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及研究》结题报告

 

2013个人课题有效提升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

的策略及研究结题报告

徐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吴文秋

课题《有效提升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及研究》经徐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评审,被批准立项。立项编号为:G130736。该课题于2013年6月启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经过这一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孔子认为,乐教使人心胸宽敞,品德善良。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领域的重要教育内容。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也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在选材、制定目标、教学时都能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孩子的创作成果,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在兴趣的带动下感受到音乐学习其乐无穷、充满魅力。

1、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教师如何选择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并对教材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趣味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着眼于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生活因素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幼儿自发音乐行为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如何让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

4、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创新。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研究

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业务水平、知识素养、教研能力素养等。

1、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科学的儿童观主要有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教师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的教师观主要内容是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引发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人,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不断研究者。

2、教师业务水平指组织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渗透的能力、因人施教的能力等。具体包括音乐教育目标的确定,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音乐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

3、教师知识素养的提高是指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提高,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提高及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优化幼儿音乐教育课堂效果方法的研究

1、幼儿园音乐教学时应该倡导体验、摸索探究、合作、及综合性学习,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在幼儿园推广或试行的。

2、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选材、设计、环境创设做到情节化、趣味化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

3、“情感化”、“生活化”是幼儿音乐活动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进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音乐、律动、舞蹈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不断提出适度的要求,引导幼儿逐步提高。

4、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老师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

5、幼儿有了一定生活、音乐积累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即兴创作活动,应该是幼儿教育教法创新、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法、测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了解幼儿在家喜爱音乐的类型、家长对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建议,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

2、分析法: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采用在集体备课时,集中大家的智慧,对问题进行多维深入的分析。每次集体备课,我都针对一个具体环节,让参与备课的老师模拟,大家对比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梳理出最佳做法。

3、测查法:通过游戏活动“小舞台”、“生日会”等等,适时抽取部分幼儿测查。

4、经验总结法:即及时地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扶植特色,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相关资料及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2、生活中多留意相关资料:书籍、杂志、报刊,收集、做笔记。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业务学习、园内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4、理论联系实际,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修订下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更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也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幼儿园音乐教学时应该倡导体验、摸索探究、合作、及综合性学习,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在幼儿园推广或试行的。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尽管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的音乐能力存在差异,但只要我们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每个孩子都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实践中来。如何让孩子们更积极更喜欢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呢?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设计做到情节化、趣味化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吹泡泡》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成大圆圈,最后爆炸,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顽皮的小绅士》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两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了解交谊舞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音乐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小乌鸦爱妈妈》、《好妈妈》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二、创设环境激发歌唱的兴趣和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教师的引导语、过渡语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情感。例如在歌曲《虫儿飞》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天色暗了,星星亮了,小小萤火虫飞来飞去的美丽画面------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达的欲望。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首先让幼儿欣赏制作好的音乐光盘,在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学习:默唱、哼唱、模仿唱,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达到歌曲要求的速度为止。

三、情感交流贯穿于音乐教学师生互动中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幼儿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进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同时,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教师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小狗抬花轿》这首歌,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老虎骄傲、霸道;小狗由弱小到机智、自信、勇敢、高兴等几种感情。只有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才能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四、生活化动作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习

“生活化”的动作是幼儿音乐活动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音乐、律动、舞蹈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不断提出适度的要求,引导幼儿逐步提高。如教师可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引导幼儿观察父母在家做了哪些事情,是怎么做的,并能用动作表达出来。幼儿对这样的“家庭作业”十分好奇,私下里乐于与同伴互相交流,教师若能及时把握契机,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家观察到的情况以自己的方式大胆地在班上展示、交流,小朋友们对此会感到十分开心和有趣,很踊跃地参加此类活动。教师在此时除了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外,还应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平时生活中的孩子多活泼好动、手舞足蹈,音乐教学过程要让他们安安静静、正襟危坐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孩子们这种健康、愉快、随意、天性中本能的肢体动作,运用到歌唱过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歌唱过程可以随速度用拍手、拍腿、跺脚来表现音乐中的强拍、弱拍、次强拍等;可以随音符的长短以走、跑、跳来感受节奏;可以根据内容中的情节来模仿生活中易于表现的动作:如打鼓、摇铃铛、吹号、摘果子、小鸟飞、骑马、洗手绢、点头、打舌、响指等烘托效果,增加气分。这些动作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可与呼吸、心跳相结合,简单易行,且能与音乐的整体情绪协调一致,孩子兴致高,课堂气氛好。这种动,不要求所有动作整齐划一,只要能恰当表现音乐即可。

