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筹规划学科融合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课程体系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全面育人”的高度搭建学校课程结构,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与研究,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师生共成长为方向,以学科融合、活动探究、行动研究、文献查阅、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课程内涵,提升学校课程发展与建设的高度。

1、课程建设与统筹规划。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课程整体建设上需强化统筹意识,协调诸多关系。以立足基础课程为先,做实拓展课程为要,优化特色课程为目标。统筹好课程的有效实施、拓展推进及特色优化的关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做到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又基于生情满足学生需要,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探索核心素养在课程中落地开“花”有效途径。探索“核心素养”在课程中落地开“花”有效途径,建构“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构建多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与探究的精神.......等教学策略,各学科教研组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辐射点,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度剖析,强化教学目标,细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过程,优化作业布置,升华课堂生成,深化课程资源开掘等途经,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3、课程的融合与开放。学校课程在学科、空间、资源上以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探究精神转化为创造力,帮助学生突破学科本位的藩篱,以学科融合的视角学会立体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构建一个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从人本性出发,课程内容纵向延伸,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将课程的生活意义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丰富学生学科知识与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联系生活,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运用与实践中获得学科思维,提高自身实践探究、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

4、课程“五育并举”育人功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努力方向。回归教育的本源,教育应该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品格的养成。培养身心健康、家国情怀、独立精神、开拓进取、审美雅趣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育人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我校开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确立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2、我校开发建设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时代背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到: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开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将国家课程与校园特色相结合,将科学的指导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贯彻国家教育理念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让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状况述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标准的整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改革评价方式、推进政府教育问责。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的素养,这三个领域的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紧密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2、国外研究状况述评:早在20世纪中后期,为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竞争实力,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已纷纷开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从传统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的转变。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主题,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为方向,通过校本化实施,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是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它将全面深化,锁定新目标,步入新境界,走上新高度,它也将深刻而强烈地带动我校教育质量与品质的全面提升。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 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必然有所不同,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 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地区的学生, 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 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这样的背景视野,既超越了课改本身,也提升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总体目标。这必然涉及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迫切问题,要实现这种“创造性实施”, 需要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的;其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创新是在具体学校的实践场景中, 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 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地调整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度开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的重要途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需求,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同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也在倡导一种理念, 即倡导教师积极地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让教师真正从工作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 成为有生命活力的专业人员。

四、课题研究目标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在参照国家所提出的课程的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校自身传统及当前校园文化等,所做出的创造性实践,是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依据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整合、拓展等方式,加工、创造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合特点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1、促进学校教育使命的重新建构。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那么,“核心素养”便是通过研究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

2、加强学校课程和建设各个要素的统筹规划。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育人的价值追求,变革必然渗透到学校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育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中,需要学校统筹规划,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撑。

3、深化教师理念的转变和专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教学才会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要让知识和分数遮蔽了人,而应该牢记教学的使命与目的,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教师必然要经历从认识、理解核心素养,到实践、创造新的教学经验的专业发展之路。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东山中学顺应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拟办一所区级领先、市级有名、省级有影响力的新型公办初级中学,办成推动课程改革、辐射中心城区、服务周边社区的教育教学实验示范校、优质公办校。始终面向现代化教育,励志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目前学校已成为“宜昌市数理素养基地”举办了多场博士科普讲座和科技推广活动,目前还共造了15个精品校本课程,包括以动手实践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创客家、以数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兴趣的数方斋、以几何画板为工具提高动手能力的积微堂、以数学竞赛为蓝本培养数学思维的启智轩、以实验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科学探究、以茶艺为载体培养文化审美的品茗尝香、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的VEX及能力风暴机器人等。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许多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人生方向,学校也获得了“宜昌市数理素养基地”“西陵区书法教育组织奖”“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积极贡献奖”“宜昌市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节团体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东山中学努力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足够大的舞台,愿他们成就梦想,精彩人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东山中学希望以丰富的学习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研讨、自主管理,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狭隘的课堂学习为更广阔的生活学习。

