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建立“小课题长作业”活动小组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中建立“小课题长作业”活动小组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中建立“小课题长作业”活动小组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目前,科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于200168印发的教基[2001]17号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学生素质和心理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为体魄的强健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为心智的发展,而心智的发展是以学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基础性学力要实现三个目标:价值或信念、态度和方法、知识与技能。而小学生的表现欲都比较强,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和看法,需要有一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工作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理念和团结合作精神。

3  两种学习方式交融更替的需要

学习可分为两种,即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学习的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系统来实现;学习的是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和经验,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除表达性知识外,另一种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对这种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它又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性学习的关键是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反思是个构建和深化的过程。而发现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事实或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科学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并且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的过程。如果我们把科学研究活动也视为一种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发现性学习实质上就是体验性学习。虽然当前教学中“接受性学习”还不可能完全否定,但是学生只通过“接受性学习”是远远不能发展个性的,因此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性学习”,两种学习的更替更适合当今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当前的科学教学不能用老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教学,而应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1)立足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效信息量;(4)要改变原有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

鉴于此把“小课题长作业”教学引入科学教学实践中,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与探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学有价值的科学。

(二)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

    在开展小课题式的学习探究活动中,认识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世界及其变化规律,建立基本的科学观点,正确认识周围世界。

(三)   通过小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小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学会科学地学习,科学地生活。

(四)   为其他学科的新课程全面铺开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科学课是本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前哨兵,其率先试行,教育在关部门的本意是不其他学科的全面课改准备必要的理论、实践基础。小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为其他学科开展探究式学习指出了一条经验之路。

 三、研究的内容

关于“小课题长作业”。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观点,认为搞课题是大人的事,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探究无关。因此,学生极少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学生也因此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当前,进行“小课题”探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非常有兴趣地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会进行合作交流。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生小课题的探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于学生具备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其次,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重学习的过程;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着引导作用;第四,对小课题学习的评估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下去,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续。

“小课题”实践可以改变学生仅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调查方法;它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等。

在“小课题”实践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种方式强调的是“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小课题”实践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小组组织讨论或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处理材料,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以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学生进行研究。

五、研究措施

(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创设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寻找生活中的素材,从大处入眼,从小处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考虑问题,有一个比较大的着眼点,以便于学生具备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然后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知识结构、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从小处入手确定小课题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重在引导亲历学习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强调在过程中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的学习、发展、创造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学生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小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的探究活动。

所谓“自主建构”指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因为科学的探究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在小课题研究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科学的描述与交流。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只起引导作用,成为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一份子、参与者。

(四)小课题研究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

小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活动首先体现的是学生活动分小组管理,分工合作。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群体中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相互合作中可以通过自身影响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个体,重新建构认知生成知识;其次,在活动中老师强调每个学生都记录活动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群体中不利于合作的各种冲突,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个人责任,进行有效沟通。第三,在活动中老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举办交流展览,进行科学系统的描述,培养群体中个体合作精神和群体竞争意识。

(五)课题学习要体现生活性,结合身边的事物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科学课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小课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小学生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科学。

(六)拓展开放,让小课题长作业促使学生把科学探究引向深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问题走出教室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用小课题式的学习探究活动,把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在课外得以生根开花,利用长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不断深入,使小课题学习活动成为一种链式的连索反应,不断激励学生层层深入,试着探究科学的真正奥妙所在。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9——200610

2、具体实施阶段(200611——20085

扎实开展课堂内的小课题探究活动,从而延伸课外,全面开花。

3、总结阶段(2008.6——2008.7

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包括学生科学小论文,研究活动中的优秀方案、优秀记录,活动心得体会文章,教师的相关论文等,并汇编成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