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小学思想品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作者 :罗晓燕

                        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题组   

(一)在教学内容上更具有广泛性  

过去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已经相当广泛,相比之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增有减,但总的来说是更加广泛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删减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中不再单独编写这一部分内容,而是在相关课文中渗透。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增加的有“热爱生命”这一德目。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只有积极锻炼身体的内容,这次的课程标准则扩展为热爱生命,要求教育学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做一个心胸宽广、性格开朗的人。这是个人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道德素质的内容之一。现代人往往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为此,把这方面的内容明确提出来,并从小注意培养,是很必要的。  

有些内容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虽然提出来了,但不够明确或不突出。例如,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用设施、爱护有益动物、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等内容,都分别提出,比较分散,没有归纳为一个德目。新的课程标准将其概括为“遵守公德”德目,意义更明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又如,关于“团结合作”的内容,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只是在教学内容中间提了一句“同学之间要团结合作”,比较笼统、薄弱。课程标准不仅在相关德目中将其明确列出,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乐于与人合作,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不传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相比之下,课程标准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丰富得多。这一教学内容很重要,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素质。如果不具备这种素质,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也难以实现。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来说,从小培养这一品质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感情,才会产生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做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起以往的教学大纲来,课程标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在相关德目中注意体现“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思想,体会别人的心情,尊重别人的愿望和利益,而且还在六年级专门设立了“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推己及人,助人为乐”的德目,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施加于人”,“同情他人的不幸,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痛苦”,“不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总之,课程标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到了内容的广泛性,力求使学生从小能够全面地打好品德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例如,美国小学的公民课程,就涉及到诸如自律、诚实、守信、实践最佳自我、利己但不损害别人、谦恭礼貌、在逆境中能正确控制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遵守法律、尊重民主社会中的各种自由、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避免早恋等内容。日本小学道德课的指导内容多达28个德目,涉及做人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新加坡小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也非常广泛,一年级包括自知、好习惯、健康、礼貌、安全、爱家、孝顺、友爱、仁爱、爱校、尊师、服从、守秩序、清洁、勤学等15个方面的内容,二、三年级包括17个方面的内容,四年级则多达20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具有层次性  

1.解决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整体衔接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都没有统一的、通盘的安排,因而造成教学内容的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本来可以在初中讲的内容,为了求得小学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勉强安排在小学讲,造成既难教又难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例如,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过着苦难的生活,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这些内容涉及的历史范围广,对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些内容在初中还要讲。现在的课程标准则按照义务教育的学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  

为了解决小学和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课程标准将六三制的小学六年级与五四制的初中一年级统一在一起,作为小学和初中的连接部,既是对小学前一段教学内容的概括和系统化,同时又是初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将小学和初中统一安排,既分出了教育的层次,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2.同一德目体现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之一是同一德目在不同的年级段反复进行教育,这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人的品德,特别是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够奏效的,而是需要反复教育,不断强化。因此,很多德目的内容在不同的年级段都有安排,由浅入深,分出层次。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给予了特别关注,例如“孝亲敬长”德目的内容在三个年级段都有安排。一、二年级主要是教育学生对父母长辈有礼貌,听父母的话,不任性;对老师有礼貌,听从老师的教导,重点进行具体行为的指导。三至五年级则进一步教育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作为子女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学生应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父母,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这里不仅有行为指导,而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比一、二年级高出一个层次。六年级则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作为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子女理解父母,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长辈的关系,为家庭和睦尽自己的责任;把尊敬老师作为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两个方面理解尊师的意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六年级更注重行为的社会意义和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显然比三至五年级又高出一个层次。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可测性  

过去的教学大纲都是把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按年级段分条列出,是混在一起的,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列,一边是教学内容,即规定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一边是相应的基本要求,即针对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懂得什么,懂到什么程度,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些具体、可测的要求,既便于编写教材,也便于教师教学,还便于检测教学质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将教学基本要求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认知”一般包括“应知”和“应懂”两部分,都是可测的。例如,“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一教学内容,在认知方面,通过“举例说明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值得尊重”,以此表明学生是否懂、懂到什么程度。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社会上的各种劳动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社会生活离不开的,因而都是光荣的,都值得尊重,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在行为方面的要求也很具体,例如有的用“喜欢做”“学习做”“学会做”“注意做”“能做”“要做”,有的则用“经常做”“努力做”“尽力做”“积极做”“认真做”“主动做”‘自觉做”,这些是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行为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行为要求,非常便于检测。  

 

 

为什么没有把“情感”与“认知”“行为”一起并列出来呢?因为脱离认知和行为而孤立地提出情感要求,很难表述,也很难测量。情感一般都是与认知和行为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认知和行为,可以把较难测量、较难把握的道德情感因素体现出来。例如“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认知要求方面有“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同情和帮助。”这里已经包含了情感因素,它是与“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结合在一起的,是在“知道”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在行为要求方面有“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参加助残活动。”在这里,无论是“尊重”,还是“设身处地”“热情帮助”“积极参加”,都包含着情感因素,它是与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见,课程标准之所以没有将“情感”与“认知”“行为”并列,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由于不便单独列出。采取把它融合在“认知”和“行为”之中的表达方式,更科学、更合理。  

(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努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认识到课本和老师所讲的内容,既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做人。这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部动因,教材应努力体现这一要求,为教师按照以上要求进行教学提供方便。为此,新教材在课的开头设置了一个导入栏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学习本课内容所需要的积极氛围。  

此外,在课文中还结合有关内容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和名人名言,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品德内化的必要条件。例如一年级的《爱护课桌椅》,开头设计了一个“试一试”栏目,要求学生不用课桌椅站着写字。通过他们的亲自实践,体验到学习不能没有课桌椅,课桌椅是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一初步的体验和情感,再学习课文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桌椅是供大家学习用的,爱护课桌椅不仅是自己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给下一级的同学留下没有损坏的课桌椅。这样就使爱护课桌椅的教育深化了,通过个人对物的关系,反射出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应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和意识。  

(五)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首先应使学生喜欢读,读后能有收获。新教材从课本的开本、封面设计到版式、插图,都应有新意,力求能够吸引学生。课题应尽量活泼一点,亲切一点,例如把过去的“珍惜时间”改为“时间老人的礼物”,把“尊敬老人”改为“让老人高兴”,这样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又不失品德教育的特点。  

课文是课本的主体部分,在课文的选材上,应注意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亲近感和感染力。在科学、准确、严谨、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文字生动活泼、优美文雅,充满感情色彩,避免简单说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的体裁。一般来说,低年级适合采用儿歌、小故事或寓言等,三年级以上则应多采用故事或典型事例,以叙述、对话、通信或夹叙夹议等形式阐明观点。不论采用哪种体裁,都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启发学生。插图的设计和绘制,应既要反映课文的教育要求,又要构思新颖,形象美观,富有童趣。另外,在课文的适当地方,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栏目,活跃课本的版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  

练习部分第一次以栏目的形式出现,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试一试”“查一查”“做一做”“读一读”“记一记”等等,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又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  

(六)系列配套,动静结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新教材以课本为中心,同时还配以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和录像等系列视听教材,以便教学中动静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这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