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比较研究”成果公告

由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DDA030095)于近日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通讯鉴定。鉴定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方晓东研究员和蓝建研究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周满生研究员。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1.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1)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关键是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
  1990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滴恩(Jomtien)召开。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系统各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共1500多名代表、观察员及专家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教育的盛会,也是一次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等文件。“全民教育”于是成为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提出的新概念,并且也在演变成一种影响日趋广泛、深远的新的教育思潮与教育运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世界各国产生了热烈的回响,实施全民教育已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政府最重要的教育政策行动。
  “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透过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的学习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需要推进“全民教育”。
  “1亿多儿童,其中至少包括6000万女童,未能接受初等学校教育”;“1亿多儿童和不计其数的成人未能完成基础教育计划;更多的人虽能满足上学的要求,但并未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学习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世界面临着种种令人生畏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基础教育的缺乏既成为困扰世界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构成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阻碍。“教育是我们世界的全体男女老幼和各个民族的基本权利”。推进全民教育正是基于保障人权的基本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全民教育的重心无疑是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全民教育的重心又无疑是在农村。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着基本教育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现象才需要呼唤全民教育,才需要推进全民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关注农村人口并旨在推进村人口基本教育的情怀。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全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教育政策。
  本课题研究之所以定位于对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教育政策。这里的教育政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不只是指有怎样的政策宣示或制定了怎样的政策,而更重要的是指有怎样的政策执行,实施或有怎样的政策行动。回顾中国近数十年未农村教育的发展历程,联想国际范国内农村教育的发展实践,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因为缺乏政策或政策不良而对农村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不要发展农村教育或怎样发展农村教育?换言之如何理解农村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中的地位或者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如何安置农村教育?这一系列问题本身就是政策性问题,是需要同时也只有通过制定与执行政策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正是一种政策宣言,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政策宣言,这一宣言有着明确的关于基本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有着明确的教育行动纲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寓含着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重新审视与调整农村教育政策。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如何发展?这首先需要有政策目标。这里的政策目标也同时包含定型化的规范化的政策目标----即法律目标。各国如何为基础教育立法决定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向和质量。只有真正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才可能使这个国家有真正的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政策。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农村教育不可能脱离对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
  (3)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是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农村教育投入政策与农村教育教师政策。
  农村教育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中运行的。管理体制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与权责的划分,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研究农村教育政策必须研究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关于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同国家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是如何生成又是如何调整与变革的?它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显然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正是立足于认识到管理体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指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投入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经费保障,需要教育投入,因此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各国农村教育的
  发展状况,既取决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各国教育投入政策。假设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而教育投入政策不同,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必然不同。对农村教育政策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教育投入政策的研究上。如果农村教育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便无从谈起。
  教师政策同样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变量。农村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农村教师政策客观上与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相互关联。农村教育投入问题实际上隐含着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怎样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社会地位?各国政府通过怎样的政策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研究农村教育政策不可忽视的方面。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政策和教师政策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三大重要变量,而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确切说来,农村教育政策是一个系统,它是整个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表征。
  (4)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值得相互学习与借鉴,而其面临的政策问题也值得共同关注。在致力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研究可以成为一种合作研究。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所认定的一种基本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进全民教育,因而也都在努力促进本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由于全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行动,所以各国在确立本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制定投入政策,教师政策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的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各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又有其各自特色,体现出国别差异。与此同时,各国在致力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政策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相异性,也有很多的相似性。在一种国际性的开放式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各国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是值得也应该相互吸取与借鉴,各国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也值得相互认识与共同应对。对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而言,在教育政策研究上亦需要有一种开放的视野,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课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全民教育运动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发展中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新的重视与关注,其重要体现与标志是国家将改善农村人口,尤其是改善农村少年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列为国家发展的更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为此变革与调整教育政策。作为对《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回应与承诺,本课题研究对象国在20世纪末或新世纪初均重新审视并进一步调整了国家教育政策。新的教育政策的重心是指向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指向扩大教育机会和改善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具体表现在:中国于新世纪初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紧接着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时至今日中国政府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的重大突破恰恰在于它建立了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和机制,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同时指向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印度议会于2002年通过了宪法(86次修正)法案,规定为614岁的所有儿重提供强制性免费基础教育,同时规定父母和监护人的基本职责是为儿重提供受教育机会;马来西亚于2002年颁行了新的《教育修正法案》,进一步强调保障义务教育的依法实施;尼泊尔政府于新世纪初制定
