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学制改革后,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  XJK06CZC049
学科分类:    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主持人:  周静波  副教授   系主任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研究成员:熊琦 罗碧华 罗勇  赵胤淳 周亚红 唐保华  
课题承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职院学制改革后,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模式研究》

摘要:本课题立足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职业世界的新需求和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要求提高的宏观背景,结合我国和湖南省二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受教育者就业、择业、和谐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本课题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在现代职教课程观的指导下,在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分析基础上,形成了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专业课程观点,其主要看法是:专业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载体,是学生就业的基础;高职专业课程的智能结构定位应是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高职专业课程的取向定位应是强调岗位和迁移能力的专业性、关注职业素养教育和发展能力的普适性;高职专业课程的价值定位应是促进人的职业性发展和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并服务于社会发展。二是从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就业力的角度进行课程改革,把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以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载体,重点开发了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锥形课程模式的内涵和范型结构。三是对课程模式实施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包括专业课教学怎样形成和谐结构,如何增进职业意识训练,怎样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怎样开展专业课的课后反思等;课程模式实施的政策研究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健全各种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教育的现状与我国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差距。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085月,全国已有高职(专科)院校1000多所,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规模已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仍将不断发展,到2010年高职教育年招生规模最低可达到542.69万人,最高可达到727.20万人;在校生规模至少可达到943.95万人,最多可达到1264.89万人。然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难觅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高薪难觅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这种现象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首先是高职高专院校定位不够准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二是教学计划安排尚未摆脱本科教育的影响,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评价方式、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深深地印刻着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三是高职高专培养周期长,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改革是关键,而学制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2
、教育行政部门顺应市场需求,提出要逐步将高职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教育部领导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逐步将现行三年制高职改为两年制,以解决当前技能人才供求的矛盾。200312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领导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逐步将现行三年制高职改制为两年制,以解决当前技能人才供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我国有20多年开办两年制高专的经历,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两年制试点学校有216所,涉及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专业;还有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在探索高职两年制的道路上先迈出了一步。因此,逐步过渡到两年制高职应当是可行的。
3
、学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能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
学制改革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紧缺人才的需求。学制缩短,会降低总的培养成本,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样,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上的扩张和规模的上升。
4
、高职新学制下专业课拓宽就业面必须调整课程结构
学制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三年学制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老三段或变相的老三段。在教学计划中,除去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低于理论学时,重心错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使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二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职新学制并不代表降低学生的培养规格,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载体。因此,必然要求我们去调整课程结构,研究一种模式来满足这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又要考虑学生择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已有两年制高职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如:澳大利亚高职课程开发是以行业主导制定和颁布的培训包为依据,德国采用双元制,加拿大的CBE/DACUM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模式。其中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两年制高职课程有四个特点:
1
、定位非常明确,用职业名称来描述两年制高职专业名称。
2
、普通文化课属于选修课,与其课程目标是相吻合的,有利于在两年之内集中有限课时开设专业课程。
3
、突出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占857%。突出应用课程,以工作任务而不是以学科划分课程。
4
、专门的大块实习时间很少,其实践都是渗透在各门具体课程中的。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都采用两年学制,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文凭课程、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澳大利亚TAFF体系等,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和欢迎。这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当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
与国外两年制高职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进行学制改革(三改二)还刚刚起步,两年制才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始试点。对于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没有太成熟的经验,学制改革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成果也非常少,而学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改革。所以,职院学制改革后,专业课拓宽学生就业尚待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课题选题意义
1
能促进两年制高职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
、能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
3
、能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拓宽其就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4
、能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价值
1
