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区城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比较研究

石家庄地区城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比较研究

石家庄市雷锋小学---孟静

     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其形成和发展对儿童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是儿童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儿童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在与老师同学们的广泛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发展源于儿童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教育因素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其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石家庄地区城乡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状况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Piers - 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石家庄地区城乡共217名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做了调查,并对其结果作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农村组小学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等多个维度上,自我意识水平均高于城市组。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城乡  比较研究

 

1引言

 

1890年,Jam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这一概念。自我意识在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儿童由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等一系列原因,致使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抓住这个关键期,加强儿童自我意识的指导教育,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

 

自我意识是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的核心

 

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多是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主要在大中城市进行。荆雷等人的《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在对不同自我意识水平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比较时发现,有210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他们的PSQ各因子得分都明显高于正常组,显示了家长对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在品行、学习、心身障碍、焦虑等反面报告更多的问题。研究结果也表明小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业成绩可能是互为因果关系,对学习方面的自信心不足影响着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好又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会造成焦虑并引发身心障碍。凌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成绩优良儿童。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成正相关,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的不同侧面成负相关。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自我意识、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而学业成绩又是此阶段儿童取得社会认可,建立自尊和正常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因此,一个学业成绩不良的儿童已经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利地位。孙玉梅等人的《182名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比较研究》的结果与中国城市常模的比较,虽然各因子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潜在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及适应不良、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倾向等可导致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但本资料PHCSS与学业成绩无相关性提示儿童自我意识与学业无关,这有异于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尽管各地教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异,但总体来说未能超出中国国情,如儒教、中国人为人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和中国人无后为大的观念,均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类似结果的根源。张静等人的《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外向型父母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内向型父母的子女。一般来说,外向型的父母生活中开朗、乐观、善于交际,他们能够主动热情地与子女交流、游戏,容易与子女沟通,建立起父母与子女间信任的关系,子女也更容易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与安全感,而且子女在父母遗传及后天生活的影响下,性格也多为外向型。内向型的父母本身就不善于沟通,与子女交流较少,他们难以了解到子女的内心世界。因此,不能及时地给予正确引导,孩子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还发现,融洽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关系的好坏是家庭气氛好坏的核心。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气氛不和的家庭环境,本身就会造成孩子适应障碍。同时,长期不良的家庭环境也会使儿童心情压抑、自卑和害怕人际交往,容易产生焦虑,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表现为不求上进,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

 

通过比较了解城乡地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在校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思路,将为小学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自我意识水平的学生进行教育提供帮助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

分别在石家庄市和石家庄地区某县随机抽取了两所小学,并随机抽取三个年级(三、四、五年级),每年级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17份,其中三年级66人,四年级77人,五年级74人,城市125人,农村92人。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回收率为94.5%。有效问卷中,城市样本119份,农村样本86份。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同时进行,确保结果的真实性。

 

2.2 调查材料及内容

2.2.1调查问卷采用儿童自评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问卷共80道题。该问卷包含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六个方面。通过调查,分析城乡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2.2.2问卷中被试基本资料涉及到:学生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在校是否担任班干部、在校是否获得奖励。此项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为被试保密,确保结果的真实性。

 

2.3 调查结果的计算方法

问卷共80道题目,每个题目后面都由是、否两个选项组成。结果与标准答案对照,相同的得1分,不相同的得0分。其中12131421222534353845485659627880题的总分代表行为得分;5791216172126273031334249536670题的总分代表智力与学校情况得分;581529334149545760636973题的总分代表躯体与外貌属性得分;467810202837394043507479题的总分代表焦虑得分;136114046495158656977题的总分代表合群得分;283639435052606780题的总分代表幸福与满足得分。

 

3 研究结果

 

3.1 比较城乡小学生总体自我意识水平

1 城乡小学生总体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3.6512

12.4454

3.844

0.000

焦虑

10.7093

9.6723

2.873

0.004

合群

9.5349

8.8067

2.907

0.004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小学生在行为、焦虑、合群三个分量上都有显著差异,农村组水平均高于城市组。

 

3.2 比较城乡小学女生自我意识水平

城乡小学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无显著差异。

 

 

3.3 比较城乡小学男生自我意识水平

2 城乡小学男生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3.5000

11.7193

3.763

0.000

智力与学校情况

11.5277

9.2456

3.393

0.001

焦虑

11.2727

9.6316

3.508

0.001

合群

9.3864

8.3864

2.997

0.003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2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男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四个分量上均有显著差异,而且农村组水平普遍高于城市组。

