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顺德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背景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过去因传统课程“大一统”设置的弊病,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严重性,于是便出现了许多改革活动,最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课”等,直至本世纪之初终于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正式由国家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出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逐步走向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说,这既与国际课改接轨,又顺应了国内教改实情。实施校本课程,则是用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将校本课程作为寻求学校课程改革深度发展的有机平台,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于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便在国内各地学校普遍开展起来。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积极进行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首先出台了《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等校本课程的管理文件,并坚持“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色的一系列活动中,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雏形,据统计已达96个项目,有的还初见成效,显示了较好的课程基础。但是经过反思发现,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虽然已取得明显成绩,仍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现在学校实际的校情(学情、教情)还不相适应,同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及其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

    (1)校本课程意识不浓,对校本课程概念及开设目的、功能不很明确,导致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误解,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就是原来的选修课”, “校本课程就是第二课堂”等。

    (2)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待提高,目前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但是往往重教学轻教研,向专家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拿不出作为一门完整而规范及效益高的“课程”——简单、粗放。

   (3)校本课程的形式化、运动化现象较为严重,凑数量,无质量,所开出的课程往往效果欠佳,能真正给学生有所收获的并无多少。

    总之,我校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规范,欠论证,少规划,缺精品,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指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展开科学研究:校本课程到底是什么?到底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经过一轮初步开设的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到底往何处去?……等等,将会成为今后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于是,我们设置了本课题,即“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将特色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学校发展特色紧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对学校运用课程这根杠杆来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以致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化、高水平发展。

    (2)将课程研究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全面成长,使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基于“学生发展”而实现与时俱进,做到转型、升级、提质。

    (3)将精品课程的研究与教师素质的培养发展、课程建设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办名校、出名师、育英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4)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拓展型”、“问题研究型”、“实践体验型”的“三大课程”体系,可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课程与学生情感的联动,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接触生活,走进自然。

   (5)依据“校情”开设校本课程,并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以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能实现对现有国家课程及课堂的延伸,从而在一种“大课程”视野下建设精品课程。

    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与使用(包括中考、高考及其他招聘考试等),也越来越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设置的考试(评价)材料往往体现出更为明显的实践性、乡土性或生活色彩,而这些内容,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中则难以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校本课程的再度开发和科学实施,将可以给予恰当的补充和拓展,使校本课程更加呈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主题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校本课程建设”,另加两个限制性概念,即“德胜学校”和“实践研究”。

    “建设”,其基本释义为“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而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即指关于对“基于学校、为了学校” 的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不断完善、深化、规范、高效的发展活动及其动态过程。也就是指不断地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好的课程形式与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课程重建活动。其建设内容拟包括:课程规划及理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是基于学校教育资源和师生特点,旨在不断开发和科学实施为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校本化、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以作为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造成的不足而给予补充、强化与拓展,使校本课程在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样,通过实践探索来加强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一是克服过去对校本课程开发只停留于一般的甚至简单粗放的层面的弊病,而使其更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形成一套较为完善而科学的开发机制,从而使目前校本课程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发展;二是可以避免课程的粗制滥造和缺乏实效,形成一批精品课程(含课程纲要、教材、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等),从而让校本课程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校本课程开设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系统实施,实现学校校本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的校本精品课程形象。

     我们还认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只停留于一般的甚至简单粗放的层面,而需要整体优化、系列操作的建设过程,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态势,因此通过科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来提升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水平和开设质量,这将成为目前校本课程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发展的关键。就必然要在打造高效而优质的校本课程上下功夫。

    另外,用“德胜学校”和“实践研究”来表明:既是更加凸显德胜学校的校情(含学情和教情)和办学目标(“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也是相应明确了我们的研究是以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为主。

 

 

    三、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

   1、关于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已产生许多成果。

   在国外,先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针对所在国家/州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进行再分配,即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动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于是“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便应运而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近几年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内涵、校本课程运行机制、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以及出现的问题做全面探讨。两岸三地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对校本课程案例、影响校本开发的主要因素、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和未来展望都非常关注,召开研讨活动。目前,研究方向比较集中于对校本课程从政策、理论、实验和案例等层面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但是,如何以从“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校本课程建设”为主题而开展实践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如何使校本课程校本化、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也仍然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校也正在努力步入提升“优质初中”、创办“特色高中”的快车道与新台阶,那么也应为此找到一些发展契机。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建设便是一个突破口。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转型、升级、提质,那么依据“校情”(学情、教情)开设校本课程,让师生在一种新型的校本课程中获得更大成功,将是我校未来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方向。