、本课题的研究符合高职教改要求,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2
、推动高职学制的改革,缩短学生求学时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而减轻高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3
、学制缩短能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 教育建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构建高职的专业课程模式。
(一)职业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
职业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重点讨论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的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关心社会发展,就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发挥。而一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从理论上明确高职课程体系的课程观尤为首要。
(二)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课程理论是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中的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它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环节,且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伴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课程层面。宏观指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中观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微观指通常教授的一门课程,常称为科目课程。
(三)教育建模理论
教育建模理论在系统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模式三原理和教育建模三原理。在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技术论、艺术论、方法论等的基础上,演绎出多种教育模式;分析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几种教育建模的多个案例,把教育建模与教育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教育建模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分析结合起来。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关于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有其独特的见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五)人本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蕴含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突出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自觉的精神意识,智慧的品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注重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重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以发扬学术自由精神与独立品格。提倡人本主义教育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助于知识经济时代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终身学习观念,构建学习化社会。
(六)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协调运作,教育应重视整体发展不应偏重某一方面;教育应注意开发学生的独特智能,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多元智力理论提倡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教育的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四、课题界定
职院学制改革指三年改二年;专业课相对基础课而言,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职院学制改革势必调整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的建构、解构、重构可以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运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建模理论,通过大学生就业归因分析,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1
、构建专业课课程结构模式。防止和克服职院学制三年改二年后,压缩专业理论课教学和专业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造成专业适应面窄的现象。构建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课程结构范式,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专业课教学模式,通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实施,拓宽专业适应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而提高新生入学率,实现职院可持续发展。
2
、将专业课课程结构模式尝试性地应用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专业中,为此种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高职专业课程观研究。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指导下,在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分析基础上,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认真研究和探索,形成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专业课程观点和教学观点。
2
、专业课拓宽就业面课程模式研究。重点开发锥形课程模式的内涵和范型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
3
、课程模式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包括专业课教学怎样形成和谐结构,如何增进职业意识训练,怎样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怎样开展专业课的课后反思。
4
、课程模式实施的对策研究。重点探讨如何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健全各种制度。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过程
(一)主要方法   
1
、调查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影响高职生就业面和就业力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典型抽样选择了省内有代表性的几家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对数据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予以加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2
、文献法。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专著、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在注重把握已有观点和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的有益成果,对二年制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出思考。
3
、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课题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在其中几个专业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专业课模式,并有步骤地付诸教育实践。
(二)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框架社会调查自行研究集中研讨专题研究应用推广等几个步骤。在课题申报成功之后,课题组重点对课题申报时的研究计划进行了两次讨论和修订,确立了整体研究范围,并及时地做了与之相关的社会调查,了解影响高职生就业面和就业力的关键问题,进行开题论证。200611月课题开题后又根据会议意见,进一步对过去的研究计划进行了认真的梳理,重新明确了以上研究内容。根据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约一年时间的自行研究。自行研究是在课题总体框架下,规定课题组成员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检索、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撰写专著有关章节、参加学术会议等。从20079月开始,我们根据先期的研究情况,召开多次课题研讨会,就课题有争议的地方以及新学制的课程模式的建构等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同时将有争议的课题内容分成研究专题,责任到人、规定期限,各研究专题对课题已有研究成果实行资源共享,由专题负责人集中精力完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将所研与所教进行部分地、有分寸地、有机地结合,把课题已有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指导教学实践。
七、研究成果和形成的理性认识
(一)对高职生就业现状的归因分析
针对研究目标,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研、访谈等方法,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深入二十余家企业进行访谈,收回有效问卷200多份。通过调查,得出下列结论与建议:
1
、改革专业课程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面
