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与力度均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活动。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与标志,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这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得到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我们农村的音乐教育仍滞步不前。一样尽职的教师,一样天真的学生,却出不来一样的成绩。
◆ 现状分析:
——来自社会
高考的指挥棒不取消,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观念就一天不会改变,语文、数学就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来自家庭
素质: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学历普遍是初中。
观念:音乐无用论。
环境:本学区80%的农民是下岗职工,有的在厂里上班,而在事业单位上班的仅占5%,家长在抓家庭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业关心,更谈不上音乐教育。
——来自学校
领导的因素:
音乐课这些副课只是陪衬,搞好了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成绩,搞的不好也无关紧要。
教师的因素:
音乐教师配备不足。抱有应付的心态,没有精力专心于音乐教学。
学生的因素:
学生对音乐课重视度不够。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作业搞的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来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氛围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的死气沉沉。
素质,观念,环境,学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充分发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和潜力,才能把我校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所以对“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展开研究,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的更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以使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审美的核心,尤其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应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一)社会、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步进入了农民家庭,这本身就酝酿着巨大的音乐教育潜力。社会可以通过村广播,文化下乡,组织收看电视文艺节目等等系列活动,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学校:
1、完善学校音乐教学专用设备。
2、备齐供师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的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
3、配置和音乐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广播站、礼堂、还有多媒体教室等)……这也是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并形成特色。
4、校广播站可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
5、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可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常规性的歌咏比赛、文娱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6、举办学校“艺术节”。让孩子们多多参与音乐艺术活动。
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得到拓展,艺术性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农村学校的有限条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音乐教育环境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将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四、实验时间:
拟定时间:2007年1月开始规划拟定:“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的实验方案。
实验人员:圆通小学全体学生,共18个教学班。
实验时间: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
五、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参考各种资料,制定课程研究的初步方案,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学习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开始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在启动过程中经常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便把课题研究朝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的展开。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对预期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六、课题研究成果:
文艺汇演(舞蹈、合唱、独唱、音乐剧、器乐等)
七、课题组成员:
方全芳,姚华琴,沈洁,申屠一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与力度均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活动。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与标志,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这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得到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我们农村的音乐教育仍滞步不前。一样尽职的教师,一样天真的学生,却出不来一样的成绩。
◆现状分析:
——来自社会
高考的指挥棒不取消,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观念就一天不会改变,语文、数学就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来自家庭
素质: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学历普遍是初中。
观念:音乐无用论。
环境:本学区80%的农民是下岗职工,有的在厂里上班,而在事业单位上班的仅占5%,家长在抓家庭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业关心,更谈不上音乐教育。
——来自学校
领导的因素:
音乐课这些副课只是陪衬,搞好了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成绩,搞的不好也无关紧要。
教师的因素:
音乐教师配备不足。抱有应付的心态,没有精力专心于音乐教学。
学生的因素:
学生对音乐课重视度不够。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作业搞的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来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氛围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的死气沉沉。
素质,观念,环境,学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充分发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和潜力,才能把我校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所以对“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展开研究,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的更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以使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审美的核心,尤其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应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一)社会、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步进入了农民家庭,这本身就酝酿着巨大的音乐教育潜力。社会可以通过村广播,文化下乡,组织收看电视文艺节目等等系列活动,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学校:
1、完善学校音乐教学专用设备。
2、备齐供师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的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
3、配置和音乐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广播站、礼堂、还有多媒体教室等)……这也是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并形成特色。
4、校广播站可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
5、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可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常规性的歌咏比赛、文娱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6、举办学校“艺术节”。让孩子们多多参与音乐艺术活动。
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得到拓展,艺术性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农村学校的有限条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音乐教育环境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将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四、实验时间:
拟定时间:2007年1月开始规划拟定:“农村小学营造音乐氛围的探索与研究”的实验方案。
实验人员:圆通小学全体学生,共18个教学班。
实验时间: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
五、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参考各种资料,制定课程研究的初步方案,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学习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开始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在启动过程中经常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便把课题研究朝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的展开。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对预期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六、课题研究成果:
文艺汇演(舞蹈、合唱、独唱、音乐剧、器乐等)
七、课题组成员:
方全芳,姚华琴,沈洁,申屠一飞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课题实…
- 下一篇:《中澳音乐教育实验》实验报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