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从情感入手,培养幼儿(幼儿食品)绘画表现力的研究》实施阶段性报告

课课题《从情感入手,培养幼儿(幼儿食品)绘画表现力的研究》实施阶段性报告
一、课题实施的现实意义。
   
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较复杂而有稳定的态度体验。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繁荣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绘画的表现力,使幼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
二、本学期课题实施具体实施过程。
(一)、召开开课会
    2004
9 3日,课题负责人王慧芯同志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了开题会。会议具体分析了本园绘画教育教学实际状况,详细研究和讨论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如课题实施的条件、实施的进程、应做的准备工作等,并确定了研究的步骤和研究方法。
(二)、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召开开题会后,在园教科室主任陈雪芬同志的指导下,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阶段、研究难点、课题组分工、研究保证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具体安排。 在实施方案中,我们把家园双向沟通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与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确定了中一班、中二班两个班的9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园绘画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课题的实施方案。
(三)、组织课题组进行活动
1
、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及组织分工。
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依个人的专长及研究优势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在课题的设计中,主要包括研究的时间、内容、具体负责人、预期目标等方面。
2
、找出研究难点,明确研究方向。
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认为以下两方面是研究的难点。首先,受传统绘画教育影响,家长把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幼儿画画好坏评价的唯一标准,重在期望幼儿掌握更多的技能上,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和配合本课题的实施,并注意把教育的着力点转移到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将是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个难点。其次,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这将是第二个研究难点。课题组成员了解了研究的难点以后,注意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和资料,主动为突破难点而积累经验。
3
、召开实验班家长座谈会。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幼儿家长的大力配合和主动参与。因此,结合我园学期初的幼儿家长座谈会,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本班家长进行了动员,跟家长讲明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及研究过程中家长应做的具体工作,并把课题的有关资料发给家长,希望取得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4
、设计家长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家长在教育中的需求和现有水平。
在开始课题之初,我们设计了《家园调查问卷》,发给实验班家长,请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我们将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梳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高了课题研究针对性和有效性。
5
、群策群力,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为了搞好研究,我们采取了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将组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解读》、《学前儿童(儿童食品)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创造力心理学》、《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等书籍和杂志,使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掌握较好的绘画教学的技能技巧。对于研究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将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和查阅相关资料、向专家请教等方法,发挥课题组成员及全园教师和家长的资源,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具体目标:
n
第一阶段以培养儿童色感入手,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发展。
n
第二阶段用色彩教学来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n
第三阶段构建从情感入手,培养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教学活动模式。
n
第四阶段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实验过程:
(一)、实验时间及方法:
2220
9200412月,采取等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
(二)、被试:
根据实验前的测试结果(见表一),选择中班组:中一班为实验班,中二班为对比班,幼儿年龄相一致,男女孩分配比较平均,实验班比对比班幼儿绘画水平相当。
(三)、实验步骤:
1
、前测:时间20049月。
测试内容:实验班与对比班幼儿分别画主题画:美丽的秋天,绘画的材料均为同一张纸,彩铅,水彩笔。结果见表一。分析表一得出:实验班比班成绩基本相同。
2
、具体教育实验措施:
1 对比班教学方法;教师以幼儿尽早,尽快地画出较多的物象为目标,采取以教师感知认识事物,并将这种体验通过语言讲解,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反复地模仿与教师画面相一致的图象,以与教师画得象与不象为评价标准。
2 实验班教学方法:教师从幼儿情感出发,根据审美教育是多种的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是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心理运动画面,而每一种心理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这一心理规律,从审美感知八手到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思维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培养,达到健全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进行幼儿园美术活动目标与结构的初步设计、操作实验尝试。
a
、实验班美术活动目标
总目标:根据《规程》中提出的萌发幼儿妆步的感受美术与表现美的情趣的美育目标,从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出发,即:在劝儿美术活动中,萌发情趣的要求充分体现在选择内容,介绍表现方法乃至美术活动的全过程中,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注重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身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完全追求作品效果;从幼儿特点出发,使美术教育成为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目标:a、引导幼儿在接触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获得美的心理体验。b、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使幼儿乐于尝试摆弄它们,在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逐步形成美的基本学力,并体会表现美的乐趣。c、鼓劢幼儿主动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去表达自己认识与情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b
实验班美术活动框架结构:
根据上述美术活动目标,结合实验班幼儿个性特点,实施利于幼儿情感培育,培养幼儿绘画表现力的系列美术活动,优化出如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结构。
a)感知客体,激发情感。
感知既是认识事物的开端,也是美育过程的开端。教师首先要交待活动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去观察实物的形象特征、色彩及造型,启发幼儿分析并初步掌握该造型的方法和技能,以及配色、构图等规律,激发幼儿产生主动的运用美术工具表现自己内在感受的强烈愿望。
b)掌握技能,回味体验。
学习技能,按照大多数幼儿的能力水平,围绕感知对象和表现内容,提出大致笼统的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必要的技能学习,其目的不是单纯的机械的模仿,它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去获得某一方面的体验,在运用时要慎重,临摹只是局部的临摹,应该注意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
