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 刘力平

    一、问题的提出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广大教师交流研讨教学中的问题,共享实践智慧,创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教育部早在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及《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就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小学由全体教师依照学科性质,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分别成立研究组,其任务是研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交流和总结经验。”195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对教研组的性质、任务、工作内容更是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指出:“教学研究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教研组长也不是介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教研组的工作内容是:学习有关中学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学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和交流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经验”。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研组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倍受教育行政的重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学生入学高峰的到来,学校的规模急剧扩大,学校教研组包括年级组、备课组除了研究教学之外,还承担了相当部分的管理任务。正因为教研组功能与作用的多重性,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一直比较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对教研组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作了可贵的研究与探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上海市教育界更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经验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市对教研组的建设也有过一些研究,近年又开展了市级优秀教研组的评选,试图通过树立典型来推动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生源的减少,学校又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之中,我市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与先进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教研组特别是农村规模小的学校教研组的组建还不健全,也缺乏科学。我们在对我市部分学校教研组建设的调查中发现,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大的初中学校,一般设立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和体艺六个教研组,一般规模的初中和完小设立文科、理科和综合三个教研组,规模小的学校只设文理两个教研组,有的小学没有设立教研组。显然是不利于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同质交流的。二是新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还没有完善和规范,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还处在被动完成教导处安排的工作的状态。三是大部分学校教研组的活动形式单一,随意性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学校教研组的活动限于听课评课,且每次听课评课没有明确的主题。四是教研组建设的走向还非常模糊。我们在问及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打算把教研组建设成什么样的组织时,大多回答没有明确目标或还没有思考过。这影响着我市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朱慕菊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报告中指出:“将教研工作的中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关键在教研组。因此,我们研究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对明确教研组的工作职责,规范教研组的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依据

    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应真正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群体在学校中的专业生活方式。教研组应以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为轴心,以学科教研活动为平台,在个人实践反思、教研组成员交流互动、专家的指导等交互作用下,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提高教学的效能,达成教师个人的、社会的及专业的三方面发展。

    学校管理理论:

    学校管理理论认为: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习共同体理论:

    教研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典型的合作文化中的学习型组织。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和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在团体情景中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其研究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切合我市实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评价方案等,探究符合我市实际的高效的教研组活动模式和引领教研组成为学习型、和谐型、研究型组织的策略。

    其研究内容为:

    1、教研组长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培训和管理制度的研究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一位好教师就是一个好学科。针对我市目前教研组长的选任、培养、管理、评价等制度不太科学、完善,工作职责还不很明确的实际,我们将借鉴外地的经验,通过实验学校的实践以及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的研讨等,建立和完善好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并形成教研组长的选任、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供教育行政部门参考。

    2、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搞好组织建设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础。由于生源的减少和学校布局的调整,我市学校教研组的组织还健全,也不科学,没有发挥出教研组应有的效益,有的甚至名存实亡。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点多、点小,教师缺乏“同质”伙伴等实际,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我市现实的教研组建设的方案,并指导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起学校、乡镇与市级中心教研组相结合的有真正意义上“同伴”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的教研组体系。

    3、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

    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而又生动活泼的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研组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教研工作中心下移,落实校本教研的关键。我们将在实践中,开展对学校教研组、乡镇办教研联组、市级中心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教研组活动模式。

    4、教研组建设策略与评价的研究

    有教育活动就有教学评价。为了引领教研组成为书香型、研究型的共同体,规范教研组的工作,实现教研组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开展教研组建设策略和教研组工作评价的研究,建立起能规范和促进我市教研组建设的评价方案与评价制度,探索出引领全市学校教研组与时俱进的工作策略。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我们将对研究人员所在乡镇或学校及部分初中和小学就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了解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领导对教研组建设的认识和现实工作力度,学校关于教研组长的培养、选拔、任用,教研组建设、评价、活动开展等方面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为研究内容与重点的确立打下基础。研究结束前,我们还会对上述单位进行一次跟踪调查,重点了解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教研组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学校教研组工作制度建设与活动开展情况的变化,为实验总结、面上的推介与实施积累经验。

    2、行动研究法

    我们拟选定两个乡镇中心学校,两所初中、两所小学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单位,将与这些单位的领导和教师一道,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阶段、分专题的逐一进行实践、反思、研讨、交流、总结等,探究出切合我市实际的教研组建设制度、活动模式和引领策略。

