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

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   作者:梁海伟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梁海伟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30284)。课题组主要成员宋国香、王振宇、刘知晓、孙传文、孟宪军、李瑞江。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小班化教育区域实践着重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小班化教育的概念及内涵。梳理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研究文献和实践成果,考察小班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认识小班化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界定小班化教育的适宜班级规模,明确小班化教育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意义,构建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框架。二是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方略。以缩小班级规模为切入点,以突破小班化教育资源困境为重点,探索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架构、路径、原则和策略,构建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体系。三是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问题。以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入研究小班化教育环境和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改革,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个性化办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教学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的基本范式,即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在小班化教育区域实践的自然情景中,遵循“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实践、研究者即实践者”的研究思路,开展实践导向的教育研究。主要采取三种具体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收集梳理国内外有关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文献和小班化教育区域发展的实践资料,以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整理,形成对小班化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为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二是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全面掌握区域小班化教育背景资料和发展数据,为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三是案例研究法,在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结合实际择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在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现实场景和实践过程中探讨总结提炼区域小班化教育发展规律。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1.小班化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班级授课制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规模,使“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从空想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也在强调规模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同时,减少了对受教育者个体及其个性的关照,衍生出日益尖锐的教育过程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矛盾。在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的的过程中,教育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逐渐兴起一场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内容教育改革运动,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全球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诉求日益强烈,小班化正在逐步被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体系,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小班化教育是小班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小班是指学生数量较小的教学班或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教学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在“小班”中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小班教育”。但“小班教育”不是“小班”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教育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的的深度融合与统一。小班是小班教育的外在形式特征,育人是其内在核心价值;小班是育人的物质基础,育人是小班存在的价值意义,两者唯有深度融合,才能生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小班教育。小班教育有一个从形式关注到价值追求、从局部小范围实施到区域大面积实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小班化教育”,即一个逐步化“大班”为“小班”、化“大班教育”为“小班教育”、化“形式小班教育”为“实质小班教育”、化“局部小范围”实施为“区域大面积”实施的动态发展过程。

3.小班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政策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扩大班级规模是保障学生“有学上”的主要途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要求逐渐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公平与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诉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小班化教育逐步发展成一个教育政策问题。从教育政策学的视域出发,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理解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基于教育现代化目标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逐步缩小班级规模并支持学校和教师发挥小班优势追求现代高品质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和教师是承担不同责任、发挥不同作用、协同推进实施的行为主体。小班化教育实践在本质上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行政、学术、学校(包括教师)等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政策过程。

4.教育转型是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伴随整个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教育转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升人的幸福生活质量,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根本要求,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变化和要求为我们探索和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背景。

5.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践诉求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指在我国教育事业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取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合理调节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满足社会公众享有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政策取向和行动措施。在教育转型背景下,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践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缩小班级规模。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在基本实现省定班额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班级规模,逐步把全市中小学班级规模控制在“40人以内”;二是建立小班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小班化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小班化资源保障机制,关注并解决“择校”问题,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推动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支持鼓励学校和教师发挥小班优势,提升育人品质,解决好大班条件下“做不了”或“做不好”的问题,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二)主要对策

1.制定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架构

从目标、方向、时间、价值和行动五个维度,提出了包含“一个政策目标,两个推进方向,三个发展阶段,四个价值理念,五个质量提升点”的行动架构。“一个政策目标”,即: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实现小班化教育并建立相应教育体系;“两个推进方向”,即:小班化教育资源保障和内涵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即:小班化教育试点探索阶段、推广发展阶段和普及完善阶段;“四个价值理念”,即:公平、个性、智慧、生长;“五个质量提升点”,即:优化教育环境——变革教育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形成教育特色。

2.明确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路径、原则和策略

①提出了“市域整体推进”的行动路径。所谓“市域”是指东营市所辖教育行政区域。所谓“整体推进”,有两层含义:其一,东营市作为一个教育行政区域整体,要根据全市小班化教育规划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统一行动,整体推进市域范围内小班化教育发展。其二,小班化教育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全方位、全要素的改革。