 

3.4 比较城乡小学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

城乡小学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无显著差异。

 

3.5 比较城乡小学非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3 城乡小学非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3.6667

12.3654

3.167

0.002

焦虑

10.6111

9.4231

2.453

0.016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3可以看出,城乡小学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焦虑两个分量上有显著差异,且农村组水平高于城市组。

 

3.6 比较城乡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4 城乡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3.9615

11.9474

3.569

0.001

焦虑

11.2308

9.2368

2.817

0.006

合群

9.7692

8.0789

3.667

0.001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4可以看出,城乡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焦虑、合群三个分量上有显著差异,农村组均高于城市组。

 

3.7 比较城乡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城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无显著差异。

 

3.8 比较城乡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城乡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无显著差异。

 

3.9 比较城乡小学非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

5 城乡小学非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3.4000

12.2561

2.941

0.004

智力与学校情况

10.8000

9.6220

1.995

0.048

焦虑

10.7833

9.5610

2.788

0.006

合群

9.3500

8.5601

2.473

0.015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5可以看出,城乡小学非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四个分量上均有显著差异,而且农村组普遍高于城市组。

 

 

 

3.10 比较城乡小学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

6 城乡小学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T检验结果

 

M1

M2

T

Sig.(2-tailed)

行为

14.2000

12.8649

2.577

0.012

注: M1 农村,M2城市。

由表6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农村组高于城市组。

 

4 讨论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儿童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问题等方面有相当多的应用。通过对城乡两所学校小学生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励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在躯体与外貌属性和幸福与满足两个分量上均无明显差异,而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四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并且调查结果都显示出农村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城市组。

从父母职业来看,城市父母职业多集中于商人,农村多集中于工人或农民,而且农村组知识分子和干部两个分量也低于城市组。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城市组集中于高中,而农村组多集中于初中,提示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部分家长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处理问题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而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导致家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儿童因达不到这种要求而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影响自我意识水平。另外,城市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太严,容易导致紧张、焦虑、自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人格的良好发展。

 

4.1 城乡小学男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城市小学男生更容易出现行为、焦虑、合群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孩子有更好的条件去游戏,能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如电脑、电子游戏机等,这些游戏设备大多是儿童自己或与少数同伴或与家长在家中进行的。而农村的孩子并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他们更多的是和同伴一起进行群体室外游戏。这样可能会使农村男生更显出相对的合群。当今整个社会赋予男性更大的责任与义务,尤其城市的压力大,父母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从小就为孩子制订了许多人生计划,钢琴、数奥、英奥等各种培训,这样也容易使孩子出现行为、焦虑等问题。城市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严要求,使儿童更加在乎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但是在小学期间,男生的表现相对不太好,贪玩、马虎、学习不努力等使一部分男生得到的评价并不理想。儿童在家中受到管制过多,在学校就可能会充分的发泄;家长对他们的高期望与自身表现的不理想,使儿童更容易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这样就影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使城市男孩出现智力与学校情况方面的问题。

 

4.2 城乡小学非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焦虑两个方面差异显著。

城市小学非独生子女会比农村小学非独生子女容易出现更多的行为和焦虑问题。同龄儿童中,农村非独生子女占极大多数,而城市中多子女家庭占很小的比例,其中外来从商的多子女儿童占了一定的数量。由此分析,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家中孩子的养育负担过重,使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相对较少,导致孩子疏于合理的管教而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此外,城市小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由于人数较少,成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较多的社会关注使其更容易出现焦虑方面的问题。

 

4.3 城乡小学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焦虑、合群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经过了一、二年级两年的适应期,已经完全融入了小学生活,儿童的个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表现出了在学业上追求成就的一种倾向与恐惧学业失败的心理的冲突。在现实看来,城市儿童种种特点较为明显。农村父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很少为孩子的学业及其发展提供帮助,一般任儿童自然的成长;而城市父母却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子女的生活,这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城市儿童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另外,城市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较为明显。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儿童寄予了更大的期望,而这个阶段的儿童恐惧学业的失败,这样可能导致城市儿童容易出现一定的焦虑倾向。

三年级的儿童尤其显现出活泼好动,很不安分,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无法持久。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开始扩大,他们不仅仅限于和少数附近的孩子玩。但是城市的单元楼房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甚至有些儿童在自己家附近没有玩伴,这样容易使城市儿童出现合群等问题。