     校情,本是一个内涵丰富、动态、多元的概念。在这里就课程建设而言,我们发现德胜学校的“校情”(学情、教情)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德胜学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富有,生活优越,且身体处于急剧发展阶段,心理复杂多样,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有极大的可塑性。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他们中的有些人缺乏对生命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迷失了自我,导致困惑、痛苦、彷徨和无助。因而必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其生命发展,尊重他们的内心发展,营造和谐的、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氛围。基于此,我们成立了“初中生心理品质培养与生命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组,以初中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虽然聪明伶俐,积极上进,学业优良,但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弱差,很难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是我们教师受教育机制的束缚,导致教育观念不先进,课堂教学只重知识传授,不注意实践能力培养;二是现在校园封闭,造成学生活动范围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切实改变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教学观,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长、短途游学,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我们将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开发”课题小组,结合我校已有的社会实践经验,摸索出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探索我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以构建我校校本课程的又一特色。

    实践证明,针对以上两方面而开展专题工作乃至课程开发,是成功的,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到位。基于此,我校已行动起来,开展本课题进行“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2 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有

   (1)国家有关“校本课程”的政策文件。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各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所以,学校根据上述要求向学生提供促进其自身发展需求而选择学习的校本课程,给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点和突破点,务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有效落实。 

   (2)教育哲学理论。教育哲学,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是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追问与反思,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和世界进行的反思、分析与批判的知识理论体系。从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认识论等哲学论来看,有几个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即“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着的发展每个儿童的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教育还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 等等。这些教育哲学论断,为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最前沿、高端和导向性的学术支撑。 

   (3)系统科学理论。据研究成果表明,系统科学有四个核心因素:整体论、结构论、有序论、最优化论。其中的最优化理论,是指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其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活动时的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最优化方法(也称运筹学方法),是近几十年形成的,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最优化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最优化方法的目的在于针对所研究的系统,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发挥和提高系统的效能及效益,最终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实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生产经营的日益发展,最优化方法已成为一种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方法,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运用最优化方法,优化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优化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教材的开发及应用,以至形成最优化课程即精品课程。这种方法论将为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学术支撑和科学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校情”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来开展以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1、构建“三大素养”发展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校本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让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

    3、实现学校校本课程创新,打造一批“个性化”的校本精品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研究内容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看,校本课程并非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就课程管理而言,它是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那么它首先碰到的是管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然后才是其他诸如课程内容、形式和方法等问题。所以,本课题拟分成以下三部分研究:

    1、课题研究的整体内容:

   (1)校本课程建设目标的制定;(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4)师资队伍建设;(5)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6)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7)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

2、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按校本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艺素养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艺素养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具体地说,一是对学校96门现有的校本课程,重新梳理、整顿与优化,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及要求,推选出一批作为精品课程的培育对象,同时,对其余课程可以继续以讲座或第二课堂的方式而存在,并要求强化其开设成果与质量;二是继续鼓励和组织开发一批新的高效优质的校本课程。最后视其成熟程度将评选与推广最为优秀的精品课程3-5门。

    总之,要特别关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教材研发与编写出版等三大建设重点,使其均应得到量的优化和质的提升,以至在区内乃至省内外产生影响。

    3、我校目前主攻的研究项目(相当于子课题):

    (1)“校本课程建设”常规研究项目组;

    (2)精品校本课程攻关项目组;

    (3)生命教育课题组;

    (4)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组;

   (三)研究重点:

    1、打造具有“德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一批精品课程,让“德胜学校”的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德胜精神”和“德胜元素”,形成“德胜符号”。

    2、构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校本课程实施机制,突出“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我”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通过调查分析和理论探究,力求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概念和打造精品课程有一个清醒而完整的认识,并让师生掌握其“德胜精神”和“德胜元素”的基本理念和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和实现的要求与措施。

