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研究

转型与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李木洲

湖北大学李木洲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转型与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40117)。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希伟、周佳、袁建辉、魏向丹、张悦、刘亮、陈斌。

一、内容与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重点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目标、历程、演变、转型、构建及评价等主要问题。由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基于现代化理论,厘清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目标,以及高考制度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现代化理论可分为经典现代化、高度现代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三大理论派系,不同的现代化理论及其派系有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综合各派理论之优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全面把握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与时代诉求,揭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概而言之,现代化的本质是“传统性”的不断削弱与“现代性”的不断增长,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其又包括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高考制度现代化即是高考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历史过程。高考制度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是由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决定的,具体包括科学性、公平性、多样性、自主性、专业性、综合性、民主性、法治性等特征。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和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增进的具体表征。高考制度作为中国基本教育制度,是中国教育系统的核心枢纽,关乎中国万千考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中国现代化全局。

2.基于文献考察与分析,廓清高考制度现代化的源起与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形态特征与演化路径

高考制度是中国原创的内生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基本设计与精神。民国高校招生考试活动的制度化是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了由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基本转化。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高考时代”,也意味着高考制度现代化的正式起航,它促使高考制度的计划性、统一性、规范性、科学性、组织性、公平性、效率性等现代性因素得到迅速增长与扩展。然而,高考制度的现代化,并非线性发展,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基于现代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高考制度现代性的实现程度上来看,高考制度现代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现代化阶段、基本现代化阶段、总体现代化阶段和全面现代化阶段。在不同的现代化阶段,高考制度现代化或现代性的价值倾向有所不同,初步现代化阶段更加强调高考效率,基本现代化阶段更加注重高考技术,总体现代化阶段更加突出高考公平,而未来的全面现代化阶段将更加重视高考质量。当前高考制度正处于由基本现代化向总体现代化迈进的过渡阶段。

3.基于制度学的视角,探明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内部动因、外部动因及其制约因素

高考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与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它伴随国家现代化的节奏而不断演进,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进程。由于高考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广大辐射性和深远影响性,导致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动因也呈现出极度复杂性。如果以动因产生的来源为依据,可将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动因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其中内部动因主要包括:效率性——人才选拔的功能追求,科学性——制度运行的优化诉求,公平性——社会价值的基本要求;外部动因主要包括:政治政策的方向性引导,教育发展的改革性诉求,技术进步的适应性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高考改革理念的选择,高考制度自身的局限,社会经济水平的约束,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等。

4.基于个案与比较分析,探讨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历程、经验及其对我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启示

美国的大学招生活动始于殖民地时期的哈佛大学。如果以1926年标准化考试(SAT)的诞生为美国大学传统招生与现代招生的分水岭,那么美国“高考”制度的现代化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纵观美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分为四大阶段:经验化招生阶段、标准化招生阶段、综合化招生阶段、过程化招生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着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萌芽与初建、起始与变革、深化与转型、趋向与新探。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强国意志的理念引领,二是追求技术创新的研究传统,三是注重依法招考的治理模式,四是发挥社会团体的智库作用。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主要启示包括:一是突出效率兼顾公平的人才选拔格局,二是重视考试数据和标准的开发与应用,三是强调中学与大学的校级互动与衔接,四是适应不同高校的多元分流招生政策。

5.在反思高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转型、构建与评价等基本问题

在反思高考理念选择、统一高考定位、录取标准设计、选考方案设置、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国高考制度要实现从基本现代化向总体现代化的转型,需要注重四个方面的改革突破,即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教育考试的法治建设、高考测试与数据研发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等,这几个方面都是直接关涉高考测试、招生录取以及招考治理实现高度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从制度构建的视角来看,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既包括高考制度设计的合理化安排,也包括高考制度实践的功能性要求,它是国家建设、社会变革、教育改革以及人的发展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诉求,其根本任务是服务与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实现高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是指依据事实对高考制度现代化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对高考制度理念、形态及技术等诸要素的现代性实现程度的评价,也即对高考制度现代性的综合衡量。它既是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高考制度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构建的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由“高考技术、高考测试、高考录取、高考管理”4个一级指标,及其按重要性分层筛选的17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构成。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按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三结合的研究思路,遵循“理论研究——历史考察——域外启示——改革反思——转型与构建建议”的技术路线,根据高考制度现代化这一主题的特点与研究目的,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一是历史法。高考制度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高考制度的创建、发展、废止、恢复及改革等为主线,梳理其60余年间发生的系列重大变革活动,探清高考制度现代性的增长,以及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形态变迁与发展路径。

