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楚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此次课程改革中颇有特色与创意的一部分而倍受关注,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备广阔的智力背景,使科学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资源的总和。科学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网络中广泛分布。而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中的课程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资源系统。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以学校为中心来开展,但同时也应考虑到要发挥课程资源系统整体的作用。教师是科学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最重要资源的主体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使存在于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中的课程资源形成合力,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效率。故此,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有效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关键,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课题研究力求体现:立足于教学的实际需要,立足于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以课题研究引领、提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教研人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

二、概念界定

科学课程资源: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科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科学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就科学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而言,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类。就科学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而言,它可以分为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与社区课程资源。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是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条件性课程资源(场地、物资和设备等)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经验、科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任

三、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形式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地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则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的课程资源枯燥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采,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需注意的问题。

四、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在这个系统中,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

2、人本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树立“大资源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课程资源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五、研究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科学教学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体验性、发展性目标,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发展需要,并通过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1.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实质内涵,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

2.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评估。明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认识偏差。

3.探索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策略,形成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网络。

4.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库。

5.将具体作法上升到理论层次,编写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丰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

策略1:借科研为载体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尤其是素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在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上,要始终坚持科研兴师、科研促教的思路,使教学改革工作课题化,努力贯彻以质量求生存,向科研要动力,靠创新求发展的思想。

策略2:运用多重智慧开发学生潜在资源。

学生是永恒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不仅是指所有课程资源最终都要作用在学生身上,而且是因为所有课程资源能否发挥所期望的效果,还要看学生在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程度如何。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不受经验束缚的思维火花,以及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本性是科学课里最好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又是科学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着,是挖掘课程资源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策略3:以教学评价为杠杆整合课程资源优势。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课程资源开发要凭借评价这个杠杆,努力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要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可以采用重复评价、自选题目、学生出题、合作考试、按需考试、模糊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上进的欲望,同时促使其竞争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穿插进行。

策略4: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宽课程资源平台。

多媒体网络具有高速、高容量、支持互动与资源共享的特点,可将科学课程资源在地域上拓展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间上拓展到远古与未来;交流范围上拓展到其它学校、社区乃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和开发多媒体网络技术上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科学成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策略5:抓住重大事件挖掘课程资源功能。

许多重大的科学领域的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现实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生态观的最好体现。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科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策略6:改造校园环境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通过有目的地改造校园环境,创建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读书刊、做实验、搞活动、编小报、听广播、出点子、小制作、小观察、小论文、小讨论、小竞赛中受到全方位的科学启蒙熏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能力、启迪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

策略7:整合社区资源强化教育实践。

社区是学生生活、劳动的主要场所,时间大约占三分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最灵活、最具体、最有潜力可挖的时段。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能手、森林、果园、养殖场、工厂、农业基地、田园、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三)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行动、个案、文献、调查等方法,丰富和发展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践反思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其特点是注重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做出贡献。为“科技兴校”树立榜样,改变把《科学》当作副科的旧观念。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用最简单的材料,以最直观的方式,开发一些“演泽”深奥科学原理的教具、学具,培养能动手会动脑的创新型人才。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学校形成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2、开发与科学课程有关的教具、学具和科技作品。

3、编辑《学生小论文集》。

4、形成一些探究性活动的课例。

5、《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准备发动阶段)

1.2016年1月初  组织建立研究机构,学习本课题的有关文件、资料,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各部分的任务,研究讨论本课题实施方案并确定研究框架。

2.2016年2月初  组织学习,深入研究,交流课题内容,明确课题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各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

3.2016年3月,制订子课题具体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计划,确定研究专题,落实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制订专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实践研究阶段)

1.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展示汇报活动。如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改前沿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课展示,以及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而开展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

2.子课题组在每学期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以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课等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实验教师每月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工作,保障研究的有效展开。以实验课、实验案例、实验体会的形式在每学期末向课题组提交一项成果。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总结提炼阶段)

2016年9月——10月  在课题总结的基础上,开展经验交流,典型课例现场汇报,典型个案分析。对实验进行总结反思、提升理论,以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经验总结、教学叙事、实验报告等形式形成科研成果。

2016年11月    开展总结评估活动,进行结题评估。

2016年12月  对科研成果进行汇编,结集出版相关专著和案例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