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湖北省“十一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之子课题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研 究 报 告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执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这一政策,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恩施市中等职校在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抓住国家重视中职教育的大好机遇,克难奋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扭转了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的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保障机制方面还很薄弱,亟待研究和解决。

2007年秋,恩施州教所(现教科院)申报了湖北省“十一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有效形成”,研究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水平与评价体系;学分制(弹性学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八个方面。我校结合目前的迫切需求,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向州课题组申报了二级子课题“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并于200712月得到立项批准,拟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最突出的体现是专业设置,因为职业技术学校正是通过设置专业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某方面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的,并因之与社会分工的职业岗位相对应,满足不同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专业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能否广泛吸引生源,从而影响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因而我们决定把“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作为首选课题。

在中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我校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有的专业老化,内涵狭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陈旧,致使毕业生适应性差,逐渐失去了对生源的吸引力;二是新开设专业没有进行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什么热就上什么,结果学生招来了,设备和师资条件不具备,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流失大;三是有的专业与其它职业学校(包括民办技术学校)雷同,而我校特色并不明显,因而缺乏生机和活力。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如何保证和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建立适应中职教育特点的专业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便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专业是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专业技术知识是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它不像学科专业那样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强调职业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2、专业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我们的教学内容始终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速度,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新型产业的需求,因而我们的专业课程应尽量做到“常换常新”,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近。教学内容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专业设置的质变的发生。

3、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专业化改造”。

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让教师掌握自己所从教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知识体系,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或“双师化”的,必须经过一个“专业知识的再造过程”。

4、社会更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

对于中职毕业生,由于用人目的不同,用人单位不在乎其学历的高低,对所学专业名称也不是特别计较,而是更看中他们的岗位职业能力。在应聘之初,用人单位判断其岗位职业能力的方式,一是看应聘者有没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当面进行职业技能的操作表演。因而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对学校来说,可以进一步校正和规范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证明其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5、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办好特色专业。

如果说“以市场为导向”是知彼,那么“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则是“知己”。教育资源的优劣,不但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要创办一个新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对于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市场需求,必须做到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为,在力所不能及的条件下有所不为。当然,对于前景看好而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专业,则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做大、做强。

6、监控和评价有明确的目的性。

通过监控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有用的信息,其终极目的在于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中职专业建设监控与评价机制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我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的策略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促进就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具体研究目标是:

1、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改变过去专业建设的盲目性。我们将在认真分析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组织形式、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等实际状况之后,决定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

2、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教学设施能否符合新增专业的要求;经费能否保证正常运转;师资队伍能否与开设的专业相匹配等。

3、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使专业设置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以便对社会需求作出迅速反应。我们将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造条件改造老专业、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同时尽可能地与其他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不雷同,努力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

4、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达到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以最少的资本投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本课题在总课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的统领下,围绕“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质量监控与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个主题,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本校专业设置,明确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专业发展构想,确立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构建原则;

3)通过调查、分析,明确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观念和方式;

4)开展监控与评价实验,建立科学、规范、可量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除了采用一般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实验法、专家咨询法外,尤其重视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的性质及其实际发展情况,形成本课题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

1)高度关注监控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各有侧重,前者重在过程控制,后者重在对结果的定性,前者是后者的评判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情况反馈。以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我们自己注重的是办学质量评价,而且很多时候用评估普通教育的办法来评价中职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研究本课题,应高度关注监控与评价二者的有机结合,树立“从注重评价到注重监控、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理念,注重实时监控,并通过实时的质量监控使专业建设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状态,并通过信息收集和反馈服务于最终的管理性评价。

2)坚持理论研究与专业建设实践的相互支撑。

课题运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互支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辩,提出总体思路,又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建设实践,不断地形成新的思路,产出阶段性实验成果,再及时反馈,使得课题研究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丰富。

3)重视指导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协调。

本课题提出建立合理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注重政府、社会对中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是停留在学术探究层面上的纯理论体系,而是可以直接作为工具应用的操作体系,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操作,其自身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空间。