了“人人享有教育”目标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基本精神是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均等。各国颁行的新的国家教育政策或新的教育法案,都深深地蕴含着对改善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关切,因为在这些国家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的重心都是在农村。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导向。
  (2)分析四国案例研究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发展中国家农村基础教育既取决于有怎样的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制定,更取决于有怎样的法律执行与政策实施。制定义务教育法或为义务教育立法是一种共同的趋向,但义务教育制度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时至今日,印度具有中央政府和邦级政府两级立法制度,而邦级政府关于义务教育的教育立法很不平衡,一些邦并未颁布义务教育法,因而使得这些邦的义务教育发展缺乏真实的法律保障。尼泊尔义务教育立法显得缓慢,至今没有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这对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无疑形成严重制约。实践表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法律保障。只有真正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才能真正意味着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国别研究报告也表明,各国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所制定的政策可谓层出不穷,但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政策目标之间总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各国农村教育政策实施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村教育政策不可孤立地实施,它受到整个政策环境的影响。改善农村教育政策环境对农村教育政策的良好实施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3)各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与任务。为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各国都在立足本国国情实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主流趋势是分权化。在构建分权化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各国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力度非但没有削弱,相反在继续加强。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加强立法和教育政策建设以及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以保障和指导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保障并指导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综合四国国别报告,还可以认识到,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集中式管理体制与分权式管理体制因国情而异,同时也各有利弊。集中式管理便于使欠发达农村地区或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获得经费保障,但也可能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分权式管理虽然强化了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如果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进行教育投入,则又使教育投入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各级政府如何合理承担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的责任,同时如何真正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4)各国都在努力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共同的做法是扩大基础教育投入在国家三级教育投入(高等、中等与基础教育)中的比例。比较而言,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的政府投入占比例最高,这些年间政府投入到基础教育的经费一直占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的60%以上。印度邦级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增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础教育的经常性支出一直占三级教育总支出的40%以上。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状况首先与各国教育投入体制相关,既与国家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各项公共事业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相关,又与教育经费在教育内部如何分配有关。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家公共事业总经费中的比例,同时使基础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
  (5)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而实施特别补偿政策(或专项支持政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共同的教育政策方略,成为各国农村教育政策的亮色。四国国别报告均突出地介绍了本国教育补偿政策的实施及成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补偿政策的实施而发展。各国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迄今为止,各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提高贫困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其中尤其指提高适龄女童的入学率。其次,实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也着眼于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这表现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扩充校舍、改造危房、增添寄宿宿舍等等。再其次,实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另一共同目标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状况,并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总体上看,补偿政策实施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6)各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相异性表现在:其一、农村教育补偿政策覆盖的农村人群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与各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性相联系的。例如,印度、尼泊尔补偿政策实施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农村小学学生,中国、马来西亚补偿政策实施对象则包含小学学生与初中学生。其二,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具体目标不同。有的是着眼于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与环境,有的是着眼于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如远程教育工程、图书工程),有的是着眼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农村教育补偿政策具体目标的差异也隐含着各国农村教育发展目标的差异。其三,农村教育补偿经费来源渠道有一定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国内援助(主要指政府支持)与国际援助的不同。比较而言,尼泊尔获得的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国际援助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在承受外债的压力与风险。
  (7)对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继续实施需要有新的认识。加强教育补偿政策的实施对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仍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继续实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需要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义务教育制度为前提。补偿政策应视为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补偿政策的继续实施也需要与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相联系。良好的管理体制内在地包含着对农村教育的补偿性,有利于补偿政策的建立与实施。在新世纪初叶,实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还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对实施补偿政策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8)促进各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共同做法之一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要求。综合比较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传统类似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机构正在淡出历史舞台。马来西亚正在提出小学教师大学化的任职资格目标。中国、印度的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实际上已在要求大专化。各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意味着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要求的提高。
  (9)支持农村教师发展也在成为各国致力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政策导向。对农村教师发展的支持性政策的相似性表现在:其一,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中国通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以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印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其经济待遇有较好的保障;马来西亚农村教师工资由联邦政府统一支付;尼泊尔政府优先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建立工资保障机制。其二,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四国对此均有具体的政策规划与支持项目。其三,采取种种特别鼓励性政策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国别政策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因而也有一定的相异性。例如中国重在建立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印度实施城乡教师定期交流与轮换制度;马来西亚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假期培训并实行免费培训,尼泊尔特别重视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女性教师。各国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缘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相互启示与借鉴意义。