从调查中得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但稳定性不高,流动性较大。毕业生的单位正常流动应该是流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岗位,但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跳槽是一种简单低水平的跳槽,其重新择业,立业、创业很艰难。这种现象反映到教育层面上是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因此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就需从关注学生的职业性发展、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就业力的角度进行课程改革,把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以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载体,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培养有素养、有发展的职业人。
2
、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调查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胜任工作,而是缺乏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于是频繁跳槽。而一些学生因为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晋升或拿到较高的工资。可见,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引导学生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适应和调节的教育
高职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帮助毕业生作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须帮助学生着重克服心理障碍,如盲目自信、自卑胆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过份依赖等。就业指导教师要成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真实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团体指导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4
、大部分学生和企业可以接受高职学制改为二年,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要求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学校的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理论成果
本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二年制高职课程模式改革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开发了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锥形课程模式的内涵和范型结构;对课程模式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政策保障进行了探讨。这里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二年制高职课程模式改革,必须更新课程观念
二年制高职课程模式改革,要确保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以下课程观点:
1)专业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载体,是学生就业的基础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是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学生的发展设定的学习的轨道。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而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来完成实施的,因而课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是核心,承担着主要技术能力培养之重任,所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载体,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社会性、职业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应以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技术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职业标准为目标,着重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职业资格。
2)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智能结构定位应是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合力促使社会职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职业行为的价值取向到职业知识与职业种类,社会总体职业环境与构成都呈现出了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去期待与职业环境变革紧密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转变。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这种需求既包括社会的要求,也包括广大受教育者个人的要求,并且只有当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时,才能成为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因而要在就业导向和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开发高职教育专业课程。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应遵循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的原则。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系统、课程范型、课程内容诸多方面体现就业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1
)注重就业能力教育。坚持岗位定向的能力本位,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开设课程。既注重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2
)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自觉地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要求。并能经常地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断修正,成为有才有德之人。
3
)注重学力教育。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设计,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立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
4
)注重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三个概念,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出新,创业则要把想法变为产品。三创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和教与学双边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予以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和技术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建能力。
3)高职专业课程取向定位应是强调岗位和迁移能力的专业性、关注职业素养教育和发展能力的普适性
1
)高职专业课程强调岗位和职业迁移能力的专业性是指课程设置要讲求技术性和实践性
要在工作体系框架下,以工作过程为载体,按照工作任务内在逻辑关系、工作任务相关性以及职业迁移或岗位变化而应获取的跨专业的能力设置和组织课程。专业课可设置任务引领型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职业认证课程等。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具有该职业领域中各岗位的通用基本知识和技能,促使受教育者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关系,从而生成实践功能,有效地进行生产和服务。同时还应设置职业拓展培训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职业领域和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将来择业和转岗需要。
2
)高职专业课程职业素质教育和发展能力的普适性是指职业素质教育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要讲求普遍性和适应性
