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主动性培养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主动性培养的研究

作者:杨芳莹

一、研究目的、意义

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不仅仅要有较高的学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能否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标准。在课堂上培养和调动学生发言主动性,是养成小学生积极主动心态的重要方式。

 所谓“发言主动性”就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积极思维,敢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也注意到了启发式教学。可学生往往回应的少,发言主动的总是那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影响上课发言主动的因素、培养和发展小学生上课发言主动性的措施以及对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时间:一学期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五(1)班的36名学生,其中女生19名,男生17名,均为适龄、正常的儿童,来自学校周围的普通市民家庭。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实验班采用单组准实验法,进行实验的因果分析。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

 1、找出症结,制定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开学初我对本班学生上课发言是否主动及其原因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   上课发言主动的前测表  调查时间: 3月11

全班人数

36

发言主动人数

6

原因

对所学课程感兴趣

4人次

不怕答错

4人次

课前预习充分

2人次

知识面广

1人次

发言不主动人数

30

原因

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

12人次

怕答错

26人次

课前预习不充分

8人次

知识不丰富

14人次

   (表1说明:上表中由于原因一项是多选,因此以“人次”为单位。)

     从这张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学生主动发言的原因主要有三:(1)、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这可能与我们的教学手段单一有关。(2)、怕答错,这主要是怕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3)、知识不丰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发言的主动性。

    2、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就是要学生愿意亲近老师。

 我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不采用“长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压服,而是把他们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同学生一起玩有益的游戏,一起谈理想、谈时事,共同商讨如何开展好班级活动,“请你……”“对不起……”“你们认为怎么样?”等语言脱口而出,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的相互交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平等,感情融洽,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就愿意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培养、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与学习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增强学习的动机。

   1)、提高学生的认识

 我认为一个人对问题认识的是否深刻,会影响到其动机的强烈程度。因此,要使学生变被动发言为主动发言,首先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我利用班会组织了一次讨论活动。事先,我发给每人一张白纸,要求他们写出“上课主动发言的好处”,然后收上来,接着组织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再发白纸写出“上课主动发言的好处”。结果讨论前人均说出3.1条,讨论后人均说出8.4条。经过讨论后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这样才能促使其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

   2)、消除畏惧心理

 在表1中,有八成的学生是因为怕答错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主动发言。因此,我认为只有消除畏惧心理,才能真正地促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发言动机。

 上课时,我有意请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当他答错时,不表现出任何厌烦急躁情绪,而是热情地表扬他们动脑筋了,并耐心地给予启发引导,直至回答正确为止,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也给了其他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老师注重的不是答案的对错,而是注重在课堂上有没有动脑筋,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敢于发言。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兴趣可使学习动机具有持久性。

 学与教的方式倘是千篇一律的,学习者必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在表1中反映了有三成的学生提到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影响学习主动性。

 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因而教学时注意对学习材料采取有趣的、变换的呈现方式,除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外,还重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如:在教学古诗时,我故意把易与现代汉语意思混淆的古汉语中的词语解释错误,让学生来纠错;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将教师的板书补充完整或有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注意将枯燥无味的作前指导,上得形式多样。就拿以事表人这篇文章的作前指导来说,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班上学生配合我共演一个小品,其内容主要反映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然后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写人的方法来描述小品中人物的活动情况,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还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如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怎样理清文章脉络,怎样领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掌握方法后感觉学习也较以前轻松些,由此产生兴趣。

   4)、丰富课外知识

 要获得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利用中午开校门至练字前这段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每周还统一完成两篇读书笔记,然后进行全班性指导。我还设计了一张表格,请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填写此表,写出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和内容梗概,督促学生多读多看。在教学时,学生因为了解有关知识而踊跃发言。

通过丰富课外知识,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4、利用从众心理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孩子尤其如此。他们害怕自己的回答不被肯定,因此,更愿意等待听别人的回答,感觉这样没有心理压力。如果在回答问题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在一起议一议,充分地交流意见。他们在小团体里得到肯定后,会感到有把握回答好这个问题。而且此时,他的意见已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小组。这样就将一个人的心理压力由几个人来分担,压力小了,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发言,毕竟他们的表现欲望还是很强烈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适当运用小组学习,恰当地运用自由讨论式和主持讨论式,来培养学生主动发言。

    5、适当运用外部刺激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能主动举手发言,哪怕是一次都及时给予表扬,满足他们自我表现欲望。我还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本本子,专门记录主动发言的同学名字,并结合大队部每周在各班选升旗手、护旗手这项工作,把上课发言是否主动作为评选的一个标准。除此,我还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一节课下来,根据每组主动发言的情况打分。半学期后,以此作为评选先进小组的主要依据。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为了个人、集体的荣誉,不少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发言更主动。

 五、研究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发言主动性得到了培养。

 就拿我班的付××同学来说,这位学生可谓是全年级有名的后进生。原先对于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表现得漫不经心,尤其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迅速地把头埋得很低,生怕老师、同学发现他的存在。如今在我的表扬和激励下,他上课时已不需要老师为他创造发言机会,而是自己主动争取发言,这种转变真是令我欣喜,也令他自己感到振奋。

 再如,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前,请同学们去翻看《三国演义》或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背景材料读一读。上课时,当我准备介绍火烧赤壁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时,发现已有五成的学生主动举手愿为大家介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些例子能不能代表整个面的变化呢?因此,在学期结束前我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2   上课发言主动的后测表  调查时间: 6月9

全班人数

36

发言主动性较前增强人数

28

原因

对所学课程感兴趣

20人次

不怕答错

22人次

课前预习充分

6人次

知识面广

10人次

发言主动性与前测一样人数

8

原因

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

1人次

怕答错

6人次

课前预习不充分

4人次

知识不丰富

1人次

  (表2说明:上表中由于原因一项是多选,因此以“人次”为单位。)

    从这张表中,我们发现发言主动性得到培养的人数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了28人。在诸多原因中“对所学课程感兴趣”、“不怕答错”的人数增长比例最大。由此可见,(1)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感基础。(2)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3)丰富知识为学生主动发言提供了知识保证。(4)“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获取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主动发言。(5)适当运用外部刺激,对发言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反思与讨论

 1、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人际关系会使学生敢于主动参与。

 2、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培养学习动机方面,坚持以培养内在动机为主,以外部动机为辅,改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被动状态。

 3、此课题的成功研究为发展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发展性教学论》      裴娣娜等著

 《心育论》            班华主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