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语言课题组   孙嫣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的深厚积淀,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理想深深凝结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但深藏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中。中国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年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可以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第三,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此进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但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专门机构和场所,我国的中小学和大学对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也编出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较少,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很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实践研究,促进总结与反思。

二、概念的界定

1、民间传统文化:指代代相传、流传有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本课题所提的“民间传统文化” 是指民风民俗、吴歌童谣、朗朗上口的古诗文、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等等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代表。

2、幼儿语言能力:幼儿语言能力包括倾听、讲述、早期阅读的能力。倾听能力指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讲述能力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表现为乐意用语言表述,能够正确地表述,能够较好地进行个人独白、对话交谈,并能够与别人交流,逐步形成乐于表达、适当表述、能够交流得语言能力;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在积累多种多样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理论依据

1、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理论: “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

2、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智能,如果这种能力不强,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才能可能会逐步淹没。我们可以把他的理论思想,灵活地运用到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中,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幼儿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内涵的能力。

3、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健康、优秀、向上、贴近幼儿的传统民间文化为载体,使幼儿通过系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达到“宏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实现培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面向21世纪一代新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中蕴藏着的符合我们语言发展的那些因素进行选择,借鉴其精华,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以充实和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加厚幼儿生命的底色,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反思能力,提高语言教学能力,与课题共成长。

(二)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借助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活动的研究

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内容的功能及其教育原则,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活动。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集体教育活动,使这种目的性明确、计划性最强的活动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要高度关注幼儿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的语言习得和发展。

子课题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营造传统民间文化环境的研究

充分利用苏州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创设良好的民间文化环境,通过幼儿与民间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帮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体验其文化价值,让每个幼儿在参与阅读活动的同时,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子课题三:传统民间文化的幼儿语言活动园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课程的开发将更多地关注幼儿园特色,关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因素,加强家园、社区、社会的合作,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双主体作用。以园本课程的开发为媒介,来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1、文献法: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有关体现传统民间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的视角的两个方面,根据《新纲要》倡导的教育思想,设计经验积累素材和案例,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反思,逐步积累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以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为研究对象。

六、实施步骤

(一)课题前期准备(2004.9----2005.2)

1、确定主课题,建构子课题。

2、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健全研究制度。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

4、创设浓郁的民间文化环境,让幼儿初步感受欣赏。

(二)实施第一阶段(2005.2----2006.2)

1、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各课题组按计划,形成一套自己课题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计划、进度。

2、开展实验课,提升教研素养。

3、组织有关调查,积累有关资料、数据。

(三)第二阶段(2006.2----2007.2)

1、积累案例、活动设计,形成小论文。

2、进行中期汇报,广泛听取意见,修订方案,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课题思想。

(四)第三阶段(2007.2----2007.6)

1、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主课题研究报告、活动设计、小论文、个案材料、幼儿作品、制作上的说明、获奖论文作品、制作目录。

2、做好结题、成果鉴定的各项准备工作:

1)向市、区进行活动展示。

2)完成园本教材汇编、论文集。

3)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   发掘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中有助于幼儿精神发育特别是语言培育的精华内容

1、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筛选、整理

1)广泛收集

幼儿园向家长宣传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帮助班级搜集民间文化素材;从书籍、网上中寻找民间文化内容:在各大新华书店、各个网站,我们寻找关于民间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了适合幼儿的部分素材;各班将搜集到的民间游戏素材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整理后,交于课题小组负责人进行交流并汇总,汇总出的民间文化资料作为幼儿园第一手资料加以妥协保管。

2)精心筛选

传统民间文化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习俗都发生了不断的演变,而民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甚至还夹杂着不健康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幼儿,要真正让其精华渗入幼儿心灵,传递中华民族气息,内容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间游戏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充分注意到其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了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和难易适度原则,我们首先确定各年龄段的内容,在具体内容选择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可接受性:传统民间文化内容广泛,难易差别极大,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中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内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我们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内容,如《咏鹅》、《春晓》,作为思想行为启蒙教育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易于理解的作品,中大班选择内容深刻一些的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如《劝学》、典故《诸葛亮借东风》等,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幼儿思想共鸣,幼儿可以理解接受,学习兴趣自然会浓厚。第二,艺术性:古人写作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历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是山村景色美丽迷人、杨柳叠翠、山花映红,这优美的文字与意境,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们精心选择了具有优美音韵、意境美妙、语言凝练的作品如《枫桥夜泊》、《山行》等,使幼儿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选择富有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的作品,其中怀乡,思亲、念友、爱国之意无不体现人类美好的情感,能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第三,教育性:教育性是选择内容的重要要素,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除欣赏、诵读优美、意境高远、内涵情节复杂的古诗、寓言成语外,又增添了三字一句,二字一韵的《弟子规》的诵读学习,流水行云般经典,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