书院式的环境、丰富的课程、优秀的师资,置身于东山中学的校园里,东山中学的学生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求索,向着他们的美好未来踏出坚实的步伐。特色的创客教育、开放的育人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科技体验,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感受到东山中学在书院文化和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我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不断完善各学科“特色课程”及“融合课程”如:“创意制作、VEX及能力风暴机器人”创客课程;“积微堂”、“思图坊”、“启智轩”等数理化校本课程;“品茗尝香”、“微电影”、“惊鸿苑”、“群青庐”、“琴竹飞扬”、“合唱团”等艺术校本课程,“乒乓球”、“排球”、“尚篮部落”、“魔力棒垒”等体育校本课程,以及“拾翠苑”地生融合课程和“清心堂”政史融合课程等。我们还将开设“东山文化”、“东山科技”、“初高学科衔接”等系列校本课程。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不断完善以各学科“特色课程”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各学科课程建设呈现系列化、精品化。首先对现有的各学科校本课程继续完善,如:①积微堂——各学科微课的创设,除了各学科知识的小微课的录制外,我们还准备逐一录制解说我校科技馆的各学科展台;②思图坊——数理化画板的研究,学生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会自己设计画图解决实际问题;③启智轩——趣味数理化,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引入好玩的数学之七巧板、九连环,物理之趣味实验,化学之家庭小实验等。其次我们还将开设“东山文化”、“东山科技”、“初高学科衔接”等系列校本课程。总结提炼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我校现有三间数理素养创客教室,四间文化艺术创客教室。精品校本课程15个。如何调整、完善现有的数学校本课程,如何将现有数学校本课程进行深入开发,展开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我校的数学精品系列课程,这些现状都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研究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辅之以理论研究,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认真分析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过程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并进行深层次分析,由表及里,将大量校本课程案例进行分类整合,找出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有益心得,对不足进行深刻反思,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利用该方法促使学校校本课程迈向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而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1、确立适用于我校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我校确立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2、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3、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4、提升教师素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核心素养只有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校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才真正有意义。要使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前提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考虑。(1)、以书院文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教师的阅读指数。(2)、以学科发展共同体建设为平台,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科发展共同体,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共同体内部各成员间共同的事业和使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共同体内部各成员间的动力,以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参与的教育教学与学习实践为介入的新型平等、民主、协商的伙伴式合作关系。(3)、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施混合式学习。要实现全校教师在更高水平上成长,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网络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互动契合。

5、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方法。(1)、评价重点突出过程性。我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体验。(2)评价内容强调全面性。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个性化的评价。(3)、评价手段注重参与性。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4)、评价目的注重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学校设立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引导教师努力提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教能力,自觉优化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二)研究方法

课题以学科统筹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文献研究法、访谈问卷法、个案(课堂观察)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

1、统筹法:统筹规划、融合、推进和完善的方法,以核心素养为纲,将课程内容以学科基础与拓展、理论实践与探究相融合,强化课程目标,根据实际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达到育人目标。

2、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在课程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素材,总结课程研发的经验与方法。

3、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通过个案及群体分析等,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及时调整并改进研究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4、活动探究法:通过各种形式学科活动的开展,发掘学生显性与隐性的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9年9月-11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听取专家和课题组教师对核心素养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方案的意见。

2.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目标的确认及任务的分工,完善课题目标、内容、流程、模式及其评价目关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12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分组实施。

2.课题案例交流总结。

3.课题成果汇总。

第三阶段(2021年1月-9月)

1.推出课题研究经典课例。

2.推出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为课题的结题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收集老师的论文案例及学习体会或比赛获奖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诸专家及领导鉴定和评议。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师资条件

本课题组有成员12人,其中高级教师四人,中级教师8人。其中毕爱武既是校长,也是学科领导者,在我市教育界颇具影响力;其他老师资料如下,他们均是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有热衷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多富于理论探索精神和多年的循环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我校顺利完成不少课题的结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2.前期准备工作

①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通过听课、问卷,对研究教师和班级情况做摸底调查。分析我校国家课程中的优势和弊端,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④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当前现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措施。

⑤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我校教师教研教改意识强,并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我校特色“书院文化下的创客教育”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提供很好的实验园地。我校有各种有特色功能室、自主学习空间,创客教室、多媒体微机教室、茶艺室、扬琴室等,并实现校内外全无线覆盖联网,且师生教育信息化能力强,学校大力支持并鼓励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并在硬件设施、人员协调、资金需求等方面进行保障。

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课题经费预算:

1. 资料费:1500元

2. 调研差旅费:2000元

3. 小型会议费:2000元

4. 计算机使用费:1000元

5. 打印费:1000元

6. 成果评审费:2000元

7. 其他:500元

合计:壹万元整。这些经费由学校和参与者合力筹措,并由学校领导对经费的管理使用做宏观的调控,使有限经费合理利用。

九、预期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论文获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汇编

Ⅰ   2021.1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教案集         教案集     朱斌

Ⅱ   2021.1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例集         课例集     李劲

Ⅲ     2021.9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报告     报告         李沙沙

3.展示汇报

课题组成员资料:

1、毕爱武:毕爱武,学校总支书记、校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省历史学会会员,西陵区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从教28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大胆尝试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曾参与省级历史课题“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育”、“中学历史启迪心灵”研究与实验,并取得相关成果;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参编多本教学资料,多次获得市直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市级“优秀女职工”等荣誉称号。