    3、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将对各阶段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系统的、客观的反省和思考,通过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我们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达到研究工作的有效调控,使研究工作朝着预定目标顺利推进。还要及时总结和推介各个研究阶段的成果。

    五、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是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的。

   (一)准备阶段(2009.11——2010.4),本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进行教研组工作现状的调查。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便,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去了两所乡镇中心小学(金石、壶天),两所一般小学(湖山、莲花),两所合格乡镇中学(翻江、白田),两所城区中学(二中、育才),两所一般中学(横铺、莲花),两所边远中学(芬水、桂花),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横洲、轧桥)共14所学校就教研组的设立,教研组长的产生、管理和工作职责,教研组活动形式与开展情况,教研组工作评价等方面走访了8位校长、13位教导主任和大部分教研组长。总的情况是这些学校都设立了教研组,各教研组都有工作计划、总结,每期都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教研组建设缺乏整体目标和引领策略;教研组长产生的办法单一、职责不很明确、待遇偏低、工作热情不很高;教研组工作制度不很健全,大部分学校没有成文的教研组工作制度;教研活动绝大部分限于听课评课且次数不多、主题不突出。这些与校本教研制度和新形势下突出教师内涵发展形成了较大反差,为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进行理论学习,起草研究方案。

    教研组工作现状调查结束后,课题主持人认真阅读了华东师大赵才欣教授的《有效教研》和贾腊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论》两部专著,并在网上学习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上海市闵行教师进修学院教研组建设经验、教师内涵发展、教师教学技能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知识与理论储备。之后着手进行了研究方案的起草。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特聘请了湘潭市教科院理论教研员王岐奖和湘潭市优秀专家、我市教研室主任旷湘平同志为课题指导专家;成立了由刘力平同志为组长,翻江、毛田中心校副校长,龙洞中学校长,潭市中学、进修附小、于塘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参加的研究小组,完成了开题前的各项工作。

    3、召开了开题会议,进行了理论培训。

    2010年4月11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议。会议首先由课题负责人刘力平作了《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理论专题讲座,介绍了教研组建设的意义、教研组的功能、教研组建设的策略、教研组建设的思考等,为课题研究做了理论准备;接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进程等作了介绍,各位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的设想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认为本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很有研究价值,一定积极参与,努力完成课题组分配的各项任务。课题组还对近期工作做了布置,对全体研究人员提出了勤学习、勤思考、多参与、多实践、勤总结的工作要求。

    4、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

    2010年5月,课题组填写了《湘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并按课题申报的有关规定,向湘乡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正式递交了课题申报资料。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的评审,2010年6月本课题正式批准为湘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0.5——2011.5),本阶段对课题研究方案中预设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

    1、教研组长任职条件、选聘、培养、管理,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和教研组设立的研究。

    按照开题会议上的安排,2010年上期的工作重点是开展教研组长任职条件,教研组长的选聘办法、工作待遇、培养和管理、工作职责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的设立等方面的研究。本项工作先由刘力平主笔,起草了一个讨论稿,于6月底发至了各位研究人员。各位研究人员接到讨论稿后,仔细阅读并认真进行了思考,还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讨论,并听取了部分教研组长的意见。9月开学后各位陆续将汇总意见和修改建议反馈给了课题组。课题组综合各方面意见进行修改后又发至了研究人员,各学校接到修订稿后开展了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年底本课题的第一项成果——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选聘办法、工作待遇、培训与管理和教研组的设立初步定稿。

    2、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

    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是2010年下期的研究任务。其研究构想是先由各学校进行一些探索和总结,后集体观摩研讨并总结出一些基本活动模式。本内容研究原计划组织三次集体观摩研讨活动,后因多方面原因,集体观摩研讨活动只进行了进修附小的语文教研组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和毛田中心校英语教研联组专题观摩研讨活动。12月22日,第一次集体观摩研讨活动在进修附小如期举行。学校教导主任谭春芳首先介绍了学校“强化管理,不断加快教研组建设;明确任务,切实发挥教研组功能;完善评价,促进教师群体成长;建立经费保障和奖励机制,促进教研活动提升”等四个方面的关于教研组建设的经验。接着集体观摩了语文组“谈亮点,找困惑”教学沙龙活动。教研组长谭立平总结上周组内工作后,进入本次活动主题:将各人本学期教学工作中的亮点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也可将教学中的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13位语文教师躺开心扉,谈出了自己的收获和令自己心动的场景;同时也提出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谈亮点时,老师不仅谈出了令人心动的一幕,也谈出产生这一幕的过程与做法,让人既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同感的老师也毫不保留作了介绍。讲困惑时,马上会有几位老师把自己平时碰到同类问题的作法介绍出来,使感到困惑的老师能得到多个满意的解决办法。正如沈立成校长谈观后感时所说,附小的教研组活动别开生面,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时全员参与,亮点谈得具体,令到会人员都感到心动、幸福;说困惑时,其他老师能把自己平时的好方法主动介绍出来,体现了这个团队的互助合作精神;这样的教研组活动是会吸引教师参加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我会把你们的方法带回去实践,引领我们学校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在总结各校好的作法和观摩附小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学校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模式”。

