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

开题报告

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汪晓铅

我们江苏省《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已由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今天正式开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的劳动技术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归功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们的有力帮助;归功于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诸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各地级市、县(市、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各级学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这是我们申报本项课题,并且有信心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力量源泉!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江苏子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要点

(一)课题研究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们江苏子课题被总课题组归为“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这一部分,说明我们的研究主要在实际操作、实践应用这个层面上。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必须对与我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现在,就课题中的“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和“发展”这几个关键词,简要地汇报一下我们的认识。

1 关于“新时期”

我们课题中的“新时期”,应该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首先,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应该置于改革开放这个前提之下,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心态,始终拥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其次,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课题研究自然应该国家的发展而进行。

第三,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努力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于“新时期”,还有一个对“新课程”的认识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引课题研究的方向。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蕴含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 “学习共同体”等等,无一不是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新课程观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贯穿我们整个课题研究的思想红线。

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来实现的,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位学生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可见,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

2关于“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主题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体所在。对此,我们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对它有个完整、全面、深刻的理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技术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

在提高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牢固树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劳动技术教育”观,也就是要准确地、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首先,我们要树立起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观念。要看到,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后,也不论科学技术将发达到何种地步,劳动都是并将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活动。而且,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奋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刻苦的劳动精神和极其认真负责的、优良的劳动品质,特别是优良的劳动道德品质。

其次,我们要打破那种认为技术教育只不过是教人一技之长的狭隘的技术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的技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技术教育,它具有普及性、广泛性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们还要树立起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劳动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劳动。技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得到实施,产生具体的成果。火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和电脑,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制造出来,也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很好地运行。所以,劳动技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将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避免和防止只重其一、不重其二的倾向。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到劳动知识、动手能力、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 关于“发展”

所谓“发展”,一般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我们课题提出的新发展,则是要以党的十七大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使江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我们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推进理论学习、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要统筹兼顾,齐心协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城市乡村、各个地区、各级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主导思想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块。劳动技术教育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本次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前进、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深化研究,使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意义价值

小学生无论是生活能力、认知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是处在人生起点阶段,可塑性很强。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获得生活技能,学会自强、自律、自学、自护、自理等等,既是广大家长的殷切期盼,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江苏新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开发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促进我们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本课题是对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是对建立新的科学的劳动技术与综合实践的联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将寻找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新的评价,不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具有理论意义;既能针对国家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面向国家长远的发展需要,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中心,以同项组合的实验学校为载体,以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会、教学研究活动等为主要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教材建设的研究、校内外劳技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劳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为一体,兼顾农村城市和各类学校的特点,协同努力,齐头并进。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国家社会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重点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期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其研究目标是:为进一步发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为开拓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新局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二 课题研究的框架

我们江苏省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技术教育现状;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问题的再研究;区域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规律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与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的研究。

课题将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侧重于理性认识方面的研究,像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同志等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二是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如苏州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谈琴芳老师等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劳动技术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提升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发展的研究”等等;三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的研究,例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徐 明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与劳技实践研究”,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顾 泳的《以“生活本位”为中心,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潘一涵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研究”,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全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茶艺教学的实践研究”等等。

我们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经,以三种课题研究内容为纬,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要把课题研究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教研以及特色学校的创建结合起来,实现多元整合、全面推进的最终目的。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法,即运用课程理论指导研究,依据劳动技术教育的有关理论指导本课题。

2.调查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3.经验总结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4.个案法,即运用个案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探求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

5.行动研究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途径和方法。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还将充分利用各地级市、各县区教研室的力量,利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杂志的影响,从而使课题研究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

(二)课题组织

课题组顾问:朱家珑、董宏亮

课题组组长:汪晓铅

课题办公室主任:沈绍绪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生元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傅小芳  苏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傅  梅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绍绪  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杨大龙  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陈寿欣  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郜庆希  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徐大宁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高  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邹水男  江苏省苏州市教研室

薛大威  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

林未延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  雁  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

赵春声  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

(三)时间进度

第一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建组学习,申请立项,开题论证。①成立研究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提高研究能力。②填写课题申请报告,申请立项。③拟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文献。④申请开题,诚请总课题组及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第二阶段: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全面展开研究,进行中期评估。①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及其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策略。③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④有关的实验学校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建设的研究。⑤申请中期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总结整理,汇集成果,全面结题。①分块、分项进行整理。②全面总结,按课题组分工的项目积极组织整理资料,形成初步研究成果。③2010年9~10月,邀请专家指导,全面结题。

(四)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特色学校资料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