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课题是黄冈市教科院集体课题,已被列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6A091。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把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的课程内容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明确指出“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该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评价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演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纪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
新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而现行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的相对滞后,必将成为制约评价功能转变的瓶颈,使得评价方式与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2、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应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本课题对于改革目前教学评价的诸多弊端,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2)实践意义: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目的、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等进行了阐述,强调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本课题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和各种评价方式的研究,通过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各学科新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它对随之进行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等一系列改革起着“龙头”作用。本课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且立足于可操作性,它对构建中小学新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对课改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本课题立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试图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和各种评价方式的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期在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中小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体系,学生学习质量测量与评价体系,建立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测量和评价的理念、特点、方法、内容。重点是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量表形式和内容;难点是建立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指标体系。
四、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课程评价的历史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历史,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历史,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观评价的发展历史,评价的本质和功能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拓宽的过程,是从关注评价者主观需要出发向关注被评价者素质发展出发的转变过程。新课程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呼唤关注人的发展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从国际、国内的教学评价现状看,其评价远没有达到完备与成熟的水平,且各国、各地区的评价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因而探索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共性要求,又能实现本地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个性特征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质量测量评价指标和师生共同发展评价体系,是建立良好的配套改革措施的需要。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根据新课程实施进程滚动式推进,以行动研究为主。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六、工作安排
1、成立课题管理与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组工作的管理与协调。“课题管理与指导小组”设在市教科院,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实施小组,并吸收全市不同学段课题实验学校开展工作。具体组织工作由科研部副主任汪卫民同志负责。
(1)课题管理与指导小组:
        组长:董德松
        副组长:周崇波 李小七
组员:王德法、南秀全、汪卫民、甘喜武、朱书超、林永红
(2)课题实施小组:
        小学组组长:林永红
        初中组组长:朱书超
        高中组组长:甘喜武
(3)由课题实施小组根据学段学科特点,选择侧重点进行研究。
(4)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校由教科院定,学校自愿。具体加的学校为县市区一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
2、实施阶段安排与实验步骤
(1)实施阶段安排
论证阶段:2006、4~7,调查研究、确立课题,调查意见反馈。周崇波、南秀全、甘喜武
开题阶段:2006、9~12,研制课题实验方案及学段学科实验计划,方案。 周崇波 甘喜武 朱书超 林永红
实施阶段:2006、12~2010、10,阶段小结报告,评价指标体系,测评量表结集,报告、论文、量表结集。
        周崇波 汪卫民 甘喜武 朱书超 林永红
        筹备结题:2010、10~12,结题报告、课题实验工作报告,评价体系量表结集、文集。
        周崇波 南秀全 甘喜武 朱书超 林永红
(2)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前期准备及项目申报,市内征集课题实验学校;
        第二阶段:2007年3月,正式开题;
        第三阶段:2007、4~2008、8,实验研究,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2008、9~2010、8,实验研究,调整实验研究内容,积累各类数据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第五阶段:2010年10月,实验总结与结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