    12月30日,乡镇教研联组专题研讨活动在毛田镇崇山中学举行。这次毛田给我们展示的是该镇初中英语教研联组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伊始,镇中心学校肖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次英语教研联组专题研讨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心校集体进行了研究,确定英语教研联组承担此次活动;和英语教研联组组长具体商定此次活动的主题。英语教研联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确定了教师个人反思,学校根据教师反思中的问题和困惑,提出学校的问题,教研联组再根据学校问题和自身研究能力确定研究专题、预设活动方案并下达各学校教研组,各学校教研组就专题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探究和初步总结的行动线路图。今天是活动的第三环节——联组集体研讨。接着,英语联组组长、湘潭市骨干教师谢建华介绍了活动经过并主持了本次研讨活动。各位老师围绕困扰着毛田英语教学的四个问题,交流了各校探究的过程与成果,谈出了本人的认识、体会和收获,还交流了研究中出现的新困惑。最后,谢老师就本次研讨的主题,总结和概括出了大家共同形成的策略。我们在考察了毛田活动后,形成了乡镇教研联组专题活动模式。

    3、引领教研组成长策略的研究。

    引领教研组成长策略的研究是从2010年12月开始的。这一专题研究我们主要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实施主要利用网络平台。在总结各校前段引领教研组成长的一些有效做法和在前几个内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由刘力平同志集中课题组成员的建议起草了引领教研组成长策略讨论稿,通过网络发至了各位研究人员。各位研究人员接到讨论稿后,联系学校实际与平时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如沈立成校长提出教研组工作要做好,一要靠人,这里的人既指学校领导的重视,也包括教研组长的得力与否;二要靠制度,有制度工作才能规范,有制度工作才能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常态;三是靠促,就是把教研组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之中,经常检查、定期评比、设立岗位津贴等,成效好的及时进行表彰,做得不够的及时提个醒。肖福星主任和罗姿英主任提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领教研组的成长。课题组收到这些建议后,仍由刘力平集中大家的意见,对引领教研组成长策略讨论稿进行修订,归纳出了“制度引领”、“目标引领”、“活动引领”、“激励引领”的引领教研组成长四策略。

    4、教研组有关工作制度的研究。

    2011年元月至4月,我们开展了学校教研组有关工作制度的研究。本专题研究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分工起草教研组工作制度讨论稿。课题组按照我市以往的工作惯例和校本教研、教师内涵发展的要求,形成了一个教研组工作制度目录。按工作制度目录菜单分配到各位研究人员,由研究人员负责起草工作制度具体内容。其具体分工是:沈立成校长负责教研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和教研组帮扶制度的起草;杨建辉校长负责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和教研组听课评课、优课、教学技能竞赛制度的起草;谭春芳主任负责教研组教学交流制度和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的起草;罗姿英主任负责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和教研组专题研究制度的起草;刘力平负责教研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和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的起草。各位研究人员接到起草任务后,按照校本教研的要求,紧密联系本校实际和湘乡实际,着眼教师的内涵发展和专业成长制定各自的工作制度。制度讨论稿的起草工作4月底均都如期完成,并发至了刘力平的邮箱。第二步:集体研讨修订。5月11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专门就教研组工作制度开展研讨。首先,大家就教研组应该有些什么实实在在的、又不与学校相关工作制度冲突和重复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集体研讨后认为,讨论稿中的有些教研组工作制度可合并到一起,如教学常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可合并为一个制度——教研组研究活动制度。并且增加校本教研所要求的同伴互助、教学交流等内容。接着,大家对讨论稿进行了逐个讨论和修订。第三步:修订成文。起草人根据研讨会上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次对所负责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5月底全部完成。并将修订稿发至了刘力平的邮箱。接到各位研究人员的修改稿后,刘力平同志作了最后的修订。6月初,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教研组教学常规制度、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制度、教研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教研组帮扶制度基本成文,形成了本课题的又一个研究成果。