4)强调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紧密联系。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属性决定中职办学必须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效益。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评估只注重学校内部体系的局限,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来自教育外部的监控与评价,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坚持内外结合,才能严格把握住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的,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712月)选题,成立课题组,撰写研究方案,开好开题会,组织理论学习,开展研究培训;开展学校现有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明确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200816月)建立信息渠道,开展社会调查,进行资料整理,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第三阶段(2008712月)在前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观念和该当,确定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构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实训基地,申报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构建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案。

第四阶段(200916月)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课题结题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明确了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办学条件监控与评价。

监控的重点主要是办学经费投入和教学设施、设备。其中经费投入包括:财政拨款、专项经费、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学生学费等;设施设备包括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及辅助用房、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等。实施对办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价,是中职学校进行设置专业、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保持学校特色的重要前提。

2、师资队伍监控与评价。

中职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监控与评价方式不仅为教师的晋升、培训、聘任等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使管理工作变得简单、高效,而且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达到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

3、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专业建设质量的前提,其重要性是:其一,教学质量监控是规范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坚持的环节。中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等教育,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职人才。其二,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衡量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中职学校务必遵循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全过程规范管理。其三,教学质量监控使教学领域的公平竞争科学化、规范化,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监控评价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评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这就有利于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校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和管理,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四,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学工作的窗口,从而能够对教学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并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对中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4、学生学业监控与评价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情况而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学校学生除学习高中段必修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外,其专业学业的构成还应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学生学业监控与评价的内容包括:

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指学生在所学专业(工种)所覆盖的典型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工作时所必须掌握的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这一内容有利于加强技术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其在社会生产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

2)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专业(工种)生产或服务技术为主的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是将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或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学校专业学业的重心所在。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基本环节,专业实践不仅要有实习场所,有时间保证,而且要有计划、有要求、有目标、有考核、有评价,以达到相关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5、学生就业监控与评价

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评价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最关键的实践证明。我们评价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如果只评估学校的工作状态是不够的,因为其产品没有得到社会检验。通过学生就业状况的监控与评价来判断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作为学校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在毕业后对学校的评价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比在校生的评价更有信度,采集的数据会更有可靠性。因此,评价专业建设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毕业生去向,采取函调、访谈、网络访问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即社会评价。毕业生的社会评估是社会对职业学校工作成果的评价,它所说明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所作的贡献和所创造的价值。社会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估,强调用人部门的支持,是社会用人部门依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学校的成果所做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成果性判断,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社会中介评价机构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因此,学校必须与相关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取得广泛联系,多听取和吸收用人部门的意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确立了专业建设和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构建原则

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监控与评价都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工具,最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本课题所构建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力求使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有实际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能够及时反映出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使学校管理部门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根据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操作的可行性。

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要遵循中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要具有在日常管理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质量监控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学校和教师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监控的实际效果。

实际的监控和评价工作要包括许多要素:管理监控和评价工作、确定监控部门和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监控与评价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报告监控与评价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但更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为应付评估大量投入却忽视日常工作监控与评价的现象。

3、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动态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内容应该相对稳定。但是,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对其质量进行的监控与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做到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一是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构建监控评价保障体系;有明确的、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易于体现成果,便于量化检查。二是由学校、部门、行业等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将观念、管理、条件、机制、制度等多种要素组合进系统。三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不断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调整与完善体系,构成既有基本框架,又有充分弹性的体系结构。

由于整个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涵盖的范围很广,我们的研究力求能够抓住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在某些关键之处有所突破。因此,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三)明确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观念和方式

1、进行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和评价应坚持以下观念

(1)适应性评价观 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培养什么人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 课程安排? 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适应企业的规定性,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评价观 将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纳入质量评价的范畴,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主要内容应涵盖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能力性评价观 把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专业建设过程中培养? 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包括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创业能力? 交际能力? 适应能力等?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学和实训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上,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形成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能力体系?

(4)反馈性评价观 在整体评价过程中, 注重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研和处理, 防止不合格现象的蔓延,尽量减轻不合格因素的影响,做到有检查、有处理、有落实、有反馈, 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思路决定出路,出路突显举措?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着重从办学观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改革等方面,努力增强中职专业建设与发展评价机制与用人需求的接近性?