   (2)用多元、多维参与的方式,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加大校本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力度,有效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掌握教学环节,并做到将“校本课程”的校本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学生自我发展相整合并渗透到各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设之中。

   (3)通过指导或帮助学生制定自我发展的“校本课程方案”,来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掌握、交流有关校本课程开设的技能与方法,为打造精品课程创造条件。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对照组的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调查分析,发现制约学习效率提高的各种关键因素。

    (2)理论研究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我校校本课程科学管理的制度和具体办法,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实验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组织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实验,进行行为干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良好发展的学习理想、兴趣、习惯及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

   (4)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情况,修正、完善学习方案,进一步开展实验。对实验作理论概括,提出本项目的结论,制订出较为科学的初中校本课程学习方案,进行推广。

 

   

  六、研究阶段安排和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3年2月)

(1)启动课题, 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查;

(2)课题选题及论证并形成课题方案;

(1)关于我校校本课程的调查及分析;

(2)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案

 

调查报告

 

 

课题方案

 

课题负责人及

课题组有关成员

 

 

2

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3月——2016年6月)

 

(1)方案实施,举行开题报告会;分别进行多项研究与实验;

(2)召开研讨会、交流会,

(3)撰写各项实验成果材料,如:撰写有关论文和研究体会及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等。

(4)进行效果检测,请专家指导提升成果质量;

(1)各门校本课程开设资料:含方案、教材、实施记录及评价等;

(2)有关精品课程的开设材料:含方案、教材、实施记录及效果评价、经验总结、优秀案例、社会影响等;

(3)各门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验总结报告等。

 

 

个案集、经验总结、课件、 音像资料、

教案集、分项研究报告等

 

 

 

课题组各子课题组长及有关成员

 

 

3

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1)总结归纳成果资料,完成最终成果汇编;

(2)整理全部成果,做好接受结题鉴定验收等准备。

(1)课题有关论文和研究体会;

(2)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等。

(3)最终成果:

(以上各项成果的具体名称届时再定,或同于“最终成果”。)

 

 

 

 

成果汇集、论文,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及各子课题组长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预计字数

参加人

最终成果

 

 

2016、7

(1)《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在实践》;

(2)《关于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3)《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总结报告》

 

成果汇编集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约10万字

 

约1万字

 

约4000字

 

 

课题负责人及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七、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1

资料费

1.0万元

5

咨询费

1万元

2

调研差旅费

 

2.5万元

6

印刷费

1万元

3

小型会议费

1.0万元

 

7

其他

2.0万元

4

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购置和使用费

1万元

8

管理费

0.5万元

合计

 

10.0万元

 

年度预算

2013

2014

2015

2016

201  

 

3万元

3万元

2万元

2万元

 

 

   八、完成项目的可行性

(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情况:本课题负责人谢大海,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佛山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多次荣获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7—2010年主持国家级课题“绿色班级建设”课题研究,于近期顺利结题,曾被评为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其他多位实验教师多项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等奖项;多项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获得广东省奖项。   其他人员均由学校有关领导、各系主任、各校本课程开课教师及指导专家等组成。目前全校共有特级教师5名,正高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69名。在这些名师中均有较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指导经验,取得较多有关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成。

   2、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学校已有《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等校本课程的管理文件,多年来已共开设校本课程96门,还出现一批有较好基础、初见成效的校本课程,完全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建设。如:“观鸟社活动课程”、“低碳生活课题研究”、“名胜、民俗的研究与赏析”、“朗诵艺术实践”、“腾龙文学社的活动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数学学习诊断与指导” 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等。

   3、有较为充足的研究条件。一是拥有必备的物质条件。我校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自主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相当数量的刊物供学生开架阅读,并拥有多媒体设施及其音像资料,并使学生能够进行网上学习。网络为校园网“校本课程管理网站”。二是有明确的课题管理制度和操作机制。如:正副组长确定研究方向;各组长协调统筹工作;组员负责具体研究工作。学校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申报、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论证、成果申报评奖、考核奖励制度,为课题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三是学校保证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都是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科研的热情和科研的能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