②提出了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各级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做好教育体系的构建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部门利益的平衡者和教育创新的推动者等角色;二是“本土实践”原则。坚持学习借鉴与本土创新相结合,整体发展与区域推进相结合,专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相结合,推动解决本土实际问题;三是“渐进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各种限制因素,科学确定小班化教育发展目标,有效把控小班化教育发展节奏,合理安排小班化教育发展顺序,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四是“行动研究”原则,按照“问题即课题,研究即行动,实践者即研究者”的工作思路,研究实际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③提出了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策略。一是顶层设计,完善小班化教育政策支撑体系;二是试点先行,建立小班化教育渐进发展机制;三是分类推进,优化区域教育空间布局;四是逐步实施,形成小班化教育有序发展格局;五是集团办学,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态势。

3.探索建立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课题组根据“目标班额、实际班额、新增入学人口、资源配置系数、工作推进年限”五个变量,建立了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资源测算模型:

①普通教室需求公式:X= (A-B+C)×K×N/40。其中,X为小班化教育普通教室需求总量,A为实际班额,B为目标班额(B=40人),C为每年新增入学人口,K为普通教室配备系数(K=1间/班),N为推进年限(2014—2020年,N=7)。

②教师资源需求总量:Y= (A-B+C)×K×N/40。其中,Y为小班化教育教师需求总量,A为实际班额,B为目标班额(B=40人),C为每年新增入学人口,K为班级教师配备系数(小学阶段:K=2.4人/班,初中阶段:K=3.7人/班),N为推进年限(2014—2020年,N=7)。

③生均公用经费资源需求总量:Z=(A-B+C)×K×N。其中,Z为小班化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需求总量,A为实际班额,B为目标班额(B=40人),C为新增入学人口,K为区域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N为推进年限(2014—2020年,N=7)。

根据小班化教育资源需求测算结果,提出6项资源保障措施:一是推动“城镇化”与 “小班化”协同发展,把实施小班化教育纳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确保新建学校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和建设;二是建立不同学段梯次补位办学机制。利用高中外迁办学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即城区高中外迁办学,初中、小学利用空余校舍梯次补位办学,扩大城区学校的办学空间、推进区域小班化教育发展;三是实行“园区+组团”集约办学模式。通过优化学校空间布局和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实现区域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校舍资源。有效利用学校空间和闲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五是综合施策破解教师资源困境。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教师补充机制;六是设立小班化教育办学专项补助经费。各级财政设立小班化教育办学专项补助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

4.积极推动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

①提出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5项基本主张:一是强调个体,关注个人。从群体关注转向个体聚焦,从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个性沛然的教育;二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以个性化课程和个别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促进个性潜能充分发展和实现;三是活动建构,主动发展。改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传统教育形态,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探究、建构,实现主动发展;四是多维互动,有效教学。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五是科技支撑,引领未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辟个性化、个别化教育空间和学习路径,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现代教育体系,引领教育从传统走向未来。

②搭建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的4个政策平台:一是教师发展平台,主要包括专题培训平台、校本研训平台和名师导训平台;二是区域协作平台。主要包括:黄河三角洲小班化教育论坛、环渤海地区小班化教育联盟和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协会。三是信息技术平台,主要包括设立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区,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实验等。四是科研支撑平台,围绕“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设立110项“东营市小班化教育专设课题”,构建区域小班化教育科研体系。

③唤醒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培育和增强小班化教育文化自觉。既要有对传统教育文化及当前组织文化深刻反思基础上的“自知之明”,又要有虚心参考借鉴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知人之智”,在不同教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创生出根植本土的发展路径与教育形态;二是培育和增强小班化教育发展自觉。坚持“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在发展中实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教育情怀和人生价值;三是培育和增强小班化教育行动自觉。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真正理解、接受、适应小班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科学理念指引下知而行,行而果,使小班化教育的理想变成丰满的现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