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楚建华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巨大的反差,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课程要素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青山、绿水、小平房,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

二、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课程资源开发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十分关注课程之一的开发。但是他们着眼于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我校“科学课中农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科学课资源的专题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农村学校资源教育价值和意义,农村小学可利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师生的观念认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探讨和研究。

三、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

1)《课标》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并强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多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学习,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2、系统论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于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优化,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同时,科学课程资源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科学教育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

3.创新学习理论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概况,为《科学》课的教学和科技实践活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争取拿到牡丹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

2、探寻一条适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特点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

3、全面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校内外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区科学课程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4、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极致地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本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制定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本地隐藏的科学教育资源,发掘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的大资源观,根据学校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这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六、课题研究对象

3——6年级全体学生。

七、课题的实施的策略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校内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对学校劳动基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原来部分菜地和边角杂地开辟成植物园,并根据小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一片完整的叶;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开花了!结果了!;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一生;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种植桑树、花生、玉米、向日葵、小葱、红豆、绿豆、油菜、青菜、凤仙花、四季豆、豌豆、韭菜、萝卜、番薯、蚕豆、马玲薯、牵牛花。根据(寻访小动物;蜗牛;蜗牛和蝗虫;蚂蚁;我的观察研究;迎接蚕宝宝的诞生;可爱的蚕宝宝;蚕宝宝变了新摸样;蚕的生命周期;动物的卵;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成立学校养殖小组,饲养兔子、小乌龟、蚂蚁、鲫鱼、鸡等。

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定期开放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装置与设备、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争取领导支持,不断增添科技图书资料,不断丰富藏书资源,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开放学校图书室借阅。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与资源,积极开发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校本课程。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

办好学校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为自己的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等。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研究。

鼓励和促使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在家里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辅导工作。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社区课程资源,建立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库,平常应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社区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社区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

学校在进行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注重评估这个环节。社区存在哪些科学课程资源,学校需要开发哪些社区课程资源,社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学校需要社区提供哪些帮助等。采取探究学习的模式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学习时,学校在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向社区提供一定的反馈和回报。

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如:无线电测向,电子面拼图,海模、航模、头奥等兴趣小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如开展世界无烟日、环境日等活动。

(四)以点带面开展各项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凤仙花的种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收集凤仙花果实、种子,力争为区内所需凤仙花种子的学校在2016年提供足够的种子。在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种植多种自选植物,如:毛豆、罗汉豆、青菜、马铃薯、兰花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学生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发现。建立诸如:鲜花有多少种颜色?蚂蚁爱吃什么食物?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存在?一天中什么时候空气最好?水稻能否在山地里生长?家乡水资源调查、垃圾污染调查等在内的与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80多个研究性的小课题课题库,供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2、放大个别特殊资源的效应,组织养蚕活动,亲历生命过程,体验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做好留种工作,争取在2016年为全区的小学及时提供蚕种。

3、结合护绿活动,开展环保行动,主动三弯腰,维护校园自然之美。 课堂上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到维护绿化,保护环境中来,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保护校园与家庭周围的绿化。进行三弯腰行动(看到地上果皮纸屑弯腰,看到地上白色污染弯腰,看到地上枯枝杂物弯腰),确保所活动、生活环境的卫生。对校园周围的河流考察,对容易造成生活垃圾污染的地段,树警示牌,号召人们不要乱倒垃圾,组织自然村环保小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里池中的漂浮物进行捞除。

4、开发创新意识,促进互助与合作,结合萧区教育局、区教研室组织的科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鸡蛋撞地球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了鸡蛋撞地球活动。

5、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读好书活动,要求每个学期至少每人读二本科技书,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6、家乡植被资源的调查研究。科学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自然

7、采集制作活动利用校内校外采集到各种各样的树叶,经过压制,用来制作叶画,制作叶脉标本,小制作结合科学课上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用泥巴、塑料瓶、易拉罐等从身边自己搜集的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模型,通过活动达成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8、教师自制教具——补充完善器材资源。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教具学具的暂时匮乏,为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解决探究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自制教具学具,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9、在扩充充学校已有植物种类的同时,发动师生给每种植物挂上标签,使学生在欣赏自然中学到知识。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开展该课题已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教研氛围。而且有区级课题“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于利用”的研究基础。

2、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课题成员在以往的研究中取得了区及区级以上的研究成果。

3、该课题贴近实际,易于操作,适合科学教师去身体力行,使有些已走向这个方向的教师在科研中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

4、本课题得到区教育局教研员    老师的热情指导。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