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品德与生活(社会)》优秀案例的传播与运用
----
德育资源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有效链接案例研究
( 研究方案 )

一、 课题的提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放的一门综合课程。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其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浅出的道德的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课程的设置,可以说在品德教育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然而,如何发挥教材作用,实现其课程所追求的目的宗旨呢?面对现行教材,老师们的备课有所困惑。
因为现行的各大版本,无论是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本的编排上有着较大的区别。现行的教材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版块安排上下工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这给用惯了《思想品德》课本,以及受传统教法束搏或影响的一些老师来讲,要达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目的宗旨,备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在下基层学校调研中,一线教师反映对备课比较茫然。基于这些现象,我们在认真分析教材后不难发现,每单元组教材都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而展开,教材内容大部分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表述,这给授课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生教材的空间。如何更好的凭借教材发挥出新的功能呢?
研究理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在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授。因此,在使用教科书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我们于2005—2007年开展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空间的尝试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课优秀案例在国家、省、地级的研讨会上展示,得到专家门的高度评价;许多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在相应的教材出版社组织的课件评比中获奖。我们所开展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凭借教材所确定的主题内容,创造性的结合本地、校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我们研究的课题很大程度上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了让前期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巩固和推广,让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再次提出继续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模式下的《优秀案例的传播与应用》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案例,强调以德育资源开发为主要方向,力求通过开展德育系列活动所生成的资源,能很好地服务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反之,也让此学科的课程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德育的正确、健康的发展。努力让前期的课题研究能向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让我市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绽放出新课改之花。
二、课题实施的内容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论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以新教材(无论那种版本)为依托,围绕教材中的某个主题内容而展开,发掘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然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班队活动)形式,为品生(社)教材积累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优秀课例。课例主题不限。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大都是以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无论是那种版本,给授课教师创生教材都留下一定的空间,更是德育宽广的舞台。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实验班教师在对该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拓展。我们认为:首先应组织教师学习所使用的教材,明确各个年级各章节主题内容的编写意图;其次分析本校特色资源(可以是少先队活动系列,可以是地方课程系列),选定有代表性的特色资源确定主题,然后选取品生(社)课程中的一组或几组与特色资源相吻合的课文,设计编写品生(社)与德育活动资源的有效链接的典型课例。各实验校也可确定适合自己本校德育资源优势研究的子课题,然后恰当的将单元组教材的主题内容渗透其中,相应展开品生()学科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案例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文章,编写研究案例。
目前汇总各实验学校的子课题内容有:
  
韩城二小: 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初探
坂中中心小学:借助品生教材 叩开心灵爱的窗扉
溪柄中心小学:立足教材资源 拓展德育空间
——
小学品生课程实施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模式探究
韩城一小:探究体验感悟 让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体现 实现内化的教学研究
逸夫小学: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
实验小学:感受亲恩 宏扬孝德
——
小学品社课程实施小学生孝文化课题的研究
上白石中心小学:基于优秀案例的传播与运用下的品德科的研究性学习
湾坞中心小学:开发地域资源 拓展德育渠道
城阳中心小学:
穆阳中心小学:拓展教材内容 让生活成为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宗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实验老师应自觉开展研究,发现、分析个案,以个案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以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例引导课题研究的开展,实现此课题实施的最优化。
1
、 基层实验学校:每所实验校,每期至少举行一至二次的公开课研究活动。
1)可通过少队活动,班队活动等特设的地方课等课程,积极开展相应课题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系列活动,为优秀课例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
2)实验班教师应正确的把握教材,凭借自己的特色资源优势,合理拓展教材空间,积极开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研究活动。.
   
研究形式: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实录)、说课反思、专题发言
   
活动范围:在本校或联谊校、实验校之间的研讨;
2
、 课题管理学校(市进修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讨汇报活动。
1)引导各实验校开展课题资源开发理念下的优秀案例的研究,及时发现和分析典型课例,并组织评价。
2)通过网络平台、教研博客群等形式,及时展示、传播优秀课例。
研讨形式:评选推荐优秀课例、观摩课(实录)、说课反思、展开讨论、专题发言、学习借鉴(发展扩大实验校)。
   
活动范围:组织实验校及全市小学的专职教师举办课题研讨会。
   
课题研究应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经常开展互听互评活动,让实验教师在互听互评中发现问题,领会课题精神,提高优秀案例的水平及传播面,使研讨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理论升华的过程。研究的案例一律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设计、相关课件、课堂实录、研究文章等。以突出体现本校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典型课例,以便满足不同乡镇、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的不同需求。达到课题所研讨的目的。
四、实验学校
福安实验小学:课题负责人:刘芳     实验班:三年级
逸夫小学:课题负责人:黄锦国         实验班:全校
韩城一小:课题负责人:林义              实验班教师:(待报)
韩城二小:课题负责人:郑芝玲        实验班级:一(1)二(2)三(2)四(1)五(3)六(2)班
溪柄中心小学:课题负责人:张金鹤     实验班级:三(1)班
坂中中心校:课题负责人:李锐温           实验班级:一(2)二(1)二(2)二(3
二(4)六(1)六(4)六(7)六(8)班
社口中心小学:课题负责人: 实验班级:
湾坞中心小学:课题负责人:陈亮  实验班级:六年级
穆阳中心小学:(待定)
上白石中心小学:
五、课题研讨的意义
1
、促进教师更新理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理念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开发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学过程再也不能是凭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教科书了。再这种理念下,我们所研究的优秀课例强调的是发掘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空间,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方向。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要成为改革的研究者,应积极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它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在这课题的推动下,将会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增强课改意识,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起推波助浪的作用,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2
、 弥补教材的局限,增强教育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虽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上是迈出了改革大步,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会受到区域的局限,在地理、气候、物产及风俗人情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地区、城市与乡村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城市的学生,目之所及的是高楼大厦,是大商场、立交桥,是形形色色现代工业品;农村的学生,他们所接触的是乡村田野,是绿树芳草、飞虫、小鸟,是大都市人无法见到的原生态的东西。同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心里因素和道德水平也存在差别,这是哪种版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都无法克服的,为满足各地的需要,就只能依靠各地学校,根据自己本校、本地学生的需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空间,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通过各实验校研究形成的优秀案例也能为不同学校的地域特点弥补资源局限。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优秀课例的传播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
3
、 为学科教学积累资料
根据课题的需要,我们所研究形成的优秀课例,应该说都是具有我们福安地域特点的、特色资源的学校所研究的典型课例和经验研究文章,富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方案拟定:兰幼仙
                                                             2008
3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