  (10)尽管各国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种种支持性政策,这些政策也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时至今日,农村教师问题依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问题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现实的问题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合格教师依然缺乏,教师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障碍。在整个国家教师队伍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地位依然偏低,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也在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11)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与实施怎样的教育政策相联系。教育改革首先是政策改革,教育发展是政策指导下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需要有持续的政策保障与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都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规划,确立了新的行动方案,新的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在进一步显现。即使如此,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问题依然清晰可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是各国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持续的要求与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案例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
  1.关于案例研究法的运用及其特色
  本课题案例研究为国别案例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中既有中国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同时还有外国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课题组之所以能请外国专家加盟从事本课题研究,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同一些外国专家曾经开展过合作研究,彼此建立了联系,也结下了友谊。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的三位外国专家分别是印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Hrshikesh senapaty博士,马来西亚Kebangsaan大学的Norzaini Azman博士,和尼泊尔非正规教育中心的Roshan Bairachjarya先生。其中尼泊尔专家Roshan Bajrachjarya曾是南师大教科院的留学研究生,也一直在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工作,且对农村教育研究有特别兴趣。课题组主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同外国专家交流,商定国别研究提纲。本课题的国别案例研究是分别在研究对象国聘请专家进行研究。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的国别案例研究也首先是用英文撰写,形成本课题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
  国别案例研究重实证研究,重点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所实施的主要政策及分析政策影响。国别案例研究中也重视文献法(政策文献)的运用,重视以数据、以图表反映问题。另一方面国别案例研究还重视运用更具体的个案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影响或政策问题。案例中的个案研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一种特色。
  三国案例研究(印度、马亚西亚、尼泊尔)报告不仅用英文陈述同时也用中文陈述。中文国别报告主要是对原英文报告进行翻译,但又同时参阅了各种可利用的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充实,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原英文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政策分析。
  2.关于比较研究法的运用及其特色
  本课题研究为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综合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比较教育研究课题,比较法的运用自然是主要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对四国国别报告进行比较。为此要认真研读四国国别报告、然后侧重对关涉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比较研究的过程首先要求概括、简明地陈述各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实施及政策影响,然后重在对比分析各国政策的特色与异同。本课题综合比较重在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农村教育投入政策和农村教育教师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的综合比较。比较的过程也是对农村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更深入思考的过程。比较研究中突出了对政策问题的陈述与分析,因而也对各国农村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了比较,这也构成本研究的一个特点。
  3.中外农村教育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一种特色,也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进展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四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梳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政策的基本沿革及其新的变革动向,把握到农村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影响。透过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认识世界全民教育运动的不断推进,以及不断取得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全民教育的推进重点体现为农村教育的推进,而农村教育的推进则进一步彰显出教育政策的作用与力量。
  2.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各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设置与各国政治体制或宏观管理体制的联系与区别。在一个集权式的国家,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是集权式也可以是分权式,而在一个分权式的国家,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也可以适度集中。集中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有利弊。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保障欠发达农村地区或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但也可能影响地方政府管理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分权式管理虽然强化了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管理的责任,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来说,如果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是在地方则是本地农村教育经费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形成更有效的结合,同时真正建立起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在一个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或者在一种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实行过分放权的体制或管理重心偏低会暴露出严重弊端。可以这样认为,越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越应“上移”。
  3.通过比较研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制建设。发展中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立法存在明显的差别,这是导致各国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一个没有真正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或颁行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难以想象农村人口能被普遍地真实地赋予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从政策层面看,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政策保障是法律保障。
  4.通过比较研究,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是加大对国家基础教育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农村,加大对国家基础教育的投入也意味着是加大对本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或投入政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影响至为关键。透过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政策,尤其是基础教育投入政策,可以真正地认识到这个国家对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关注程度。
  5.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而实施特别补偿政策(或特别支持政策)已成为各国教育政策建设中的亮点,成为各国农村教育政策中的重要政策。通过课题研究,可以非常清晰也非常深刻地认识到特别补偿政策对扩大农村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机会,改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学环境与条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如果不是采取了一系列对于农村教育的特别补偿政策,便很难想象其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特别补偿政策,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补偿政策的实施。从另一种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关于农村教育的政策设计或政策建设,已经凸现出怎样制定或怎样实施对农村教育的补偿政策。这也构成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进展。
  6.通过比较研究,同时认识到,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实施固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遇到政策的能力限度问题。各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虽然有许多相似性,但也有诸多相异性。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效力,尤其是它的时效性还在接受挑战与考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使对农村人口的教育补偿成为一种持续的补偿,这也许是需要考虑甚至也是更深层次的政策问题。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要制定与实施补偿政策?这本身需要从政策的层面寻找原因。造成农村教育需要实施补偿政策的深层原因恰恰是原有政策本身存有误区与偏差。从教育政策的角度看,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一种能够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效政策机制。这也是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认识。