2、王腾:女,土家族,1980年10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宜昌市东山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2016—2019教研教学成果:①《学会真爱静待花开》获2017年宜昌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②参与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研究》研究、实施工作,于201602顺利结题。③201908《延续文化血脉》被“一师一课”市级管理员推荐为市级优课。

3、顾远航:东山中学教学副校长,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具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经历。在2016年9月至今任学校课程处主任期间,将数学、物理、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学校课程建设自主发展的基本思路,努力探索具有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培养之路,在校园数理文化培育以及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2017年10月宜昌市首个中学生数理素养提升研究基地在东山中学正式启动以来,在市教科院和三峡大学的指导下,牵头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数理文化活动,共举办了16场涵盖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研究前沿和生活实践等领域的博士通俗科普讲座以及科技推广活动,启发了学生的数理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打开了学生的人生格局。积极推进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在区教科院的指导下东山中学率先探索实施创客教育研究,试点建设创客空间,研究智慧教室的创新教学与应用模式,并做好三年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开展学期的教研工作,拟定建立创客研究工作坊。我在常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客教育结合点,整合教学资源,将理念自然渗透到日常教学内容和环节中。着力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综合改革确定发展方向。

4、方千:东山中学教科研主任,西陵名师,宜昌市E教手, 2017-2019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优秀辅导教师”、三峡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18年西陵区优秀创客指导教师、2019宜昌市“三优”学科教师、2019年宜昌市教育技术专家、2015-2017校级优秀党员,2010-2015校级教学能手. 2019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5、熊晓梅:课程处主任,湖北省初中语文优秀学科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被聘为“西陵区中学学业水平质量检测与评估工作”专家组成员。2015年执教《蒹葭》被评为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录像课一等奖;2014年撰写论文获得湖北省一等奖。

6、田文华:东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参加中国教育协会“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课题并结题,教学设计《怎一个“愁”了得》在第11届“人教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论文获二等奖,参加湖北省第五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桃花源记》获二等奖。

7、陈清松: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湖北教育学院毕业,湖北省物理学会理事,宜昌市初中物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论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模式》获全国一等奖;一师一优课《浮力》获省一等奖;微课《摩擦起电的原因》获省一等奖;多次获得中考质量一等奖;多次获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自编教辅资料《金四导教材全析》由南京春雨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师生的好评;省级课题《物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验》经专家评审通过;指导青年老师上优质课获省一等奖。

8、王凡:宜昌市东山中学数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以及数学教学工作,致力于数学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在各级数学竞赛中获奖,本人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数篇,宜昌市优秀数学教师。曾获宜昌市“优秀数学教师”、“教书育人能手”,省微课二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9、李沙沙:中共党员,湖北省教育协会会员,宜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东山中学美术教师,七年级年级主任,曾荣获全国“美术优秀指导教师”,宜昌市科技节“先进个人”,西陵区“师德先进个人”,西陵区“翰墨园丁奖”,东山中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16~2019教研教学成果:课例《色彩对印》在“宜昌市第五届教育信息化大赛”中获三等奖;课例《标志设计》在“西陵区中学美术优质课竞赛”中获三等奖;课例《小产品巧创意》在“宜昌市中学美术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课例《第五课小产品巧创意》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省级优课;微课《画家笔下的色彩》在“湖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微课大赛”中获三等奖;微课《寄情山水》在“西陵区第二届中小学生创客节活动微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宜昌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全能一等奖和色彩风景写生单项奖;参加“墨池书院杯”第三届西陵区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

10、朱斌:中学高级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宜昌市优秀化学教师,现为东山中学化学教研组长。参加人教社课题《基于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学业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并已结题,教学设计《原子的构成》获湖北省一等奖,原创试题《关于对二甲苯的认识》获宜昌市二等奖。现在正参与宜昌市教科院课题《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11、张梓熙:东山中学历史教研组长,参加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道德与法治学科创客空间建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在研。

12、李劲: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宜昌市东山中学音美信教研组长,曾荣获湖北省音乐学科“优秀教师”,在湖北省科技学院“国培计划”(2018)--项目县培训团队集中研修项目“影子教师”指导工作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6~2019教研教学成果:参加宜昌市教科院《“和美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课例《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演唱-彩云追月》被评为教育部2015-2016年度“一师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和乐共进,美德美行--初中艺术课程教学“和美”之路的探索》荣获宜昌市第11届黄鹤美育节优秀案例三等奖;论文《新形势下对音乐教师的核心素养之思考》在2016年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13.杨鹏晶,女,中学一级教师,三峡大学毕业,西陵区能力之星,宜昌市优秀英语学科教师,西陵区中学学业水平质量检测与评估专家组成员,宜昌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专家组成员。曾获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篇论文、案例、微课获奖发表,自主开发并编写英语校本课程教材《百老汇》,多次指导青年教师优质课或研讨课并获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