二是比较法。制度学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为个案,探讨其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其启示,比较中美“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异同,对处于转型阶段的高考制度改革,尤其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考制度现代化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要素分析法。在构成上看,高考制度现代化实际是高考制度的各组成要素的现代化或现代性增长,无论是对高考制度现代化进行历史考察,还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都需要涉及“高考”制度的各类组成要素,否则难以对高考制度现代化进行科学分析。

四是制度分析法。基于制度理论,从高考的制度结构、内外部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考察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规律,以及高考制度系统内部各子制度之间的关系规律,分析和判定高考制度转型与构建的动力、方向、目标、路径及制约因素等。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1.高考制度向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方向不可逆转

从高考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高考制度改革已进入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从“统一录取”向“自主录取”、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发展的路径依赖。而随着高考制度科学性、公平性、民主性、法治性、自主性、综合性、人本性、效率性以及理性化、个性化等现代性因子的增长,高考制度向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科学管理”的改革方向不可逆转。这种不可逆转的背后,既是人们不断追求高考公平和效率的必然选择,也是政治民主、社会法治、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及教育多样的历史要求。所谓高考制度总体现代化,即要建立系统协调、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建成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专业化考试机构组织考试、高校自主录取的以统一高考为基础、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补充的分类考试、多样测评、多元入学的考试招生制度。当然,由国家性质所决定,高考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

2.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既有内部制度矛盾,又有外部条件限制

由高考制度自身的系统复杂性、利益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所决定,高考制度现代化必然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就高考制度的系统复杂性而言,其包含测试制度、录取制度、管理制度等系列子制度的合理化运行问题;就高考制度的利益复杂性而言,其存在考生、家长、高校、政府等众多利益主体的利益纠葛与博弈的问题;就高考制度的环境复杂性而言,其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口等诸多系统外部力量的影响。就高考制度的自身局限而言,其制度结构与功能存在一定的先天局限,也即高考制度本身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内部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矛盾与冲突又是不可避免与难以调和的。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性质与水平决定着高考制度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3.随着高考制度总体现代化的实现,高考制度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改革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或阶段性规划,不能演变为不计成本和无休无止的“折腾”。尤其对高考这一每年直接影响数千万人的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更需慎重改革和科学改革。高考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频密变革,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不仅意味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开始,也同时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考制度。而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总体任务的完成,也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高考制度体系的建立,高考制度将由频密的、大规模改革阶段转入渐次的、微观动态调整阶段,同时也表明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考制度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高考制度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中间(连接)环节,其教育功能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应协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由于高考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枢纽,因此高考对国家教育的影响确实深远而重大。然而,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科学化手段,它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中间环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能无限扩大或无限附加高考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换言之,高考制度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率,而更为重要的培养环节还是学校教育这一漫长而更具深刻影响性的因素。因此,从人才培养的全程来看,在改革高考制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变革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系列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只有二者协同优化,才能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成效。

(二)主要对策

1.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需要“内外兼修”、“多措并举”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高考制度要实现由基本现代化向总体现代化乃至全面现代化的转型或跃升,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强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包括机构理念、人员素质、测评技术以及机构功能的现代化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考试法律法规体系,将教育考试立法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出台一部专门法,即“教育考试法”或者“考试法”,以有效维护主考、被考等涉考、涉招人员的权利、责任及义务;三是重视教育考试研究与大数据开发,这是改进考试评价技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优化考试管理体系以及构建诚信社会机制的必由之路;四是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尤其是要通过投档比例调整和录取机制改革等配套措施切实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此外,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既是鉴定、诊断、优化高考制度现代化目标、路径及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推进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的重要保障。

2.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要“走出标准化考试的窠臼”和“构建灵活多样的招生录取机制”

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启示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有两个:一是走出标准化考试的认识误区。美国“高考”(SAT、ACT)与我国高考制度的批评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与通识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体现在选拔或测试过程中”。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既需要走出以学科知识为本的误区,又要避免陷入过度标准化的窠臼,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二是灵活多元的招生录取机制,美国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学皆有自己个性化的录取标准,它一方面通过标准化考试保障了国家基本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水准;另一方面,它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录取标准,为顶级人才的产生留出了必要的上升通道,很好地保障了“优异人才”的脱颖而出。

3.在推进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防止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陷阱”

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与“现代化的陷阱”和“教育现代化的陷阱”,即“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陷阱”。一方面,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时,不能盲目照搬或照抄,而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取长补短,加以改造,以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考制度体系。换言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考制度,必须基于中国事实,也即中国的国情、教情与民情。另一方面,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陷阱”,也可能存在于“多样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现代性之中,由于客观而统一的衡量标准被打破,那些主观而多样的衡量标准,既可能成为特权寻租的漏洞,又可能演化为优势阶层的专利。而如何防止并消除高考制度现代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公平隐忧,需加强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陷阱”研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治理高考制度的现代性危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