 

4.4 城乡小学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上有显著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城市部分小学采用轮换班干部制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小学班干部比农村小学班干部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城乡环境的差异使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差别。城市儿童成熟相对较早,可能导致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注重班干部这一“职位”,有些儿童为了能当上班干部会有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如模仿成人们的钱权交易等。孩子的这种趋于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容易使城市儿童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4.5 城乡小学非班干部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四个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对儿童的喜爱程度和关注程度、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都会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班干部与教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尤其城市小学课余活动较多,班干部在各项活动中都起了很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也更容易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关注。这样可能导致非班干部学生被忽略、不被关注,容易使这些群体的儿童产生自信心不足、自卑等倾向,使其自我意识水平偏低。他们容易产生孤僻、自闭、不愿上学等行为问题。尤其是自尊心很强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认可,由于各方面原因,如学习一般,表现不突出等,现实中往往很不起眼,这样就导致儿童出现焦虑、不合群、不愿上学等各种不良的行为倾向。

 

5 结论

 

5.1城乡小学生无论在哪个维度比较上,躯体与外貌属性和幸福与满足两个分量上均无明显差异;

5.2 城乡小学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三个分量上有较大差异;

5.3 小学中年级学生城乡间自我意识水平的差异较大,高年级并不明显;

5.4 城乡小学男生自我意识差异较显著,而女生无明显差异;

5.5 城乡小学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有显著差异,而独生子女差异不明显;

5.6 城乡小学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这个分类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6 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出城乡小学生自我意识上的差异,建议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入手,针对这些差异,加强对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

 

6.1 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言谈行为都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师在平日里与学生接触的最多,而且教师的权威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就会对儿童各方面进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6.1.1 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尤其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在“减负”的倡导下,“取消百分制”等一系列新的教学形式融入教学中。一方面,这样的改革将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上,人性化的积极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几乎永远都是积极的肯定使学生太容易获得成功,导致学生耐挫能力差等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反,许多农村中小学还保持着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看起来有些老套,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但有时这种权威的作用反而能更直接的激励学生。

因此并不能一味的追求素质教育的表面形式,而应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6.1.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形成联系,从而了解社会的要求,也了解自己。即个体从群体的自我意识中逐渐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因此,通过促进同班学生间的交流和了解,既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利于儿童自我的成长。

6.1.3 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教师的评价要讲究艺术,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评价学生时要尽量挖掘其优点,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这种适当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另外,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应该避免那种对儿童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

     6.1.4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教师应摒弃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观,以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协作代替轻视与独断、以注重发展个性来代替强调共性而抹杀个性。

 

6.2 家长对儿童进行恰当的教育,会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每个儿童第一老师。儿童和父母朝夕相处,其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这个小环境起作用的。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境。

6.2.1 增加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能力,以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更有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可以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们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6.2.2 家长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引导儿童向先进榜样学习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生活,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父母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力量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笔,往往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了整张白纸。因此为了孩子的美好发展,做家长的一定要小心描绘今天的一笔一划。

6.2.3 和儿童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善于与子女沟通,避免粗暴干涉的教育方式。

6.2.4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融洽,使孩子从和谐的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爱,产生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安全感和责任感,肯定并愉悦自己,对未来充满欢乐和希望。这种健康的环境无疑会有助于儿童在智力发育、体质、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利的。

 

 

 

 

 

 

 

 

    注释:

① 孙圣涛,卢加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心理学探新,2000,1:17-22

     荆雷,梁执群,张亚宁.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4:382-384

     同②。

④ 凌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0-52

     孙玉梅,王发爱等.182名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测评与分析.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82-783

     张静,石淑华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参考文献:

[1] 凌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0-52

[2] 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2000:306-310

[3] 孙玉梅,王发爱等.182名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测评与分析.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82-783

[4] 高雪屏,于素维,张丹,孙红.城乡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比较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207-208

[5] 桑标,程渊.试论自我意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27-31

[6] 李虎君.自我意识与个性.衡水师专学报,1999,1,3:56-59

[7] 官旭华.儿童自我意识[Z]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1:13-17

[8] 张静,石淑华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9] 胡美荣,刘雪凝等.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3,18:441-442

[10] 邹玉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及教育.丹东师专学报,1998,20,3:76-7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