    5、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的研究。

    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的研究是在原有《湘乡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而成。仍由刘力平同志主笔起草了《湘乡市学校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讨论稿)》。该讨论稿在原有的评价标准量化计分表的基础上,秉着引领学校教研组成为研究型、学习型、和谐型组织的理念,分评价目的、评价内容与权重、评价方法、控制要素、成果认定和表彰五方面。讨论稿形成后,通过网络发至了各位研究人员。在收到研究人员的修改建议后,刘力平同志又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本课题的又一研究成果——《湘乡市学校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该方案比原《湘乡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更符合校本教研制度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全面更具操作性。

    (三)、总结阶段(2011.6——2011.7),本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

    5月11日的专题研讨会上,课题全体成员还对本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回顾总结。大家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们对学校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在制度建设、活动模式、引领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我们研究出的这些将对我市学校教研组建设起到大的推动作用。

    2、研究人员对该课题实施以来本校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向课题组递交了书面总结。

    各实验单位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对参与课题研究以来,从对教研组建设的认识和作法、效果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小结。龙洞中学、进修学校附小、于塘中心小学三校向课题组递交了书面总结。

    3、撰写了研究报告。

    在前两项总结的基础上,由刘力平同志执笔,起草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并通过网络平台于8月初发至了全体研究人员征求意见。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后,又对研究报告进行了修改。

    4、收集、整理了研究资料,做好了结题鉴定准备。

    从六月底开始,课题组收集课题自教研组建设现状调查以来的工作计划、学习、研究活动、阶段性总结、研究成果、论文等各种资料,并按课题研究资料整理要求,分主件和附件进行了整理和装订,填写好了《湘乡市教育科学课题成果鉴定书》,并于8月初向市课题规划与管理办公室商定了课题结题鉴定时间。

    六、研究结果

    1、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的有关工作与管理制度。

   (1)形成了教研组长任职条件、选聘办法、管理和培养、工作职责等文本资料。

    教研组长是同学科教师的引领人。他的职业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对全组人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针对本市对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选聘、待遇、培养与管理、工作职责等只有口头要求,无成文规范文本的实际,在总结现实中的有效作法和吸取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文本资料。

    关于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我们在继承以往的思想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组织协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要有较好的职业价值观和亲和力”两个方面的要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中功利因素增加,浮躁之风盛行,“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的人已经为数不多。职业本身的心理压力加上不会欣赏学生的进步与自己工作的成功、不能体会到职业的快乐造成教师身体状况的下降和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把“具有较好职业价值观”作为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之一,就是试图通过他带出一支爱岗敬业、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与自身的成长,能体验到成功所带来快乐的、工作积极主动的教师团队。这也算是我们的一种创新吧!当今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仅要有纪律、规范,还要有人文关怀,有些时候人文关怀可能比工作纪律更重要、更有效。我们把“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列入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之一,是符合社会要求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关于教研组长的选聘,我们提出了任命制、选举制和竞聘制三种途径。改变了以往只由校长任命单一方式,是对教研组长产生办法的完善。

    关于教研组长的待遇我们分工作和政治两方面提出了具体办法:工作待遇方面,我们提出了工作量计算和设立岗位津贴两个办法。教研组长工作量的计算我市一直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教研组长们的积极性。我们把教研组长的工作量定为非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的工作量是比较适宜的。至于工资计算,可在学校所掌握的绩效工资中参照班主任津贴的数量,并由学校教代会通过解决。对于教研组长的政治待遇,我们提出了“学校在选拔中层干部时,应在优秀教研组长中选拔”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符合干部选拔规定和要求的,同时也给教研组长们有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关于教研组长的待遇是我们第一次用文本的形式提出,将对提高教研组长工作的工作热情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教研组长的培养我们在原来只由学校培训的基础上,拓展为“教师培训部门应把对教研组长的培训纳入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的范围,教研部门应要求学科教研员通过组织观摩活动、经验交流活动、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来引领教研组成长”三条途径。这一拓展加快了教研组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于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我们按照新课程校本教研的要求,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并第一次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了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范围,实现了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的与时俱进。