2、监控与评价方式的转变

目前对职业教育的监控与评价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而且评价内容与普通中小学大同小异。要全面准确地反映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应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所谓多元化发展,就是变过去单一的教育部门为政府、教育、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多方介入的多元化主体结构。学生要检验自己的选择家长的投资是否有价值,用人部门关心毕业生能否“为我所用”,主管部门需要通过效益检验以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而多元主体有利于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实与检验。当然,主体多元并不是指每一主体都对职业学校进行严密、正规的监控与评价,而是指在质量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主体的看法和意见,全面表达社会各方面对中职质量的总要求。

学校应建立较完备的人才流动信息库。由于毕业生分布广泛,调查难度较大,而网络化管理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为随时查找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建立社会用人信息库。通过网络,学校大体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在单位的工作业绩等,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提供较具体的情况。由于教育结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学校要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不足。用人单位及时反馈意见,使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扬长避短。

(四)建立科学、规范、可量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评价机制。

1、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体系。

我校构成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体系分为四级机构:一级为学校专业发展与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子构成,主要行使决策职能,侧重于监督和考核;二级为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小组,由部门领导组成,主要是组织、实施监控与评价的具体事务;三级是监控评价小组成员,由各教研组、群团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组成,为监控和评价收集提供素材;四级为学生和学生家长,主要是为学校提供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行业为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决策、建议和意见。

2、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目标体系,包括:办学条件监控与评价体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生就业监控与评价体系等五个部分,具体指标如下表: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监控与评价内容

备注

专业建设与发展

办学条件

办学经费

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情况(财政拨款、专项经费、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学生学费);办学经费能否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教学用房

有否满足专业教学需要,配置齐全、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学生生活用房能否满足需要。

实训基地

有否满足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条件能满足多少学生实训,能否开展对外培训服务;校企合作关系是否稳定等。

专业设备

为该专业进行专业教学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齐备;学校是否重视设备投入。

相关政策

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否为开办专业、添置教学设施设备和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政策性支持等。

专业教学

课程开设和开发

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的开设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根据人才市需求和学生就业愿望开发实用性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

是否针对中职教育实际制定文化课、专业课、技能操作实训教学计划;计划的合理性、可操作性怎样。

教学管理

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规范;信息化管理水平如何;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可和遵守情况怎样;能否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教学管理策略。

教学研究

开展情况

学校是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能否坚持教师集训学习制度;各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的情况;教师获得怎样的教学教研成果。

学生评教

活动及效果

学生评教活动开展情况;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技能检测与考试情况

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检测,考试和检测的质量如何。

学科(技能)

竞赛活动

各类竞赛开展情况统计;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成绩如何;技能竞赛对专业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专业建设与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生比

专业师生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

各类教师比例能否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

学历、职称

教师学历和任职资格是否符合要求;对职称评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教学教研

能力

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如何,对中职教学科研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师资培训

是否重视骨干教师培训,有否教师学习培训规划,教师能否到企业、行业进行实践培训,培训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培训效果如何。

外聘教师

情况

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专业技能教师数、工作量、工作绩效及学生对外聘教师的满意程度。

教师心理

状态

教师是否有职业倦怠心理,对学校管理、社会评价、评职晋级是什么心态;对中职教育的热爱程度如何。

学生学业质量

专业基础

知识

是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监控、评价体系。

专业技能

达标

是否建立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达标方案。

专业实践

能力

是否建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化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各类竞赛

获奖

是否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非智力因素状况

是否建立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机制。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就业

就业率

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是否达到90℅以上。

创业率

毕业生利用专业特长自主创业率较高。

再就业情况

毕业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再就业成功率较高。

企业参与合作程度

学生专业实习与企业实习场所与岗位是否对口。

劳动市场供求匹配

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与就业岗位对口。

3、建立了相关评价制度和方案:

课题研究期间,学校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讨论,制定了不少评价制度和管理方案,主要有《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奖励方案》、《行政后勤工作评价奖励方案》、《培训中心考核管理方案》、《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的方案》、《常规教学管理方案》、《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工作奖励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方案》、《技能考证实施方案》等,为学校实施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了可靠保障。

