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幼儿数学应用题的四大教学方法

   
  我认为幼儿园数学中的应用题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通过应用题的教学让幼儿用语言将思维的 过程、结果表达出来,以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根据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结合我几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课学习和查阅资料,我觉得数学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各学科领域中,游戏中,将各学科领域有机整合,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良好的方法我归结为如下三方面,现在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首先是使用直观教具和创设环境进行组织教学
  
  幼儿刚接触应用题时存在的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多。如加减运算本身的困难,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连贯,表达意图是否清晰明了等,解决这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有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解答应用题,起初最好伴有直观教具,使题目中的部分、整体及其数量关系具体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样既能起到保持信息的作用,又能为数量关系提供直观的依据。这点我是这样教学的,效果很好。幼儿爱听故事,与小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利用故事结合实物、图片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活动,。活动中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五只小猴在大树上荡秋千,它们你追我赶,玩得可高兴啦。荡啊荡啊,有三只小猴累得满头大汗,它们决定下去休息一会,小朋友猜猜树上还剩下几只小猴?部分幼儿听后很快得出了结果,接着我又引导幼儿利用实物、图片用语言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幼儿的兴趣很浓,注意力也很集中,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又将他们头脑中有关加减情境的表象唤起来了,他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3=2。这时我又交代了相应的数字语言,5代表总数,3代表走掉的3只小猴,2表示还剩下的2只小猴,幼儿领悟了减去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的有趣、神奇,而不再是枯燥的数学记号,不再是机械记忆。
  
  但由于幼儿之间的差异,人数又较多,时间有限,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标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在我组织教学超市购物游戏和打保龄球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写有加法算式的卡片,幼儿任选其中一道算式并到超市里任选两种产品,把得到的结果放到前面带有数字的筐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让他自主购买物品,并列出算式。游戏的气氛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了打保龄球的游戏,前面放有10个保龄球,幼儿到前面击倒了几个,还剩几个?幼儿将算式列出来,并算出了结果。在玩中幼儿学习了怎样解答应用题。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灵活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幼儿克服了对数字的陌生感和困难感,提高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是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和读题训练的结合教学
  
  这两方面是训练幼儿把题目所涉及到的概念、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和表象。任何一道应用题都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而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幼儿要解答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作出解答。在这一方面我的一位同事的应用题教学就很突出。其中有一节活动她是这样教学的。她先出示了一道例题: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她初读了一遍题目,让幼儿明确题目说的是树上有小鸟的事,然后有重点地反复读题,并通过实物演示,分别让幼儿理解题中的“树上有小鸟”“飞走了”“还剩”等概念。当有孩子举手回答时,她又把题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说了一遍,这次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举起了手,她找了几名小朋友列出算式解出了答案,紧接着她又出了另外一道例题:青青的草地上有2只大白鹅,后来又来了2只白鹅,一共是几只大白鹅?她初读题目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题中说的是谁?它在哪?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出是青草地上有大白鹅,这就交代了基本构成要素,而绿的草,白的鹅非常接近幼儿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幼儿思维的闸门也就打开了。紧接着她把“原来有2只白鹅,又来了2只白鹅”这样一个数量关系用图片演示出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最后幼儿列出了算式:2-2=4 教学效果非常好。
  
  由此看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算法是隐含在情节之中,而情节又由多个客观要素构成,只有引导幼儿分析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思维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三方面是运用比较来进行教学
  
  应用题教学要突出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计算出结果后与原来已知数进行比较。我讲解过这样一道应用题:说小红有1支铅笔,妈妈又给她买了1支,小红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是道加法题,通过实物和图片演示幼儿列出算式1+1=2,接着我把得数2和已知的数1进行比较,幼儿很快分也得数比相加前多了,我肯定了幼儿的说法,这道题用的算法是对的。这种方法是要求幼儿掌握验证题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数量关系与实物比较,通过实物与数量关系的一一对应,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盘子里有5个苹果,小倩吃了2个,盘子里还有几个苹果?幼儿经过观察比较,知道5个苹果少了2个,还有3个苹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算式题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系,使幼儿在数量关系和实物的比较中掌握加减法的真正含义,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第四方面是设计生活化的应用题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实践有机融合,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采,我认为在教学中选择与幼儿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来设计教学内容,为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我讲了一节这样的教学活动。我出示了一张挂图:上面是滑雪场,有很多人在滑雪,他们的穿着和位置都不一样,我采用问答的形式先让幼儿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又让幼儿扮演图中的角色,孩子的兴趣很浓,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带黄色帽子的都有谁?穿红色上衣的又是谁?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我的思路回答所有的问题。紧接着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穿黄色上衣的和红色上衣一共是几个人?幼儿很快列出了算式。类似这样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要让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应用题教学中,最大的难点还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问题。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幼儿能根据题意说也结果而不能列出算式。我在上数学课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各位同行是否也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教学困难。我出示了一道例题:小明有2朵花,小军有1朵花,他们一共有几朵花?我先请一位小朋友拿2朵花站在前面,再请另一位小朋友拿1朵花并排站好,让其他幼儿回答。小朋友们在回答有3朵花后,我肯定了他们算得对,同时又提出了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大部分的幼儿都不能列出算式。这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把两位小朋友的花合并握在一只手中,一边说明: “要算出一共有几朵花,就要把两个小朋友的花合在一起,就是2朵花加上1朵花,共有3朵花,用的是加法,加法得出的数是变多了。”幼儿既看到了两个数合并的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地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将具体的情节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为具体的算式2+1=3。
  
  这种方法一方面要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全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