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要按照社会和职业的规范和要求,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教学双边活动对全体学生品行进行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养成教育,职业认知、职业情感、情商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等。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促使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创建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的可能。因而要根据高职生学习的基础、经历、心理、兴趣、能力等特征设置学习能力训练课程,包括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训练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方法,提高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根据高职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设置发展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综合性工作任务课程、探究式学习训练课程,进行跨专业、跨年级的课程设计,开设综合性、创造性实训、增设生产实际型、技术创新型毕业设计课题,实施技术应用性的小课题带动战略,用毕业设计课题带动学生走进企业,由创新走向创业,以适应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4)高职专业课程价值定位应是促进人的职业性发展和整体发展,并服务于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等新时代特征的冲击,人本主义运动的蔓延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职业世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在这些社会变化的促动下,整个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满足职业世界的需求转为关注个体本身的发展需求,高职的课程也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得人们有条件进一步追求个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人们的这种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为此,高职课程观念应强调以下的内容。
1
)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全部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我国的高职教育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建立课程体系,课程既要为学生现实就业做好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面向人的职业性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自然也有着职业方面的特殊要求,这就是要关注人的职业性发展。对此,必须注意二个问题。首先,人的职业性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发展是指一种指向未来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人的职业性发展是指人在职业以及与职业相联系的诸多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它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适应、职业拓展等方面。职业性发展既有职业适应方面的发展,又有职业拓展方面的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更要从人的职业的社会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出发,深化和丰富职业性发展内涵。其次,职业教育关注人的职业性发展与关注人的一般性发展应当和谐统一。关注人的职业性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伟大使命,但它并不是要求把职业教育场所演变为生产职业机器、塑造受局限的职业动物的地方,人的职业性发展与人的一般性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职业性发展所涉及的很多职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可迁移的特征,它对人的一般发展也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此同时,人的一般性发展也能促进人的职业性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从人的一般性发展着眼、从人的职业性发展着手,注意从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出发,在强化人的职业性发展课程的同时适当拓展和补充一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性发展课程。
3
)面向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本质上说,人是社会人,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之外。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要以动态发展的观念为指导,根据技术进步、社会职业变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专家和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动态地适时地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要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创新的结合。注意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的结合,建立社会参与的课程评价制度。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的表现形式,面向世界,积极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2
、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锥形课程模式
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的现象和观念发生了巨变,作为高职的教育对象,从自我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出发,迫切需要在获得某一职业领域有效需求的具体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职业环境不断变迁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课程时既要考虑受教育者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受教育者着想,充分考虑受教育者适应岗位变化、职业迁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体和谐发展建立课程体系,课程既要为学生现实就业做好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历史变革,着眼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对高职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关注学生的职业性发展、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就业力的角度进行课程改革,以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载体,建立锥形课程模式。
1)高职专业课锥形课程模式的基本定义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任何就业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因此,课程模式的建构必须置于一定的工作体系视阈下。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工作任务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和组织所形成的实践系统,它是人类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所设计的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职业人需积极面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关系,适应工作环境,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模式呈现要素的联系方式反映系统的内在机制。任何模式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范式或称基本模式,又有变式。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课程模式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可以推动教育创新。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现代职教课程观的概念、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针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从课程结构角度,如何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力方面提出的。它是以工作体系为建构视阈,以就业有优势,择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建构内容,以课程模块为建构形式,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建构目标的课程结构范式,而则为象型描述。
2 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的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启示我们,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要,求得生存的工作,还要能够通过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健全人格、良好的行为和素养不断得到职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而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上,因此高职课程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见图一)

A
、基本素质    B、职业知识与技能    C、职业品德
图一  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课程目标图        
第一,具有做人、求知、生存、 健体的基本素质。第二,具备完成职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 即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技能、方法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完成职业活动;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对信息采集、判断和分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能从技术、安全、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层面对职业行为整体把握等。第三,具有完成职业活动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意识。即负责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忠诚企业、讲道理、守信誉、客观、公正、爱岗敬业;良好的工作习惯、较强的客户意识、危机意识、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
