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开题报告”
比如,《女性化教育现象批判》作为解释研究(批判研究)的课题,可以转化为《儿童“意志力训练”行动研究》或《培育儿童冒险精神的实验研究》等“变革研究”的课题。在这类课题中,相关的假设或命题可能显示为:(1)如果提供克服困难的情境,那么,儿童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意志力;(2)如果引导儿童喜欢强大的动物而不只是同情弱小的动物,儿童就会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3)如果让儿童参加冒险竞赛活动,那么,儿童就会提升自身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等等。
比如,《从臣民教育到公民教育》既可以做成“批判研究”,也可以做成“变革研究”。如果做成“变革研究”,相关的假设或命题就可能显示为:(1)如果给儿童提供选择课程的权力,儿童就会增加他们的自我控制感;(2)如果给儿童提供“竞选班长”的机会,儿童就会逐步增长社会责任感;(2)如果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就会增进学生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等等。
总体而言,研究者除了确定自己的主题之外,还必须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基本事实”或者“基本立场”、“实验假设”。这些一起构成研究的“核心观点”。
若既没有“基本事实”或“基本立场”(或“命题”),也没有“行动方案”或“实验假设”,那么,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假问题或伪问题。
在开题报告中除了解释自己的“命题”之外,研究者可以叙述“选题”及其“假设”的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但相比之下,开题报告首要的责任是明白地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并作出相关的解释。
第二节提交“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实际上是对文献的解读和述评。这种解读既可能在文献检索之后,也可能在文献检索之中。文献检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献解读的过程。
有效的文献解读及其“综述”至少意味着研究者已经找到该研究领域的“三”位“重要作者”、“三”类“不同意见”及其关系、“三”个“重要阶段”及其演进的历程。
一、确定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献”
文献研究表面上是寻找重要文献,实际上是寻找“重要作者”或“重要他人”。每个研究者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以及文献检索之后,都应该询问自己:我是否已经找到“三”位重要作者?研究者是否熟悉某个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这是判断该研究者在该研究领域是否已经入门的重要标识。如果研究者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重要作者”,那么,只需要尽量详细、完整地搜索这几位“重要作者”的相关论著而不必再去大量地搜索其他“次要作者”的论著,就基本可以展开自己的研究。
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研究者总能发现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重要作者”(或重要他人)意味着:
第一,这位作者的作品比较频繁地被其他研究者引用。这位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的一句或几句话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经典名言”或“经典口号”。这位作者在该研究领域被广泛谈论,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教父”式的人物。这位作者的某些观点已经构成正方或反方的基本立场。
第二,这位作者的某些观点要么具有首创性,要么具有批判性,要么具有综述性。
某位作者的观点即使不怎么“先进”、“完整”,但如果他是该研究领域的早期开拓者,那么,这位研究者就应该视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他人”。
某位研究者可能既不属于先进者,也不属于开拓者,但他的作品显示出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他的作品虽然另类,但足以对主流的观点构成了某种冲击,那么,这位作者就应该视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他人”。
某位作者可能并没有提出重要观点,但如果他的研究比较完整地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那么,这位研究者也可以视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他人”。
第三,这位作者和研究者有某种因缘关系。这种因缘关系显示为作者的某些观点将成为研究者的基本起点或基本结论。某些作者的观点在该研究领域可能很重要,但如果这些观点与研究者的选题以及命题没有直接的连接,则那些所谓的重要观点对研究者来说并不重要。某个男人可能认为某个女人非常美丽,但并不一定觉得这位女人非常美好。美丽是一种不需要缘分的公共标准,美好是需要因缘关系的私人标准。
这些标准当然并不绝对,不同的研究者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寻找自己的“重要作者”或“重要他人”。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某个研究者在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之后,仍然不熟悉本领域的三个或五个重要的作者,则意味着该研究者尚属门外汉,没有进入圈内。
二、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进展”
“重要观点”实际上是“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如果某个意见与另外的意见完全类似或雷同,这种意见往往显得悄无声息或人微言轻。
文献解读实际上是对隐藏在芸芸文献中的不同意见的侦察和窥探。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献解读也可以理解为“文献解毒”。文献本身是有“毒”的,像美丽的眼镜蛇,它将毒素隐藏在内部。
文献总是充满争执和异议。若所找到的文献在研究者看来没有任何争执和异议,则说明研究者尚未进入文献的内部,尚未领会文献的意义。
于是,文献解读的关键就在于研究者是否已经侦察出已有的文献中“持不同意见者”。这些“不同意见”可能直接地显示在文本的表层,也可能不动声色地隐藏在文本的深处。
如果研究者所找到的文献大规模地显示出“一团和气”的状态,这种状态要么暗示研究者的“文献不足”,要么暗示研究者的理解尚停留在“文献假相”的表层。若属文献不足,则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寻找文献;若属文献假相,则研究者需要进入文献的深处侦察出文献内部的“持不同意见者”。
侦察文献中的“不同意见”将导致研究者对文献进行整体的分类。“分类”的完整说法是“分门别类”,它需要研究者明了文献里面所隐含“差异”和“暗流”。一旦找到文献的差异与暗流,一旦捕获意见的分歧与纷争,研究者就可以将这些不同意见整理为“三”类不同的意见。
一般而言,这三类不同的意见显示为:一是正方的立场,二是反方的立场,三是中立与综合的立场。
文献综述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所有观点并列,看不出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如果能够将所接触到的文献进行“分类”,那么,就说明研究者已经领会了文献的观点。
“同时代人”的相互争吵和攻击使研究显示出不同类型的“意见”,而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使研究显示出不同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总是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前一个阶段的形态:要么增加了新的见识,要么忽然扭转方向,要么转换了研究的方法;要么由萌芽走向兴盛,要么由兴盛走向衰退。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省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要点
- 下一篇:怎样做课题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