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三线三课”德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中等职业学校“三线三课”德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1日 点击数:
《中等职业学校“三线三课”德育模式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穆书涛
一、选题依据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就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河南省来看,2011年中职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1.28%和49.36%,基本上达到了1:1的比例。德育是育人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与内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决定了中职德育既应遵循德育一般要求,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完善中职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较差的情况,以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为例,2011年中招成绩400分以上学生不到100人,最高分只有495分。二是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城市学生仅占50%左右。三是从生源阶层分布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弱势群体和特殊家庭子女较多。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心理素质较差、职业认知偏差大、耐挫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等特点。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在校进行两年的文化和专业课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两年时间里,学校要将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未定型期期的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为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中仍没有完全改变传统德育重概念灌输轻学生生命体验的模式,在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成熟的德育模式。因此,从职业学校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改进和创新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探寻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就显得十分迫切。基于此,本研究以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为个案,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并提出创新的德育模式。力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构建体现中职教育特点的德育模式提供借鉴,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品质优良、内涵丰富、专长明显、创造力强的技能人才。
二、三线三课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德育模式的构建应该依据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是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第二是民族文化传统;第三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第四是相关学科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的丰富的理论基础。为保证德育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建构德育模式必须遵循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此外,德育模式的建构要分步骤地进行,需经过准备阶段、建立阶段和实践完善阶段。
“三线三课德育模式”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并注意到克服传统德育方式的弊端,避免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改进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中职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课为抓手,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抓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抓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终身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培育他们面向未来、筹划人生的信心和勇气。从点滴工作入手,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扎实工作,形成开好三门课,抓好三条线,影响全方面的德育工作格局,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较好职业规划能力和人文素养,创造力较强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构建“三线三课”德育体系,形成以培育和优化受教育者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构建针对性强的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开发和整合所有可利用的德育资源,以期形成最大合力,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及时之策。通过本课题研究,以期达到四个方面效果:一是转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深入思考当前中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二是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点的“三线三课”德育模式,形成开好三门课,抓好三条线,带动全面方面的德育工作格局;三是通过研究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四是通过研究抓好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培养品质良好、内涵丰富、专长明显、创造力强的熟练技能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线三课”德育模式研究课题是基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的行动研究,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际,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模式创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应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四、国内外德育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是关于中职德育研究成果较多,并涉及到各个方面。德育是教育之本。当前国内外关于中职德育工作研究及德育模式创建研究成果较多。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中职德育开展,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文件也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二是当前关于德育研究的成果多着眼于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眼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方法上均提出德育应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三是当前研究关注到中职德育的特点,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抗挫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业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等方面。四是改进和加强中职德育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少学校也在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三品”(道德品质,个人品质,职业品质)德育工作模式,唐山工业技术学院的“三线三点两融合”德育管理模式,海盐县中等职业学校“三守一扬”(守时、守规、守信、扬长)德育模式、嘉定区中等职业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德育模式。五是从实际来看,尽管有关德育的法规制度等较为完备,但中职德育工作仍然是职业教育的短板,构建体现中职教育特点和适合学生学情的德育模式方面还需进一步进行实践探索和实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论文写作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必要性
(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二)中等职业学校功能定位及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三)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课题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 “三线三课德育模式”的内涵
(一)构建具有中职特色德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二)“三线三课德育模式”课题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三部分 “三线三课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以《文明礼仪》课为抓手,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的中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
1、凸显学校专业特点的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特征的荣辱观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
3、贯穿于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的文明礼仪教育
4、注重实践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及环境氛围教育的影响
5、以课程开设为点、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线带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模式的形成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抓手,以系列心理调试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基于中职生生理心理特征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校本本课程的开发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与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建设
3、系列的心理调试和教育活动的开展
4、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各项主题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抓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进行职业定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业教育、终身发展规划教育,培养学生思考自己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1、职业规划教育中课程教学与主题实践活动的结合
2、职业规划教育中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教育的结合
3、职业规划教育中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指导的结合
4、职业规划教育注重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的结合。
第四部分 全方位、多渠道德育体系的形成
(一)心理健康、文明礼仪、职业规划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二)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三条工作线在教育实践中的相互渗透与支撑
(三)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四)家长、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德育格局的形成
第五部分 德育模式构建中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一)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党组织德育监督保证、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主体,用人单位、行业模范和标兵、家长和社区代表参加管理机制的形成。
(二)高素质德育队伍的构建。全员参与、更新观念、掌握方法、了解规律、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的构建。
(三)德育科研工作对德育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引领。
(四)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德育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
(五)学校德育工作良好舆论氛围的创建。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基于学校工作实际和中职生德育工作现状提出,目的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课题研究与研究者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相结合,课题成果为改进工作。在研究不断学习掌握理论,研究现状,明确依据,大胆创新,形成模式,注重实效改进工作。
(二)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形式,分析、了解学生情况,取得详实材料。
(三)案例研究法。对在课题研究过程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形成有效成果。
(四)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组成员,做好开题动员,撰写开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
根据研究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小结、反馈课题研究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撰写阶段性报告、活动总结、案例等,形成初步成果。
(三)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成果总结,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以论文形式呈现。申报结题。做好课题研究推广的相应准备工作。
(四)讨论修改阶段
在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以论文形式呈现。
(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三)形成课题研究中活动图片、音像等资料集。
(四)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
九、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
2、《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08]7号)
4、梁美凤.构建德育模式的几个理论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
5、班 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9、周凤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2期
11、马庆发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职教论坛 2006(3)
12、叶有澄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多元化探索》.教育导刊,2004,(13).
13、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姚梅林等译) 2004
14、丁念金 《课程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15、陈中永:《教育心理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课…
- 下一篇: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