3)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的课程类型
就业有优势,择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锥型课程模式课程开发的智能结构定位。就具体课程设置而言,课程的组织类型为:(见图二)

A
、职业支持平台课程              支持职业发展
B
、职业任务引领课程              支持对口行业就业
C
、职业拓展培训课程              支持相关职业和工种就业
图二  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课程类型图
职业支持平台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品德教育、职业意识训练、职业习惯养成教育、职业管理方法与技能等。主要为学生从业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技能支持。
职业任务引领课程。 包括在工作体系框架下,以工作过程为载体,按照工作任务内在逻辑关系、工作任务相关性而设置的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方法教育、职业资格取证训练等。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将来求职生存的基本能力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资格。
职业拓展培训课程。包括依托专业相关性以及职业迁移或岗位变化而应获取的跨专业技术能力设置的多个可选择的技能训练包,为学生岗位变化和择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以上三类课程围绕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要求优化组合,使之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形成和谐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具有跨岗甚至跨职业工作的能力。毕业时既能在专业对口行业就业,又能在专业相关的职业、工种就业,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4)高职专业课锥型模式的课程形式
课程标准的社会化、课程组合的模块化、课程计划的柔性化是锥型课程模式的课程形式结构的三个重要特征:(见图三)
课程标准的社会化。高职课程的标准应与社会通行的标准相一致,必需的文化知识标准应与学历教育相对应,专业能力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职业品德要求与企业和社会规范相对应。
课程组合的模块化。本模式提倡把课程设计成模块形式,实施时可将本专业若干课程整合成多个教学模块,建立模块能力标准和职业品德要求。在各个模块按照职业标准和要求进行课程打包式教育,各模块设置相对独立的公文包,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形成整体。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灵活性,横向便于沟通,纵向便于衔接,避免重复学习或缺损学习。模块化课程由于模块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评价单元,相互的依存关系弱,因而可以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建立新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要,还可以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减模块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 另一方面模块化的课程设计还可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
课程计划的柔性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要求,高职课程不宜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标准。应给予各专业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余地,有条件的要实行学分制,其课程计划需是柔性的。

A
、课程标准的社会化       B、课程组合的模块化   C、课程计划的柔性化
图三  高职专业课锥形模式课程形式图
3
锥形课程模式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
1)专业课教学应形成和谐结构
倡导通过和谐的理论教学、和谐的实践教学、和谐的质量测评,克服目前高职专业教学价值取向上的三重三轻,即教学内容上重技术知识,轻技术原则;教学方法上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教学评价上重技术等级,轻人格完善的偏向;促使高职专业课发挥最大功能,使专业教学的多种价值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形成和谐结构。
2)专业课教学应综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行动计划。本课题倡导协作式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发现式开放式情境教学教学策略、项目式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究式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课程特点以及学习取向不同,教师应经常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职业支持平台课程主要实施发现式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构建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任务引领课程主要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进行具有挑战性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设计,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拓展培训课程主要实施项目式问题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学习项目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岗位变化和择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专业课教学要增强职业意识训练
高职生职业意识训练的内容分为品德教育、职业价值认知、职业情感培养、情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五个方面。职业意识训练要列入教学计划,实施时要注意职业意识教育的全员性、渗透性、技术性、真实性、相融性和务实性。
4)专业课教学要评价职业能力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时要建立以发展为核心,主体为取向的评价机制,并且把评价本身视为教育资源。要重视学力、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多元性和表现性、重视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评价、重视评价方法的综合性。(详见学术专著第八章)
5)专业课教学要进行课后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
4
锥形课程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1)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学校教师、企业技师、社会培训师)教师团队,形成教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调控机制和流动机制。
2)要健全各种制度。如订单培养制度、 产学研一体化制度、院办产业经营制度等,加强厂学合作和工学交替。为锥形课程结构模式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教学保障、技术保障、环境保障和物质保障。
(三)实践成果
1
锥形课程模式为范型,将其课程理念和方法尝试性应用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专业中,构建了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的E型模式、适合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特点的F型模式、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的M型模式和适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特点的T型模式。
2
、在锥形课程模式的框架下根据专业特点编制了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计划。
为了方便表述锥型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我们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可按“3+13+26”方式编制课程方案,即 三类专业课程、十三个课程模块、二十六项课程设计,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一                    
主要内容
三类专
业课程 职业支持平台课程、职业任务引领课程、职业拓展培训课程
十三个课
程模块 素质教育、服务支持、服务盈利、客房业务、前厅业务、餐饮业务、沟通与管理、职业拓展、综合实习等
二十六项课程设计 前厅接待、客房整理、中、西餐接待、命题宴会菜单拟定、菜单销售分析、餐厅主题设计、宴会接待计划、专项美食节策划、宴会花台设计、主题客房设计、VIP接待计划、酒店产品销售和渠道选择设计、饭店公关策划等

表二                   
职业支持平台课程(必修)
MODULE 1 MODULE 2 MODULE 3
人文素质教育 沟通与管理  职业意识训练
课程指导    学生课程设计   公文包

职业任务引领课程(必修)
MODULE 4 MODULE 5 MODULE 6 MODULE 7
服务支持 前厅业务  客房业务  餐饮业务
课程指导    学生课程设计    公文包
职业拓展培训课程(五选三)
MODULE 8 MODULE 9 MODULE 10 MODULE 11 MODULE 12
饭店产品
营销 航空服务
技能包 会展服务
技能包 贴身管家
技能包 调酒茶艺插花
技能包
课程指导   学生课程设计     公文包

MODULE 13