  7.通过比较研究认识到,各国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也不断取得明显的成效。比较研究展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一些好的政策举措与政策经验,值得相互借鉴。例如印度实施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马来西亚实施对农村教师假期免费培训制度,尼泊尔特别重视农村女教师的培养,这些政策举措与政策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时至今日,部分农村地区合格教师严重缺乏,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物质待遇偏低,生存环境不良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对此需要有更大力度的政策调整与政策变革。
  8.通过比较研究,给予重要更深刻的启示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调整与变革农村教育政策。这种政策既需要加强统一性,也需要推进多样化。加强统一性,是指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建设要加强对农村教育政策建设,让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整个国家教育发展中处于更突出、重要的地位,从而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更多的支持。推进多样化,是指各国的农村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各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同时农村本身发展也不平衡,农村教育政策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政策问题既可能表现为政策缺失,也可能表现政策执行的阻滞。政策执行问题也许是更突出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政策实施环境,增进农村教育政策执行的效果,这是农村教育政策研究更为重要的任务。
  9.本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上。研究的主要成果为:①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政策研究综合比较报告;②中国农村教育政策案例研究报告;③印度农村教育政策案例研究报告(中英文);④马来西亚农村教育政策案例研究报告(中英文);⑤尼泊尔农村教育政策案例研究报告(中英文)
  此外,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种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已有一篇在《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三期上发表,题为“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革与创新”(作者张乐天);另一篇将在《比较教育研究》发表(收到录用通知单),题为“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补偿政策实施及其比较”(作者张乐天);另一篇将在《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收到录用通知),题为“免费背景下印度农村基础教育家庭支出及其影响分析”(作者陶军民)。课题研究还形成了一些其他论文。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成果的社会影响
  课题研究已取得系列研究报告,并有相关论文发表,由于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完成不久,目前还未公开出版,一时还难以评说其社会影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一些肯定的评价。《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一文,对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政策的变革作了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回顾,分析了农村教育政策变革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农村教育政策如何继续调整与变革作出了思考。迄今为止,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对农村教育政策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由些也表明这篇论文立意较新。论文发表后,有同行认为对现阶段农村教育政策进行系统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编辑认为这篇关于农村教育政策的论文切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材料与观点都有新意。
  另一篇“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补偿政策实施状况及其比较——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四国案例分析”是综合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这一论文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这篇论文集中分析了四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的内容与实施状况,比较了其中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并对如何继续实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进行了讨论。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价值。
  从总体上看,课题研究成果内容较新,反映了各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的新的动态,新的进展。相信随着课题研究成果的出版或公开化,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会带来更多肯定的社会评价。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殛待研究的政策课题。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总结了四个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政策问题,提出了继续调整与变革农村教育政策的思考与建议。课题研究成果将是对我国农村教育研究的一种丰富与充实,可为继续调整与变革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提供借鉴,由此也将呈现它的买践价值与意义。
  2.关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是一种国际比较研究,且是多国比较,研究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资料问题。尽管本课题研究聘请了三位外国专家参与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国资料的真实性,从研究结果看,这一初衷未必如愿已偿。各国研究报告占有的资料也比较有限,并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这使得比较研究难以根据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农村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难以界定的概念,各国农村状况不同,农村教育状况也不相一同。其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制度设置也有区别,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小学制度和中学制度,学习年限有一定差异,这对比较研究构成一定的困难。
  (3)课题研究的国别报告均由所在国专家撰写。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的国别报告首先是用英文撰写。与外国专家的交流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这对交流效果会有影响。三份外国国别报告均侧重于对管理体制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政策的陈述与分析,而对教师政策的陈述与分析相对较弱。
  (4)撰写综合比较报告首先要悉心研读中英文国别报告。在做综合比较报告时,感觉到国别报告提供的资料还不够丰富与充实,因而还要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与文献。有些国家的中文研究资料又非常缺乏(如尼泊尔),这给撰写综合比较报告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综合研究报告撰写者也缺乏对国外农村教育实践的真实感受,只能运用已有研究资料(包括国别研究报告)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深刻性。
  (5)国别研究报告对农村教育政策的影响分析还缺乏充分的具体的案例支撑,也许是囿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国别报告研究者依赖文献资料的程度要胜于通过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程度,这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一。
  (6)课题组成员由中外研究者共同组成,囿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外研究者的及时交流与讨论难以有效地进行。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中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因而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农村教育研究依然是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与重要任务。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把继续开展农村教育研究引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关注国际国内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动态,把握农村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农村教育实践,到农村进行更深入的教育调查,了解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变化与实践走向,以使我们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建立在更扎实的实践的基础上。
  在继续关注农村教育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对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这里教育的政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教育法律的研究。当前我国已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其根本着眼点恰恰是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矛盾,对此需要加强研究。除了关注对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的研究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关注与农村教育相关的种种教育政策研究,如继续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研究,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关注农村社区教育研究。在关注农村教育政策的研究中,我们会更多地从事农村教育政策案例研究。
  依然希望能在关于农村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中继续作出我们的努力。会继续关注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关注国际社会全民教育的新进展。对国际农村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力求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有新的开拓,能取得新的进展。
  总之,今后将继续跟踪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更密切地关注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关注农村教育政策变革的新动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进一步研究农村教育政策问题。我们将力求在农村教育研究尤其是农村教育政策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与成绩。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