   (2)建立和完善了教研组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完善了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研组层面的教学管理既是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之一,又是学校教学常规能否落到实处的基础。我们针对目前我市教研组与教导处分工不明或职责重叠的实际,明确和完善了教研组在教学常规方面的职责,即在计划、总结管理上的工作职责——具体组织;教学管理方面的职责——协助教导处做好教学检查,组织好本组的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检测方面的职责——命题、制卷、阅卷、质量分析等;学科竞赛方面的职责——负责培训、组织竞赛等。且较好地理顺了教研组和教导处的关系。

    二是完善了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建设书香型、学习型的团队既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我们针对大部分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不健全、不切合实际的现状,完善了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在学习制度方面,强调树立每位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理念,生命不止,学习不停;学习形式明确了自学与集体学习两种,且集体学习每期不少于8次;学习内容强调是本身教学需求或个人需求,注重学习针对性和成效性;还提出了“六个一”,即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人订一份专业杂志,每年作10000字读书笔记,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体会,在组内作一次读书感悟发言,每天学习不少于一课时。在培训方面,明确提出了教研组要有培训的整体规划,教师要有个人的发展计划,培训必须按照教师的需求、教研组的整体规划,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方式采用专题研修,自培和组培相结合进行,且组培每期不少于8次;还提出了要创造条件多让教师外出培训的要求等。此制度对教研组的学习与培训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三是完善了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制度。

    活动是教研组的存在形式,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确保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持久性、经常性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在继承原有教研组活动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新课程校本教研的要求,完善了新形势下教研组活动制度。首先是在活动形式上进行了完善,即把活动形式分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优课与技能竞赛、经验交流、组内帮扶、教学反思等;其次每一项活动对教师明确了具体要求,如集体备课每期不少于8次,集体听课评课每期不少于5次,技能竞赛每期一次,优课竞赛每年一次等等。我们认为,所制定的这一制度顾及了各个学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是建立了教研组帮扶制度

    同伴互助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它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的必要手段。在本制度中我们要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均要与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建立帮扶关系,并既要带师能——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带师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帮扶者要做好示范,全程培养,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受帮者要主动争取指导,虚心接受批评,有疑必问,尽快缩短成长周期。该制度的建立填补了我市学校制度的一项空白。

    五是建立了教研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教师是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每位教师的新角色,因此,教育科研也成了每位教师的“一亩三分地”。随着教育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内容之一,建立教研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也就成了本课题研究任务之一。在本制度中我们提出了“人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提倡教研组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多做“草根课题”研究,鼓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各级规划课题。并对课题研究每一过程,即选择课题、课题立项、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资料收集与整理、课题结题、课题成果推广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诞生了我市学校教研组又一新的制度。

    六是完善了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

    评价既是一种工作规范,又是促进工作的杠杆。我们在原有《湘乡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完善了这一方案。本方案从行文上进行了完善,整个方案分评价目的、评价内容与权重、评价方法、控制要素、结果认定及表彰、量化计分表六个方面,较原有《标准》更科学、更完整。从评价内容上进行了完善,评价分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工作效果三个方面,比《标准》更精简;在活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扩张,实际上分教学常规管理活动、校本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三个板块,体现了时代要求;从权重上进行了完善,加大了活动开展和工作效果的权重,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和实效性。

    2、探索出了三个教研组活动模式。

    现代教育原理认为,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新课程校本教研理论也认为,学校应发动和组织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教学反思、集体研讨、反复实践、同伴互助、经验交流等活动,依靠本校教师的智慧和合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引领下,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开展了教研组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究出了如下三种教研组活动模式。

   (1)学校教研组专题活动模式

    学校教研组专题研究活动模式结构图:

    …教学实践教师提出教学问题 确定活动专题 制定活动计划 教师个体探究 教研组活动展示 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

    本模式的操作流程是:

    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每期开学初,任课教师把自己在前段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遇到和发现的经过自身努力不能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提交教研组。

    第二步:教研组确定研究专题。教研组长接到各位老师交来的问题和困惑后,按照问题的普遍性、实用性和依靠本组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能够解决的原则,确定本学期的研究专题。

    第三步: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专题并做可行性论证后,由教研组长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进程,确定活动时间、主讲人,推介学习书目(专业文章),提出活动要求。

    第四步:教师个体探究。每位成员按照教研组活动计划的要求,进行业务学习,并运用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思考、尝试、与同伴研讨和交流,形成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可操作性的经验。

