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因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领导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校自身条件不同等因素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和群体差异现象严重挑战教育公平。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起点的不公平,势必影响进一步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及策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指出,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要办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国务委员陈至立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于2006年4月亲自到安徽铜陵调查研究,要求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推进力度,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深入研究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由于长期的历史或管理体制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较大, 致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不同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益突出。市教委也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义务教育在“一圈”与“两翼”之间、圈域内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极不均衡,义务教育面临着容量不足、办学条件不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待遇低、流动大、学校各区域办学质量差异明显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市各项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为了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未来发展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一小时经济圈”,“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重庆教育全面统筹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将其纳入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并将其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国情,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
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支持力度。相继启动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民族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这些重大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
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现在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教育需求,更严重的是还会促使教育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应对这一现状的唯一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义务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更加和谐。
(二)实践意义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和谐重庆的现实需要。
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即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即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其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在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实验区”,有利于构建和谐直辖市,对实现未来西部教育高地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自80年代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研究和探索,但就整体讲,素质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长期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素质差距。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重庆是西部城市,丰富的农村人口资源与低水平的人力资源质量形成强烈反差,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怎样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丰富人力资源,把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最直接又最重要的是依靠教育,而义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基本途径。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重庆要变人口大市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市优势,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三、课题研究思路与规划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念
1.教育均衡发展的定义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在机会、资源、发展上的相对均衡。从实践上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权利平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教育过程平等,即政府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相对同等的对待,享受符合其能力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教育。三是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认识
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不是把高水平的教育拉下来,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一刀切”,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促进教育均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只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
教育均衡不是同步化发展,而是要积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在鼓励教育发展快的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后进地区加快发展。
(二)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重点
1.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发展。通过对校际之间的联合与沟通,发挥名校、强校、特色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等研究,逐步形成多所同级学校横向联合、多所不同级学校纵向沟通的学校交流网络;以内涵式发展为重心,打造一批立足本地区实际、有代表性、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2.提升农村教育,推进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蓝天助学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建立以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共同组成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形成城乡结对帮扶、共同发展的态势。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创建,提升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水平。
3.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在布局上,既充分体现学校分布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原则,又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布局的针对性,努力打造以“一圈两翼”为载体、特色鲜明的重庆教育发展格局。同时,在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的前提下,优先统筹主城区范围内教育资源,立足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圈”和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区域内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的格局, 努力缩小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整体提升全市义务教育水平。
(三)课题研究总体规划——“4321”战略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保障机制
(1)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市政府要切实加大统筹力度,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确定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并逐县核实财力,作为确定分担责任的依据;统筹各级财力,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即尽快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切实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落实好投入职责,市政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教育投入比重,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合理配置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等。
县级政府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 管好用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立完善预算制度,对教育经费的分配和支出加强制度化管理,防止教育经费挪用现象。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对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情况和使用效益加强监管。
(2)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落实重庆市政府统筹规划义务教育的责任:制定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措施;统筹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规划, 并按照均衡发展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确定重庆市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并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等肩负起投入责任;根据国家标准, 制定重庆市教职工编制标准, 生均经费标准、教职工资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学校建设标准和办学标准, 并定期进行调整; 负责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 对市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等进行督导评估。
落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义务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 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县级政府应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 理顺各部门管理权限,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师资、经费管理和配置方面的法定统筹权, 为其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充分调动乡镇、村的办学积极性。在以下方面继续发挥好乡镇政府的作用: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帮助解决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协助搞好域内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需土地;积极筹措经费, 帮助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学校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等。县级政府要研究制定调动乡镇办学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3)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和选拔任用机制
修订和完善农村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良性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师范类学生招生、就业等制度, 提高农村新任师资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制度, 通过输血增强农村教师队伍造血功能;建立完善教师在农村学校、偏远薄弱学校工作的补偿机制;完善城乡间、乡镇间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和有关评估机制。
(4)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监督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每年市政府对各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责任状中去,确定每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考核评价办法和评分标准,组织领导以及具体要求等。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教育工作不是评价重点学校、名牌学校有多少,影响有多大,而是评价学区内的学校差距有多大,缩小差距的工作取得哪些成果,要对政府投入的效益进行评估,防止教育资源浪费。要建立义务教育的数据库,开展义务教育发展的监测工作,在教育统计中增加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和项目,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科学依据。
2.着力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优化工程
(1)抓好学校内涵发展工程