综合实习 3-4个月的带薪实习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方案实施时,每个模块都要编制公文包和课程指导;职业意识训练要编制专门的训练方案;班级管理要实施角色扮演式的特色管理;课程计划要有弹性,学生通过完成课程设计获取学分。还要注意实习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七、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和作用
(一)理论成果及其影响
本课题在立项和研究期间,课题组始终遵循研究选题源于现实、研究结果服务教学的基本宗旨,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二年制高职课程改革具有一定意义和影响。
1
、专著《高职新学制中的专业课教学研究》,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十一章,论述了高职新学制的专业课在改革目标上要确保学生就业,要提高学生素质;在改革进程中专业课要形成和谐结构;要增强职业意识;要完善教学策略;要评价职业能力;要开展课后反思;要优化师资队伍;要健全各种制度。本书对高职专业课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提出了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锥形课程结构模式,附录了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创立的四种专业课程模式及酒店管理专业四篇教学文件。力求通过和谐的课程结构和教育方法,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就业力。
2
、与课题相关的8篇论文被《昆明大学学报》、《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高职人才培养E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2008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论文目录:
1
)高职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锥形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       《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
2
)行动体系框架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6期(总第516期)
3
“E”型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         《科技信息》2007年第20期(总第232期)
4
)模块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探讨                        《读与写》200710),
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6
)高职新学制下专业课若干制度建设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4
7
)明确高职培养目标,构建合理教师团队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8
)提高职院学生素质,应突出课程务实性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二)实践成果及其影响
本课题的部分成果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应用。课题研究形成的一些观点直接或间接进入了湖南工程职院课程计划中,较好的体现了研究工作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
1
、专业建设成效
1)湖南工程职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施“T”型专业课模式的教育教学成效
湖南工程职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已实行三年。通过毕业生的质量分析来看,本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T模式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技能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高
    
本届毕业生共有96人,一次性就业率为100%。共中有63人是在暑期顶岗实训时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从本届学生的实训成果来看要明显好过往届,如数字地形图测量实训,在同样的时间里,学生测图的质量较好,且所需时间明显加快,往届测绘一幅1500的数字化地形图要5天,而本届只需3.5天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技能测试,有85%以上达到优秀水平,25%达良好水平,这是历年来的最好水平。学生通过高级测量工证的考证率为100%。用人单位在接收本届学生暑期顶岗实训时就打电话给学院,要求订下在他们单位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到该单位上班。有些单位是成批的接收,如湖南省地质测绘院、长沙有色勘测设计院等单位一次性接收各10名毕业生。
    2
)产学结合更加紧密。
    
生产单位在大量接收毕业生的同时,和学院共同培养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主动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大型实习放到他们单位进行,如长沙博通工程公司,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单位。有的要求和我们一起编写培训教材,如湖南省地质测绘院就和我们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测绘技术》培训教材。先后有多家企业赞助学生的学术活动或各项技能比赛。现在学院开展地的有一年一届的南方测绘杯”“苏一光杯测绘技能比武大赛,新联测绘杯登山比赛。
    3
)成为省十一五精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不断加强,2005年被鳞选为湖南省教改试点专业。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列为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
2)湖南工程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E”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成效
湖南工程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已经十年,从2005年开始,本院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测评方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配套改革。实施“E”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本专业以优秀级通过湖南省教育厅专家评审成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成为省旅游局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本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E型模式研究与实践” 2006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职业资格考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连续五年高级前厅接待员、高级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过证率100%。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升,课程设计受到社会欢迎,本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比以前大有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和能力较强,社会反响良好。
2
、课程建设成效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得以提升。2006周静波老师主讲的《餐饮服务与管理》、2007陈莉老师主讲的《导游实务》、2008罗碧华老师主讲的《市场营销》、周亚红老师主讲的《国际贸易实务》均成为湖南工程职院精品课程。
八、问题讨论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还只是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和实践成果,还有很多关于高职新学制中的专业课设置、专业课教学、专业实施的问题需要继续深入,如二年制锥形课程模式适用范围、锥形课程模式实施主体合作方式和政策等。
九、参考文献
1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高林、鲍洁﹒点击核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 教育研究(京)2005
8
、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 ,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7•22
9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长春)200518
10
、许昊. 高职职业意识教育的六式方法.[J].高等职业教育.2006.10
11
、赵丹丹 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
12
、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第02.
13
、范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9.4. http//211.151.93.52/kns50/detail.aspx?QueryID=108&CurRec=1
14
、王桂芝.CBE教学模式优化职校分析专业课教学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http//211.151.93.52/kns50/detail.aspx?QueryID=108&CurRec=1
15
、孙志河.建立适应学分制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政策http://www.teacher.com.cn
16
、谭移民  钱景舫 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http://www.teacher.com.cn
十、附录
1
、已公开发表论文、获奖论文复印件和调查分析报告
2
、学术专著《高职新学制中的专业课教学研究》。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院学制改革后,专业课拓宽就业面的模式研究》课题组
                  2008-07-0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