五、节奏活动是音乐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也成为幼儿教育音乐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手段。学习打击乐,先让幼儿欣赏、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性质、风格及乐器结构,让幼儿熟知与了解各种打击乐并会操作。幼儿打击乐器主要是:木鱼、碰铃、双响筒、玲鼓、三角铁、响板、串铃、沙球、小锣、小钹、小鼓等等。有时还可以加入音高的铝板琴、木琴。初期可以仅为歌曲、舞蹈伴奏,提高活动气氛,逐渐可以进行简单的打击乐组合练习,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表现不同的场景、现象、速度、强弱时,自选一样相应乐器去伴奏,在练习中认知这些乐器的音色与效果。 小班我们要求认识的有铃鼓、串铃、三角架、碰铃、圆舞板、沙锤等,演奏时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引导幼儿在敲、打、拍、摇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得愉快感,只要能按照一定的速度拍打、与音乐节拍一致;对于中班的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节奏活动,增加了特色乐器小鼓,既练习了手的动作,又发展了节奏感和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根据作品拟定初步的演奏方案;进入大班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并将特色乐器大鼓、大嚓、小嚓加入到打击乐演奏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打击乐的热情、兴趣与爱好,力求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幼儿始终处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幼儿在学习和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有节奏的在音乐声中敲打打击乐器,是他们最乐意的活动。

六、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幼儿自发音乐行为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许多自发的音乐活动是与其他活动密切联系的,或由其它活动诱发出来,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使幼儿的生活更为丰富;它还可加强同伴的友情,有助于友好集体的形式,它与有组织的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构成音乐教育的整体。在充分认识了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重要性后,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主动去发现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对于幼儿已产生的自发音乐行为,教师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强化其兴趣,使之有所发展。如:有个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唱起了《可爱的小鸟》,看她唱得很投入,老师可以适时给她提个建议“你唱得真好,如果边唱边跳,那就更好了”。她显得非常高兴,立即边唱边跳了起来。有时教师发现了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后,也参加进去或做一个热心的观众,这样做更能鼓舞幼儿、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当然我们还应及时了解、深入孩子的生活。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内容与幼儿当前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应该及时深入幼儿的生活,去了解并掌握幼儿感兴趣的事,这样对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针对性地引发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如:电视上热播的《智慧树》、《熊出没》、《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儿童综艺及动画片,教师可利用早上各种环境都比较轻松的条件,有意识地向幼儿提问:“最近在看什么电视节目和动画片?有没有学会唱好听的歌曲?”教师也可在活动室内放一些动画片的歌曲等。在这样一种愉快的气氛下,容易引发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为激发幼儿产生自发音乐行为创设条件。如:在班上活动的一角选择适当位置布置为音乐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来园后第一个选择的就是音乐角,因为音乐角的活动是最能表现幼儿情绪的,它不同于其它分区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唱歌跳舞,敲击各种乐器,沉浸在活动之中。又如:在幼儿学了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后,我们有意识地在音乐活动角里放一些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鸭子的头饰,以便激发幼儿主动去复习这些游戏和歌曲;或者把学过的歌曲都刻录到一张光盘上,教师可用放录音的形式来创设一定的环境,以唤起幼儿的回忆,并为幼儿制造表演的机会。当然,除了需要在物质材料以及环境创设上,要给予幼儿自发音乐行为支持外,更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适时的参与和引导,给予幼儿心理和心灵上的支持。

七、创新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创新。人的创新能力既是人类的一种天赋本性,更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那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多听、多想、多记,幼儿有了一定生活、音乐积累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即兴创作活动,应该是幼儿教育教法创新、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第一段二小放牛很快乐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敌人发现了二小让他带路,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对二小的担心;第三段要唱的快点,因为机智的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要唱出对二小的赞赏;第四段要唱的很缓慢,因为敌人杀死了二小,要唱出对二小的依依不舍和敬佩。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歌曲中也要给孩子们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老师。”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真正做到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看待幼儿的各种活动。

孔子认为,乐教使人心胸宽敞,品德善良。音乐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领域的重要教育内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在选材、制定目标、教学时都能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孩子的创作成果,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在兴趣的带动下感受到音乐学习其乐无穷、充满魅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