办学条件的均衡只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质量上、在内涵发展上实现均衡才能有效解决一系列的矛盾。要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要坚持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把素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校组织文化的熏陶、感化和升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素质基础。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节课的质量。对一些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要组织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2)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共享工程由三个层面构成:(1)以学区为单位,实现学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探索在社区范围内委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内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实现学区内学校的教师合理分配、流动,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搭建了极好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实现市、县、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3)城乡一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所谓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就是城区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联合体。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方面均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3)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校际差距。一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化。小学布局应以县为单位,坚持总体规划一盘棋,适当打破乡镇界限。既要考虑低龄儿童的就近入学,又要注重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拥有量,积极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二是确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学校建设质量。各区、县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指标,保证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具备符合办学且装备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学设施,保证同一地强调中小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一致。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3.制定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大扶持政策
(1)对贫困、边远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
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贫困、边远学校的经费投入,通过设立贫困、边远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贫困、边远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强市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
(2)对弱势群体学生入学的补偿政策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奖、助、贷等教育制度,建立各种教育基金,设立教育求助的“绿色通道”,为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就学提供直接援助,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4.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监测与预警系统
教育政策制定,需要定量研究的支持,这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均衡发展已经作为基础教育的政策指向,但是究竟如何判定为均衡、何为失衡,也就是将差距究竟控制在什么程度,仍是一个需要研究对问题。因此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将逐步建立一个监测与预警系统。从监测的内容上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性指标、总体性指标和局部指标等。评估内容包括: 教育投入(生均经费、物质资源)、教师素质、学生入学率、升学率、学生学业成就、学生辍学率等。通过计算反映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指标(如全局、极值比、变异系数、标准差和基尼系数),我们将尝试建立一套反映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预警系统,初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数据模型。收集这些反映教育发展差距的信息,将以此判断义务教育系统的发展状态。如果上述指标整体偏离正常值、超越社会容忍限度,这预示着义务教育系统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此时,政府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四、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等。本研究主要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选取部分或典型区县(自治县)作为研究样本,对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状况进行了解,形成可靠真实的研究报告。
(二)比较研究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本研究在调研之后将“一圈两翼”之间、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义务教育均衡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之间的差距与问题,力图为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课题相关人员包括政府、研究者、学校、社区等极大的调动起来,发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陷,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后继续寻找,直到最终解决问题。
(四)定量评价法
定量分析是依据调研后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用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对象,发现规律或问题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在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获得一手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五)质性研究法
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针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之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途径。本研究将在质性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发动研究者亲自体验(参与观察)并记录自然情境中(不受人为干涉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行为,搜集多样化的描述性资料,如访谈抄本、实地记录、图片、相关文件等,是以特定期间所搜集到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或长期的探究,以求尽可能深入了解义务教育均衡现状。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一)整体研究内容参考
1.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模式及策略研究
2.区域内(各区县、自治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模式及策略研究
3.区县(自治县)内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模式及策略研究
4.都市圈、泛都市圈、渝东南圈、库区圈等区域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参考附件1)
(二)研究子课题内容参考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研究
2.当前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现状、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
3.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机制研究
4.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5.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6.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体制研究
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研究
8.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及策略研究
9.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1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弱势群体扶持研究
1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如表1,供参考)
表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参考
主 体 模 式 描 述
市委市政府 重点支持,
上下动员 义务教育(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是主体,教委是具体主管部门。各级政府要在舆论支持、政策保障、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各类教育)有所倾斜。市(区)教委(教育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培训、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等方面多予指导与支持。
市教委
区县(自治县)政府
区县(自治县)教育部门
主城区、渝西区 对口支援 率先实现经济较发达圈域的教育均衡发展,带动其他两大圈域发展。采用“一对一”结对模式,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教师、信息资源等方面帮扶弱势圈域。
相关社区 爱心资助 薄弱学校周边社区作为教育中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可以在学生活动场地、图书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部分经费等方面提供帮助
名校强校 结对帮扶 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让城市名校和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深度保作;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形式,运用“手拉手”、“传帮带”、“捆绑式发展”等帮扶模式,实现名校强校带动弱校发展。
农村或城市薄弱学校 自主发展 在外界支持下,农村学校与城市薄弱学校也要坚持自主发展的精神,从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质量的提高、校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努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三)招标课题
1.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型研究
2.都市圈(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3.泛都市圈(渝西经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4.渝东南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5.库区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6.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模式及策略研究
7.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研究
8.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9.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及策略研究
10.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研究
11.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口帮扶”与“捆绑发展”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周期
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7年-2010年)。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
1.调查报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调查报告;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调查报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状况调查报告;等等。
2.比较研究报告:区域层次、城乡层次、校际层次,或相同层次间的比较研究报告
3.各招标课题及县域子课题研究报告
4.研究总报告
(二)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论文集
在研究周期内,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将优秀论文编撰成集。
(三)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是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就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的背景、意义、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从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或数据模型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推广手册
在研究一定时间后,将成效显著的地区、学校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提炼,编写推广手册,以供其他地区或学校吸收借鉴,起到示范作用。
八、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1.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领导组
组 长:彭智勇
副组长:钟 燕 黎德龙 邓 睿 万 力 程明亮 万明春
成 员:隗建勋 李源田 张 荣 徐兴旺 黄腾蛟 董蜀华
徐剑峰 胡 斌 粟 朗 夏 蒂
2.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专家指导组
组 长:宋乃庆
副组长:廖元和 黄 翔
成 员:曾国平 何 跃 靳玉乐 朱德全 张希希 彭寿清
魏龙渝 何华敏 刘俐丽 钟型泰 金赶年
3.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组
组 长:钟 燕
副组长:万明春 隗建勋 李源田
成 员:侯廷坚 周建国 李常明 龚春燕 廖 江 王 勇
杨 英 胡 方 程艳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