第五步:教研组集体活动展示。在教师个体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研组组织集体研讨、展示活动。活动按照课例展示——研讨交流——总结提升的程序进行。即先由主讲人上研究课,全体成员参与听课;课后针对主题进行评价,值得学习和肯定的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其他老师有哪些好的作法和见解?最后,在全体成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六步:运用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各位教师要将依靠全体教师智慧和力量,经过较长时间所探究出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教学问题的策略自觉地内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充分发挥集体研究成果的效益,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2)学校教研组培训活动模式

    学校教研组培训活动模式结构图:

    …教学实践提出培训需求 确定培训专题 组织培训活动(个人学习—集体学习—专题辅导—读书报告会) 形成教学理念、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

    此模式的操作流程是:

    第一步:教师提出培训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自己需要加强和充实的方面,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步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向学校或教研组提出培训要求。

    第二步:确定培训主题。教研组接到教师的要求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已有资源、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培训主题。作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后,预设好培训方案,包括确定培训教师、培训形式、培训时间,预算好培训经费,推介好阅读书目或学习网站,提出培训要求等,并报学校领导。

    第三步:组织培训活动。培训采取学习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又采取自学与集体学、交流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个人按照教研组推介的书目或网站进行自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感悟;由培训教师做专题辅导,全员参加;教研组组织集体学习或举行读书汇报会,交流各人的读书收获与体会,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技能。

    第四步: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内化为教学行为。每位教师都要自觉地将在培训中所更新或形成的新理念、新技能内化为教学行为,运用到教学实际去,发挥好教学和社会效益。

    (3)乡镇办教研联组专题活动模式

    乡镇办教研联组专题活动模式结构图:

    …教学实践学校提出教学问题 确定活动专题 预设活动方案 学校教研组初步探究(专题学习—实践探究—研讨交流—解决办法) 联组交流、研讨 教学策略教学实践…

    此模式的操作流程是:

    第一步:学校教研组提出问题。学校教研组对各位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提出的各种教学问题与困惑,进行权衡和筛选,确定1至2个急需解决而本校力量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递交乡镇办教研联组。

    第二步:乡镇办教研联组确定活动专题。乡镇办教研联组组长在收齐各校报送的问题和困惑后,与乡镇办中心校副主任和各校教研组长共同商议,按照普遍存在、急需解决,依靠本中心校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能解决的原则,筛选出1至2个问题作为活动要探究的问题。

    第三步:预设活动方案。活动专题确定后,由联组组长制定活动方案,安排活动流程,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主讲人,推介学习书目(文章),提出活动要求。报乡镇办中心校副主任批准后,将活动方案下发给各校教研组。

   第四步:学校教研组开展初步探究。学校教研组接到活动方案后,按照预设组织本校教师学习指定的专业书籍或文章,运用先进教学理念,针对所确定的专题,开展研究——实践——交流——再实践——再交流总结等系列探究活动,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本校难于解决的问题和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将结果报教研联组。

    第五步:联组研讨,形成策略。在各学校教研组充分活动和小结的基础上,联组按照预设活动计划,组织联组研讨活动。活动先由各校教研组交流各自活动的情况,初步形成的解决问题策略和需要提交联组共同解决的问题。然后由联组组长主持对各校提出的难于解决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并进行集体会诊。最后由联组组长集中各校的经验和全体成员研讨的意见,形成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步:将策略内化为教学行为。各位教师要将依靠全体教师智慧和力量,经过较长时间所探究出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教学问题的策略自觉地内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充分发挥集体研究成果的效益,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以上三个模式具有针对性,研讨与培训的主题来自教师教学实践,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无论是学校教研组的研讨和培训,还是乡镇办教研联组的研讨,均是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符合新课程要求;突出过程性,研讨和培训活动从问题提出,到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再到活动总结和成果运用,过程清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凸显了校本性,在学校或中心校内,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了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符合新课程校本教研要求,达到了在学习、研讨、交流等实践中提升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3、总结出了引领教研组成长的四项策略。

    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如何引领学校教研组与时俱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了如下四项引领策略。

    策略一:制度引领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学校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故应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约束教研组的行为,引领其成长。要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一样,要建立教研组长的选聘、培养和评价制度;明确教研组、教研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建立与健全教研组的业务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优秀课与教学技能竞赛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帮扶制度、教学反思与教学交流制度、教育科研制度、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等与校本教研制度相符的制度体系,把对教研组的建设变为学校有章可循的、循序渐进的、持之以恒的、与时俱进的自觉行为,并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用制度来引领教研组逐步成学习型、研究型的团队。

