在类环境中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在体味中提高道德素养。

4)基地教育

国防教育基地:以武警中队为重点基地,开展军训、国防知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规范自主行为。第一阶段:高一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学军政常识,练军人风骨。第二阶段:军训延伸教育-弘扬传统美德,规范思想行为,狠抓学生仪容仪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生活不攀比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的美,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发扬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

法制教育基地:以法院少年庭、城关派出所为重点基地,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具体做法:举办讲座,送法上门;协助学校防差转差,普法宣传,指点迷津;协助门卫,整顿秩序;走进监狱,听取现身说法,观看法制展览,以案知法;参与基础治安活动,了解社会治安动态;反邪教,拒绝毒品签名活动。

爱心教育基地:以薄弱学校、特殊学校、福利院为重点基地,开展“爱心”、“孝心”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做到:帮残助残、敬老爱幼、定期到特色学校、福利院献爱心。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立足“岗位学雷锋”。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我们成立了“帮困助学基金会”,并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回废助学”活动。五年多来,团委会将三万余元助学金发放到部分特困生手中,还主动联系热心老板资助我校特困生,同时积极扶助兄弟学校,确立扶助对象——华泉联校,为学区捐款9000余元,捐书1600余册、文具近百件,写慰问信214封。

理想前途教育基地:以湘南学院为重点基地,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具体做法: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演讲、赴湘南学院参观、感受大学氛围、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县史办、欧阳海广场为重点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做到:听取县史讲座、清明节拜祭烈士墓等活动,缅怀烈士,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育,许多学生纠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纠正了贪图享乐、不负责任的思想,矫正了我行我素的偏激行为,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家庭、班级、学校、社会中把握自我,能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定位自我,以责任感唤醒自主,以道德约束自我,产生自己提高道德素质的内在需要。

3.落实学生自主体验

“学生自主体验”是落实主体性的关键环节。在“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进程中,教师仅仅是对道德认知进行知识的“传播”,要使这些道德认知真正能“入耳、入脑”,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学会关心社会,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对社会负责,使发展性德育的实施过程,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的德育意识。

在研究中,我们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用行动来体会道德行为的愉悦,用行动来培养文明行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亲身实践。通过角色感悟,游戏感悟,操作感悟,移情感悟等,构建起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情感架构。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精心策划、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建立德育载体,搭建德育舞台,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让学生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付出,体验责任、体验诚信、体验爱心。
  
1)通过阅读体验

桂阳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英雄文化、创新文化、奉献精神一脉相承。三国赵子龙镇守桂阳,桂阳郡蔡伦发明,欧阳海烈士英勇救人,我校经常用地域厚实鲜活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来教育学生,如组织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和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华诗词诵读工程读本》等,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和欣赏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创作素材,组织广大学生参加“新童谣诵读、创作”大赛,广泛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已活动。时下很流行的快餐文化 以渲染色情、暴力、迷信来招揽读者的小报;一些以刻意炒作古今奇闻案例、曝光影视歌星隐私为主导短平快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抒发其低级的情趣,这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为此,我们要求阅读经典名著,走近经典,走进大师,拓宽眼界,增长文化底气。在这一过程他们懂得感情、尊严、自由、科学、仁慈。逐步具有了人文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作文中表现出对人类的关怀,更多的显示他们对今天社会过分功利思潮的反叛和纠正。

2          通过活动体验

近年来,校团委积极开展“回废助学”,“卖春联、卖报、卖花”等爱心助学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了良好效果。

“回废助学”活动是针对部分学生乱丢废纸、饮料瓶等垃圾的现象,学生自创的一项活动。活动要求全校学生将平常用过的废纸、饮料瓶全部丢在班团支部指定的垃圾桶里,每周集中一天统一上交到校团委,由校团委统一变卖,所得资金用于资助学校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卖春联、卖报、卖花”,“拉赞助”等爱心助学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组织团干走出校园,到大街上去摆摊、推销、宣传,去品位人生,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父母赚钱的艰辛。在学生团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终于体会到了父母、老师从小就贯彻在自己脑袋里,但没有真正吸收的“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逐步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原来有些喜欢穿“名牌”的同学不再随意乱花钱了;同时,活动中学生团干也体会到了集体的重要性,增强了爱国、爱家的意识,充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3)在生活中体验

我们在这几年实践中把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感悟人生。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将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由抽象转变为具体,注重生活德育理念,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导行。

二是德育形式的生活化。一方面德育要从孤立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将德育拓展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日常交往生活,将注意力从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考试转移到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引导。另一方面把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研究,深化道德认识,从而使道德认识真正活起来

三是德育目标的生活化。正确处理德育中个体道德、公共道德、理想道德三者关系,显现德育的公共生活规范要求,强化作为底线道德的要求。对于大多数人的道德情境来说,不是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问题,而是履行与社会地位、角色、权利相称的义务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因此,德育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它与生活紧密相连。从横向看,德育不仅要在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校外生活中展开;从纵向看,德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

4.落实学生自主实践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实践是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作了以下探索:

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机构,全面推行自主管理

校团委、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等,均是学生自管组织,这些组织除了开展必要的非学科类(含文体活动)活动与搞好自身建设之外;另对学生个体与集体的行为进行督查。各届学生会的换届成立,所有程序均由学生会自主完成。整个学生会由校学生总会和各年级学生分会两大部分组成。各分会相关部门在年级指导老师及班主任的协助下开展各项工作,并向总会定时汇报。总会和分会下设学习部、劳卫部、纪律部、体育部、宣传部、公寓部六个部门,成员有部长、副部长和干事;岗位的人员配备、奖罚措施的制定、学生干部竞聘和培训、值周班的安排与培训、校园媒体宣传、校园卫生、学生纪律等,都是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管理。真正实现了“我的学校我来管”。教师引导而不代替,宏观调控而不指挥。政务处及各班班主任指导,班长、团支书组织本班同学分工及参加值周活动;每天出色的常规管理,为班级、年级量化管理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作出了贡献,

2)加强德育实践,提高德育主体是非判断能力

学校设立“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公布栏”,及时反映学校行为规范教育中的成绩和问题。充分发挥“法纪天平”、“学习园地”、“动漫时空”、“科技与创新”、“健康与卫生”、“校园新秀”等橱窗专刊及班级墙报的宣传功效,文宣部按计划每月一个主题、一个中心出刊一期,每年招商赞助组织举办“光之翼”文艺晚会和“学生辩论大赛”一次,加强正确的舆论向导。每期劳卫部通过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大竞赛”、“寝室内务卫生大竞赛”、“校园环保卫士大评选”、“校园新秀大评选”活动,使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文明卫生习惯有了明显好转,以往乱丢、乱吐、乱涂、乱画、乱贴、乱倒等现象得到有效制止,整个校园文明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学习部每期根据计划按单、双周利用双休日交叉组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 “文化帮困手拉手”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技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近年来,以实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劳动意识。我校团委、学生会先后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清除渠道、淤泥、校园卫生死角、美化环境、绿化校园活动和卖报、卖春联助学,考察正和阳村古建筑群、荷叶金仙矿泉企业等大型实践活动17次共九千余人次。

这种自我拟订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节律、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实践,使德育成为“主体育德”的过程。

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3创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中学生的水平下,创新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例如,我校在团队管理过程中,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鼓励学生团干大胆自主创新。每学期规定各个部门负责人自主制定好本期有特色的活动计划;大胆放手让青年团员做自己想做,又不违犯法纪、不影响校园文化的事情;凡本校团员,只要能自己策划、创立新的栏目,创立人就可以直接担任校团委委员并主持该项工作,可以自行招聘工作人员,团委给与经费和物资方面的帮助;通过这些措施,近年校团委由学生创办的文化栏目层出不穷,如“心语相约”、“团队影视”、“校园之声”、“每周一星”宣传刊,团队刊物杂志《校园风景线》、《鹿峰文艺》、《三中团讯》等。其中学生团干自己收稿,自己改稿,自己打稿,自己发行的《鹿峰文艺》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期刊一等奖。

很多班主任在鼓励班干部自主创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品质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以前的班会课多是政务处发资料,或者是年级、班主任定主题,学生发言,风筝的绳子还在老师手里。现在经过民主推荐,可以用“组阁制”的形式确定每一次班会课组织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定主题,找材料,做课件等,班会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少班的学生自己创办了博客(BLOG)、班报等。这些非传统的德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使班级文化百花齐放。

(三)研究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

①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具有可行性、科学性与推广应用的价值。本课题是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主体性教育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实验项目,其指导思想正确,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实验方法和措施切实可行。我们学校进行本课题研究有优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倡导德育研究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三为主”的德育模式雏形。学校团队活动、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等相当丰富,校外德育基地、劳动实习基地建设完好。学校有一批有志于德育研究的班主任队伍和德育工作者,这些为开展德育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与实践保证。

②课题研究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统筹安排。课题主持人与主要研究人员没有因人事变动而缺,六年来,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研究人员一直不断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严格按照理论培训、实践探索、小结交流、再实践再认识的步骤进行研究。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将日常工作课题研究化、用研究成果指导德育工作,做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平时研究中,我们把四个主要的研究问题承包给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各年度及03年课题中期验收评估时,我们将复杂的总结检查工作分解,研究人员分工协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③重视利益机制的引导作用。中小学教师工作本身艰辛,若承担了课题研究工作,任务就更加艰巨,我们学校给予研究人员津贴,让研究人员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把课题研究情况纳入评优晋级评价项目等,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④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课题研究属行动研究,我们选择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其中还运用了讨论研究法,使用这种有准备、争鸣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有准备有争鸣的讨论,能使意见更成熟,认识更深刻。、

八、问题探讨

在六年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1、中小学课题研究是否可以实行“高校与中小学联合研究的机制”,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

2、学生道德养成需要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市场化,德育场所逐渐减少,学校与社会的整合功能如何增强。

3、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巨变,网络、手机等新的媒体和通讯方式的兴起,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九、参考文献

1  《现代哲学观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林海民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林崇德 《德育的智慧》        开明出版社   1999

4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陈永明 《现代教师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6查尔斯·赫侮尔  《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北京出版社     1972

10  《陶行知全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