因材施教,不同幼儿认识水平有着个别差异,不同认知水平有不同的图象。根据维果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幼儿教师就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满足幼儿技能障碍的解决与要求,及时给予指导。
c)开拓思维,创造表现。
扩散思维。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启引导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把眼前的材料与自己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将引导发现的方法贯穿活动的始终。
创造表现,这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要求幼儿依据自己的想象内容进行创造。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示一些必要的创造技巧,尊重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鼓劢别出心裁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不一般的情景,结合内容题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诸如流畅、变通独特、再定义、敏感等创造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d)自我评价,产生审美愉悦。
评价中心不是由教师承担,也不是评价作品的优劣、而是鼓劢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自己去观赏、讨论、对自己向伴的作品反复比较,不断地发现和吸取同伴中不一般的创作方法,以提高幼儿感受美与表现美的能力。
2
、中测:时间200412
测试内容:实验班与对比班幼儿分别画主题画:中班:小动物图案,绘画材料均为一张纸、彩铅水彩笔。教师对有关主题内容进行语言提示。结果见表
实验前、后绘画成绩比较: 色彩有意选色有初步色调 选型变换组合有独创性 构图摆脱地平线重迭遮挡
实验前 对比班n1=45 39 30 37
实验班n2=45 38 28 38
实验后 对比班n1=45 30 30 28
实验班n2=45 40 40 40
实验班幼儿的绘画成绩与对比班幼儿的绘画成绩相比成绩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一)、对幼儿园美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验班,首先摆正了教师,幼儿与审美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美育过程是教师、幼儿、审美对象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审美教育过程,其中教师是美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美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教师可以有审美活动,但不会美育活动,美育过程之所所以区别审美活动过程的根本标志就在于这个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幼儿是审美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美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离开了幼儿的审美活动,美育过程就不复存在。因此,实验班美术活动结构的创设,始终将教师与幼儿,审美对象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实验班的美育过程是围绕审美对象这一中心进行的,是师生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理解、领会、充分激发他们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改变了以往只重教师传授,幼儿被动接受,审美对象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幼儿审美心理结构诸要素的培养。
1
、幼儿情感的表现离不开幼儿的各个感官,必须有一个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对象才有可能进行,离开这种生活的完整形象,离开了人的感官的作用,情感表现便无从谈起,为此我们总结出:美术活动结构的第一步为:感知客体,无论是水果时,反复感知实物苹果、桔子的多种色彩;到画:秋天主题画时,到户外观察一片片树叶,小草的开头与颜色、楼房的各种造型:到画我爱我家主题画的内容,处处反映出幼儿美术活动从幼儿情感入手进行培养绘画表现力的痕迹。。由于实验班将这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绘画成绩大大的提高了。从表二中班组幼儿色彩成绩看,实验班能意识地选色和具有初步色调的有30人,比对比班多9人。再从造型成绩看,实验班能变换组合位置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有22人,比对比班多11人。可以这样说,通过实践我园的美术活动从一定的程度上成为:满足他的欲望,间接地去丰富他的知识,陶冶他的性情,并使他养成良好的消遣习惯的有利工具(选自《陈鹤琴文集》)。
2
、绘画情感表现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以住处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并加以发行组合、冶练、重新铸成全新意象的过程。其作用:(1)通过想象,人们感受生活和探索人生艺术的构思更能放出理想的光辉,加深艺术作品的意境,增强审美感受。(2)通过想象,欣赏者也能从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实验班以充分让儿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去,感受和观察自然景物的千姿百态以及同人的社会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并利用自然物在形成、结构、色彩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忧美动听的语言,让幼儿展开多种多样的想象、比拟的抒情活动,不断地使幼儿的画面丰富多彩,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表现力,为创造想象提供了基础和原料。从表二幼儿的造型成绩看,实验班能变换组合位置和具有独创性的有40人,比对比班多10人,幼儿的绘画成绩大大提高。
3
、审美情感的每一次审美情感的建立,每一次审美情感活动的发生,都是作为深层心理积淀的审美情感,从心理深层向表层的跃动和激活。而主动性的审美态度可以由于审美情感的跃动而超前地建立起来。实验班的幼儿当被教师带入大自然和所观赏的艺术作品(包括范画)之中时,在教师主动的语言和情绪的诱导下,幼儿的一种情感在刹那间被激活,油然而生甚至是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老师我想画一个七彩的水果教师我想把爸爸(爸爸食品)妈妈(妈妈食品)一起做饭画出来。尤如阳电与阴电相角,放射出火花那样,这就是审美态度在瞬间的建立和转换。实际上有没有这种审美情感或这种审美情感的丰富与否,正是我们教师能否使幼儿喜欢与不喜欢审美的原因所在。
4
、审美思维的特色从现象形态上看,表现为一种直接对审美对象的理解,这种理解是认识事物本质结果,称为审美理解力,审美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理争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体验,其涵义有时是朦胧多义和不确定的,只能心领”“神会。对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培育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能秦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形的感性把握力,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这个过程完成的。根据审美心理结构诸因素综合运动的规律,我们尝试设计美活动结构时,从感知客体,激发情感入手,到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技能技巧,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有思维的空间天地,鼓劢幼儿进行创造表现,最后采取幼儿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自己去观赏、讨论,再次产生审美愉悦,从而完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达到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目的。从表中构图成绩看:实验班能摆脱地平线和会重迭遮挡构图的幼儿均比对比班多,尽管在构图问题上存有幼儿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设计的美术活动结构,能使幼儿的构图水平尽早踏入高一级水平。
五、结论:
(一)、幼儿园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幼儿情感的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观察力、创造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应遵循美学心理结构诸因素综合运动的规律,即:1、幼儿情感心理过程的初级阶段,由幼儿对象物质外壳的感知,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感情体验,想象联想而构成的。2、幼儿情感感知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基础上进入理解,使色彩等直观感知情绪体验和想象,联想向着更深刻,更明晰的发展。幼儿绘画情感感知的这两个阶段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两者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对美术活动表现出: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等特征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得以真正理解和表现,并富有童趣。
(三)、此美术活动结构的创设,不仅注重幼儿情感和绘画表现力培养、更重的是要摆正绘画教育过程中教师、幼儿、审美客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真正解决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技能传授与创造力发挥两者的把握不够准确的问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