    策略二:目标引领。

    目标是一个引力场,会让人为之奋斗而又不迷失方向;目标是一面旗帜,能把共同目标或志趣相近的人团结在同一面大旗下。学校应根据自身已具有的各种资源、办学水平、教研组建设现状等实际情况,对各个教研组的学习培训活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问题研讨、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组内帮扶等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学科竞赛,教学技能诸方面逐步递进地提出既与学校实际相符、又与新课程改革和当前教育发展相符的奋斗目标。如创建书香型教研组、和谐型教研组、研究型教研组;创建校级、乡级、市级优秀教研组;或使学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并步入一定区域内的先进行列;或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要达到校级、乡级、市级及其以上名师水平的目标;或承担各级教育规划课题等。用目标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让教研组的每位成员为实现共同认定的目标认真学习、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教研组内部也应根据每位成员的具体情况,指导每位成员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各自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的成长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教育技术目标、教学技能目标、教育科研目标、帮扶目标等,使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明确具体的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逐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成长目标,并自觉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活动,完成教研组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策略三:活动引领

    活动是教研组的存在形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教师是引领教研组各成员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首先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活动,引领教研组成员的教育理论素养的成长。教研组应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要求,通过聘请专家或教育模范人物作学术讲座,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组织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一本专业书籍,举办读书交流会,或参加上级教师培训部门和网络培训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认识和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要通过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讨论设计不同教案、学案和练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磨课,并对实施过程中情况进行反思、评价和总结,找到教学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提高教师独立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通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分小专题地组织教师进行认真的反思,展开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专项技能竞赛、课堂教学竞赛、综合素质竞赛及才艺竞赛等活动来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发展与提高;再次,要通过培训和实践演练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育技术水平。学校可聘请教育技术人员或本校教育技术水平较好的老师,组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专题讲座,并通过组织相关的表演或竞赛活动来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水平和合理利用电子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

    策略四:激励引领。

    教师同样需要激励。在关注人文与情感的当今社会,激励是常用的一种管理策略。学校要完善教研组建设与工作成果、教师专业成长成果的奖励制度。对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要宣传,要表扬,要与教育教学效果一样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活动开展经常,活动效果显著,团队精神强的教研组在经费要给予倾斜,以此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建设的不断攀升,学校学术氛围、研究氛围、凝聚力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对教研组工作开展得好,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快的教研组长,学校要在评优评先、晋职提拔、绩效工资等方面实行倾斜和优先,特别是提拔学校中层干部时,要把优秀教研组长作为首选,以此来肯定教研组长的工作与贡献,激励他人创优争先。

    4、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学校边探索、边实践,形成了很好的教研组建设经验。如龙洞中学所总结的教研组建设经验:领导重视是搞好教研组建设的保证,重视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是搞好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经费保障是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基础,制度落实是教研组活动常态化的根本。又如进修学校附小“三个一”,即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教研水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升教学水平;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都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三篇论文获奖,其中沈立成校长的《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初探》获湘乡市二等奖,刘力平同志的《关于新形势下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获湘潭市一等奖,谭春芳同志的论文获湘乡市二等奖。刘力平同志撰写的《引领教研组成长四策略》发表在《教育与科研》2011年第2期上。

    七、结束语

    两年的研究,我们虽有过艰辛的探究与付出,但我们也享受到了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留下了如下遗憾:

    1、教研组活动模式研究还不全面。新课程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教研组的活动变得灵活、多彩,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仅从三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其他活动未作全面深入的探究,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研究空间。

    2、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还未经操作和实践检验。我们在原有《湘乡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校本教研的要求,完善了新的《湘乡市学校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由于时间关系,本方案还没有来得及具体操作实施,到底与学校实际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等还有待在实践操作中来检验。

    3、引领教研组成长策略还有待发展和创新。学校条件、办学经验、师资水平、原有工作基础等的千差万别,会使工作方法多彩纷呈。我们总结的四项引领策略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面对各级各类学校肯定会有局限性与缺失,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附小和毛田中心学校为我们的观摩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现场和热情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纯真的情谊,在此再次深表谢意。

教研组建设和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实践,深入探索,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组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互动 共享 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小学学校管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3、《教师成长》刘良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教研组的内涵与主要功能》上海市闵行教师进修学院网站

 

 

                                                      2011.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