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实验方案:《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研究

实 验 方 案

朝天区平溪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激发、维持学生兴趣的持久动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一种关注经验的学习,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质疑、分析、评价、探讨和寻求解决方法的策略途径而组织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质疑(提出问题)——释疑(解决问题)——再质疑(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能为课程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情境时,这一特定的事物环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前,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仍然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低;出现小学三四年级上课主动举手的人数明显减少,到五六年级时大多数孩子不肯主动当众发言。其实,中高年级学生疑问多,只是教师没有提供适合学生心理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超越教师,自主质疑问难的能力而已。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现在的中年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向成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思索。即使一个大科学家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需要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思索与探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探讨。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支配下,课堂上出现学生提问和思考相对偏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培养学生质疑则是鼓励学生发问、思考、探索知识的新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源于活动,马克思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质疑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动手、动脑活动,促使他们主动发展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早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这本书中,杜威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以往的教学仅仅以前人的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作用为中心,而惟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杜威的这一论点,为儿童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行为提供了论据。杜威进一步提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保持得最牢固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就应遵循着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依据经验论,杜威指出,人处于任何一种情境都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从而促使他想方设法去解决疑难,并获得经验(知识)。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面对疑难情境,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反复的观察、思考、设问、推理等智力活动过程,就能提出疑问,并通过思维的活动来解答疑问。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而要培养这种探究态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的喜悦感。换言之,重要的是发现以前未发现的各种关系的法则性和各种观念的类似性,树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性。

4、我国教育家孔子曾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见得思义,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5、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培养他们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精神的核心理念,而陶行知早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创造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个性。没有个性解放,就没有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个性充分发展的中国人,必能创造出一个新民族来。解放儿童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个性发展的保证。这一点,在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今天,解除儿童的心理、身体压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个性发展观中得到许多借鉴。

7、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8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经学校反复论证并结合学校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

三、实验的对象。

  2011级 、2010级全体学生。

四、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研究的实验设计

(一)实验的预期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培养具有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知识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研究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研究学生能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3、研究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施策略

1、指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质疑,发现问题。

多思才能开发智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质疑,这不仅是检验学生动没动脑的重要标志,也是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各类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情况,从中找出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教师的劳动成为更有效的劳动。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两方面的信息,掌握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困难所在,重新组织知识,调整重、难点,确定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就能使教与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除了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为此,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做到:

(1)读要有序,就是读书要有顺序,即:先总、后分、再集中。也就是说先通读了理解教材内容,接着再按自觉提纲分段阅读,明确各段间的联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

(2)读思结合就是读中有思、想中有读、边读边想。古人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

(3)善疑好问就是在自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自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来几个想一想,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2、梳理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讨论是利用学生的自学成果,抓住梳理出的主要矛盾开展讨论,通过学生争论、说理或演示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样一种纵横交错、多层次的信息传递方式。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经过教师引导和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

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学生在自学中,不但有了潜心思考,而且借助参考书和工具书,不少问题已解疑。余下的问题再经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纠错立正,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些同学在争论问题时,与其他同学的见解相一致时,便产生学习的快感;与其他同学意见相矛盾时,为证明自己的意见正确,和同学、教师争论得面红耳赤,不肯轻易让步;也有的学生在问题的思索中产生困惑,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问题的线索再寻求解决的思路,能够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获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特别要及时地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以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抓住时机,针对出现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点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与策略,为问题的最终结论提供决策依据。

3、推广、延伸,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会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开拓学生思想,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解决了学生的已有的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博中寻觅问题的归宿落脚点

()实验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实验步骤

实验的周期:200612——200912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时间是200612—20073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质疑能力,组织主研人员学习有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理论和经验文章,结合校情,反复论证,拟出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时间是20073—20097月,依据实验方案,拟定各阶段实验计划,主研人员要扎实认真地做好研究工作,调控实验的有效开展,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上研讨课和举办与课题有关的理论讲座。搞好阶段性总结,收集阶段成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  (终结阶段):时间是20099月一200912月,依据实施研究阶段的进展,对实验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梳理、筛选、成果论证,写出终结报告,准备结题的各项事宜。

五、实验的组织领导及实验教师或主研人员

  长:李继军

  员:何森林  陈永俊  陈永槐  李 敏  母菊华 王小勇 张正华  彭永林   任国琼   彭冬梅  张文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