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震泽中学主课题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网络”和“学校课程能力”。

其一,生态网络。我们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来认识校园网络。首先,校园网络是一棵多层的“生态树”。对内而言,校园网络系统的资源应是有层次地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放的,对外而言,这个系统不仅是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还应该成为师生对外交流、网络合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一个纽带。其次,校园网络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与外界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有机的“纳吐”联系,一方面,校园网络要从全校师生那里汲取“养分”,让全校师生共同建设、维护,从师生向网络的资源流动则可以进一步完善网络,开发资源,同时,还要吸纳社会网络的有利信息以丰富资源;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的资源还要“反哺”师生,从网络向师生的资源流动可以提高师生的素养。再次,校园网络还是一棵颇具成长性的“生态树”。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维护、不断拓展,才能保证校园网络的“新陈代谢”,促使其“枝繁叶茂”。

其二,学校课程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引发了学者对“课程能力”问题的关注。从哲学的角度看,能力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所谓学校课程能力,是指学校自身所拥有的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研究能力等。有学者把在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归结为课程能力的缺失,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能力的发展包括适应课程阶段、适度改造阶段和生成与创新课程三个阶段。

二.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1.现状。2005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从高一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新课程的正式实施引来了高中学校对新课程实际问题的研究,但实践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诸多现实的矛盾也不断显现。教师素养的不足、教学方式古板、学习方式的积重、课程资源的缺乏、评价制度单一、课程管理机制的陈旧、高考的忧患等等,还掩盖着新课程智慧的闪光,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这些现象的出现,其最终原因可以归结为学校课程能力的缺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研究深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就教育技术自身发展来看,从单一的机器媒体到多种媒体组合辅助教学,从单一的计算机到信息网络辅助教学,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理论研究可谓相当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中小学的实践尝试也已经相当普遍。然而,从实践的整体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还显得生硬撮合而不是自然融合,所谓“整合”往往仅仅发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工具的作用,整合效能的发挥还相当有限或有失偏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也仍然是新课程实施中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2.价值。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牵涉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新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去完善,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效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发挥,有助于学校解决一些新问题,化解一些新困难,因此,本课题的选题既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总的来说,本课题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课程能力。具体来说,研究目标有二:

①继续探索校园生态网络与新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和方式,提高整合效能;

②利用校园网络改善新课程的校本管理方式、课程实施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方式等,建立校园生态网络与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模型,提高学校的课程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开发能力、研究能力。

2.重点研究内容

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将重点研究内容确定在如下方面:

①基于校园网的高中新课程校本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

②校园网络在选科指导上的功能研究;

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④发挥生态网络优势形成课程校本评价新体系的研究;

⑤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策略研究;

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作为具有探索性的实践研究,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上确定课题的研究侧重和具体的操作方式,或者确立阶段研究的短小课题,并在行动中观察研究效果,通过课题组和教师的集体反思,不断调整研究策略。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完善,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同时,将综合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准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2.研究措施

首先,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形成研究方案,发动各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师广泛参与;

其次,通过与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课题的理论基础和课题的研究方向,提高理论认识;

再次,在确立这一主课题的同时,确定与课题内容相符的不同主攻方向的子课题小组,并欢迎教师个人申报短期的行动研究小课题;

复次,开展观摩研讨、集体反思、科研论坛、诊断矫正等科研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另外,采用阶段成果咨询会、成果发布会、媒体推介等形式不断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3、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1月——20066月):课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开题,组建校级总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开展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7月——200712月):落实课题研究任务,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搜集阶段研究材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调整实施阶段(20081月——20106月):推广阶段研究成果,查找研究的问题,完善各项研究制度,调整研究策略,深入开展研究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07月——201011月)搜集研究资料整理归档,发布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五.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新课程是一个包含课程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种要素的开放系统,而校园生态网络的利用可以使新课程系统内的各要素协调优化,使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校园网络能够改善新课程的校本管理方式、课程实施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方式等;

建立校园生态网络与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模型,可以提高学校的课程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开发能力、研究能力。

创新之处:

对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的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学校课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部分实际问题,突破新课程实施中的部分难点。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难点调查和分析

调查报告

20069

利用校园网构建高中新课程校本管理机制

论文、软件

20076

利用生态网络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论文、软件

200712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报告、资源

20086

利用校园生态网络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

调查报告

20099

最终成果(限3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整合的资源库

资源

20104

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研究文集

文集

20105

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09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情况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有分管副校长、教科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和各学科教研组组长等,大多数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学校所有的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教改带头人均参与本课题研究。学科背景广泛,学术背景深厚,研究能力突出。

2.选题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早在1978年,我校就开始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验,逐步将电教媒体普及运用至各班,教师的应用也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学校的媒体辅助教学迅速在江浙沪地区产生广泛影响。上世纪90年代,学校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开发运用现代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引导教师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跨入新世纪,我们选择了具有良好内源基础和极强校本性的现代媒体辅助教学为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基点,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态校园,通过高起点建设“以生为本,教学兼顾”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提升了学校在资源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水平和知名度,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是从学校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校本研究的新的起跑线。首先,我校电化教育实验历经20余年,形成了一支有志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队伍,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20余年的辅助教学实验,我们发表、发布了包括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课例、教师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网页在内的大量成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基于实践研究的这一内源基础,我们还是愿意一如既往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进行深化研究。

3.前期的文献搜集

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丰富,学校教科资料室已经在前期搜集了大量有关专著,并成立专门参考书柜,其中包括: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的《教学系统设计》、李克东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运林、徐福荫编著的《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祝智庭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郭绍青主编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刘凡丰著的《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

同时,还利用网络进行了文献搜集,参考文献还来源于: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0247.htm

http://www.qsdfz.com.cn/news/ReadNews.asp?NewsID=5796

http://yumaozhitang.blogdriver.com/yumaozhitang/476655.html

http://www.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rticles/gdsfjyyj/2003/02/gdsfjyyj200302014.html

我校具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悠久历史、群众基础和良好氛围。学校向来重视这一方向的科研活动,将对本课题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予以充分保障,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课程能力,提升学校的团队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科研品位,为学校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