(五)个人成果

1、专题报告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王健)

关于恩施市职校十年专业设置与调整情况调查报告(向昌明)

“中职专业课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王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现状调查报告(王健)

计算机专业设置分析(王健)

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设置分析(王健)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设置分析(王健)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研究报告(崔时辉)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思考(蒲劲松)

旅游专业学生期中问卷调查分析(蒲劲松)

中职旅游专业面临的尴尬困境(蒲劲松)

08级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学生调查表分析报告(蒲劲松)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蒲劲松)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孙盛福)

2.论文

浅议专业设置与调整对提升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及影响(向昌明)

恩施地区中职专业课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王健)

浅析恩施市中等职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问题(蒲劲松)

以职业能力要求来安排旅游专业教学的几点构思(蒲劲松)

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蒲劲松)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蒲劲松)

确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基本原则(蒲劲松)

提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语言能力之我见(蒲劲松)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探索---“突出、针对、选择” (蒲劲松)

改革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是我省我市旅游发展的需要(蒲劲松)

3.专业教学计划

恩施市中等职校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方案

各专业计划(向昌明)

1、电脑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2、计算办公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

3、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教学计划

4、电子电器专业教学计划

5、旅游专业教学计划

6、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7、幼教专业教学计划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较好地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的生源素质整体偏低,强大的管理压力冲击着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少家长的态度是:子女读职校的目的把年龄混大点,能学多少技术就学多少,只要不出问题就成。很多老师也认为:“管好自己的班级、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不出什么问题就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搞什么课题研究”。招生、就业、管学生纪律成了教师的主流工作,学校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招生就业这一生命线上,无暇顾及“教科研”工作。

2、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受复杂的课程体系的影响,教学研究的路向复杂。一是科目多,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还有实习实训课,多达上百门课程,导致教学研究的定向比较复杂;二是各专业的内在联系不强,沟通困难,缺乏交流对象,不利用合作研究;三是由于科学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专业内容变化的时限短、差异大,使教学研究十分被动。

3、职业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指导机构力量薄弱。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科研学术机构少,缺少专职研究人员,使得教科研活动难以全面、科学的开展。

4、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我校不少教师来源于义务教育阶段,与职业教育衔接不够,很多人认为只要把教案写好、作业改好、学生管好就行了,什么“校企合作”、“工读结合”都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的用教初中学生的方式管理中职学生,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倒生满肚子怨气。再者,能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经验和理论并进行书面表达的教师不多,不知道研究工作从何入手,使得研究过程表面化,无理论深度。

5、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依然是重教学常规管理轻教研管理,学校虽设有教科研机构(教科室),但缺少一支精干的科研工作队伍。

6、本课题有些问题研究得还不深入,如专业设置、专业师资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有的仅仅涉及,有的(如汽修专业)甚至还未涉及,像专业师资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都应建立相应的标准及评价体系,我们制定的专业技能达标方案都太抽象,还须进一步细化,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文化课到底应有怎样的具体评价细则,才能确保学生在校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这些都有待在本课题后续研究中去完成。

(二)今后的设想

1.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要走“以科研凝聚教师,以教研提高质量”之路,才能在机遇面前不落伍。

首先,要真正树立人人注重科研的思想意识。职校是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对教研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应争取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积极从事课题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才能不断地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学校也才能得到发展。

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设、健全教研组织,保证教研工作顺利进行,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现代管理学原理统领教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教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纪律保障。学校可制定如下一些职责和制度:《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职责》、《教研组长职责》、《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坚决执行,二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机制的积极推动作用和约束力,才能使教研工作真正达到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管理,才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结题后应积极推广应用成果。课题所取得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推广应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作用明显、对学校发展有益的成果,学校应给予奖励。

3.准备申报新的课题。课题结题后,课题组可以继续存在,因为全体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研究意向,加深了相互之间了解,应继续在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也可恨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选择新的课题,开展新的研究。

总之,我校课题组首次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还存在不少差距,今后,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科研工作搞得更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