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语文教学融合生活积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溧阳市古渎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生活融合于语文课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留美学者陶行知先生从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中获得启发,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续写者新的篇章。
然而,目前在生活与语文结合,实施生活融合于语文课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有的老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却有可上商榷的地方。在我看来,至少是新课程一再强调的有关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再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并没有被老师真正接受。
------有的语文教师爱把语文课上得那么严肃、庄重而又高高在上,其实我们早就对这样的语文课习以为常,甚至可以说是麻木不仁了。语文课只是语文课而已,如果课堂上演的是阳春白雪,是与生活毫不相干的故事,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不能教,而我们喜欢在课堂大教特教的东西又偏偏在生活上派不上用场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意义。如:《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把交际课上成了演讲课,成了“难以走下讲台的语文”。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语文融合生活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策略。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的探讨,得出一些语文融合生活课堂教学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并积极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为其他学科的课堂生活融合于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确定教学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的目标。
2、通过融合生活的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在阅读上教师应是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
(2)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3、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4、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5、强调赏识善待生命
四、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限于语文课的小课堂,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用语文。语文教学必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教师教与学生用结合。”
2、主体性原则
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探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空间。
3、全面性原则
实验的操作在低年级从识字开始,但识字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个实验中,识字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识字以后进行读写训练,在读写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提高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前瞻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可能把未来所需要的一切语文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只有教给学生终生学习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广泛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5、活动性原则
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学与做合一。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
6、创新性原则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关注学生的生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五、研究方法
探索走进生活、激发情趣、开发潜能的途径及方法。
1、确立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小学生的课堂教学相对更具有生活性、情趣性,与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小目标”转向“大目标”,体现“大语文观”。由简单的知识目标扩散到情感意志目标。避免低年级教学中出现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从“听讲”走向“讲讲”,体现主人翁姿态。主动参与情境体验,有序且有趣有味地学习。
2、“言传”向“身教”默化。教师的“言传”莫过于“身教”,教师本人的角色转化为“大学生”,参与学生群体,更能体现“身教”的魄力所在。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这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策略研究”课题提供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引导。
3、精心组织专题训练,语文活动课,猎取广泛的低年级题材,进行活动课训练。让所有学生参与发挥主体性,展示个性特长。
4设计竞赛活动,讨论学习所得,演示个体才华。
演绎课本剧,故事配合,生活经验串联,情境体验开发潜能。
5、更新课堂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重要作用。从评价的方式上采取:“激励性评价、情趣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六、实施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为语文融合生活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语文环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提炼,不断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我们课题组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积累,逐渐认识到: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同时,我们还对师生进行了全面的问卷和调查,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封闭、形式单一,没有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针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积累探索有效的方法。
七、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课题研究“语文教学融合生活积累”如春风拂面,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课堂气氛比以前更活跃、轻松,课堂教学形式也日益多样,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师姓名 |
文章名称 |
发表或获奖情况 |
孙淑琴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
教海探航一等奖 |
姜瑞芬 |
《把阅读教学还给学生的有效策略》 |
教海探航二等奖 |
吕菊香 |
《感悟古诗真谛 释放古诗魅力》 |
师陶杯二等奖 |
吕雪华 |
《黄河的主人的教学设计》 |
发表于陕西教育 |
孙淑琴 |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
发表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07.12 |
姜瑞芬 |
《重拾文本的美丽》 |
教海探航二等奖 |
吕菊香 |
《开拓多元思维,重视学生体验》 |
发表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07.10 |
吕雪华 |
《语文课堂教学真精彩》 |
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
吕菊香 |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
发表于《双语学习》 |
姜瑞芬 |
《语文愿你的脚步不再匆匆》 |
发表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07.12 |
吕雪华 |
《语文味----呼唤教育本色回归》 |
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
八、研究后的反思
1、课题研究还有局限性,今后将继续开展研究,进一步积累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学融合生活积累”的研究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推广上,要继续发挥骨干、新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广泛引领全组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提高。
3、由于我们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课题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请各位专家、领导在理论、方法上给予指导,使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教科研工作。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策略研究
- 下一篇:《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