2、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消化吸收

1)借助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是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民间文学内容丰富,有民间童谣、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民间故事、民间童谣、民间寓言、成语、谜语等。其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是从民间文学中走出来的,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使幼儿初步感受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和优美的词汇,培养幼儿对我国语言的热爱,激发幼儿学习文学语言的愿望。利用民间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开发了幼儿潜在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民间童谣的朗读,训练幼儿正确发音。

2)寓于节庆活动:在我们日常社会中,社会纪念性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较多,在这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中,都蕴藏着宝贵的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多元发展的今天,节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自主的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被幼儿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幼儿的语言培育也就寓于其中了。如三月三的庙会,三月三的由来、三月三的历史,从过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后来,各种小吃遍布,诸种土产杂陈。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声音,合成了“庙会交响乐”,使孩子在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历史的认识,对古文明的热爱。

3)以民 族 精 神融合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伦 理 道 德 传 统 源远 流 长 , 丰 富 多 彩 。 这 种 道 德 观 念 大 量 反 映 在 民 间 文 化 中 ,如惩恶扬善、助人为乐、诚信、自强、孝顺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色,在当今社会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选择了《三字经》、中班选择了《千字文》、大班挑选了《弟子规》。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增长知识,增加涵养;另一方面优美的音韵、舒适的节奏变化,能增强幼儿语感,提高其语言能力。

3、对传统民间文化应用创新

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发扬民间游戏中的精髓,更是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再创。因此,我们注意把收集、挖掘的题材,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造性地运用题材,创造性地教学。如:根据鳌鱼的传说故事进行加工整理,编成木偶剧,并制作木偶,让幼儿表演木偶剧。又如:鳌鱼出游舞,我们把原来单调、枯燥无味的舞蹈动作,改编为有趣的拟人化的舞蹈动作,为此,幼儿兴趣高,收到良好的效果。努力启发幼儿触类旁通,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儿歌、童谣,把剪纸、纺织的种类扩大,丰富其内容。通过启发引导,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又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烂熟与心的童谣在耳边萦绕,您是不是感叹,小时候外婆就是这样教我们念的。 摇呀摇,摇到妈妈桥,妈妈给我吃蛋糕……欢乐的笑声在耳边萦绕,您是不是感叹,原来童谣还可以这样说。我们抓住童谣简单易懂的特点,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又如:中班的“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大头大头”等游戏就是根据街头小调而创编的、而大班的“红花红花几月开”我们则改变了规则、还有“逛逛城隍庙”等又是由民歌编创的。这些新的再创使我们的民族传统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发扬光大。更主要的是,这些新的再创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希望!

(二)创设了幼儿语言培育相适应的的民间文化教育环境

1.营建物质文化环境

一是巧用三维空间。我们融合了各地方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我们充分利用走廊、楼梯口、天花板等等,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例如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民间艺术为特色进行装饰。底楼是剪纸和草编,主题式剪纸与幔纱的绝妙结合使孩子们流连忘返;竹帘与幼儿的草编作品组合带来了浓浓的田园气息。门厅内是彩灯、酒罐、印染与伞艺;以大折扇为背景展示脸谱,播放一些昆曲和《喜洋洋》、《梁祝》等民间乐曲等;……创意与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二是发挥区角作用。我们在游戏区、表演区,提供相应的材料和道具,以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班级里区域角有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vcd,民间古典名曲音乐录音磁带,可供幼儿随时观看学习交流,园宽敞明亮的图书室更是幼儿喜欢去的地方。每班幼儿可以定期到图书室阅读,时常更换的中华经典丛书,使幼儿大开眼界。又如大(四)班开设了“苏州茶馆”,让幼儿尝试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把它装饰成窗帘、窗花、装饰物等,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民间环境氛围,在区域内品品茶、听听故事、说说苏州话,通过与民间文化环境的互动,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体验民间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2、营造精神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关爱温暖的、互相尊重的、充满鼓励的,我们非常注重营造和谐的精神氛围。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让幼儿敢说、多说是幼儿语言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在宽舒、愉快的精神环境里,幼儿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同伴交流着,而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宽松、愉快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主体地位,通过加强与幼儿情感交流,积极与幼儿沟通,以理解、宽容幼儿的错误等方式帮助幼儿对教师形成安全的依恋感。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为幼儿自由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机会,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如地与同伴交谈,不断提高着语言能力。

(三)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1.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我们充分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民间艺术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感受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从而实现语言习得。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由于幼儿对风筝很感兴趣,而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为此,生成了“风筝”系列活动,使幼儿在欣赏风筝、放风筝、制作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工艺的伟大。在《有趣的动物》中把“老鼠嫁女”“守株待兔”等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寓言融入其中,使幼儿在风趣的故事中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又以《好吃的粽子》主题(1周左右时间)为例子,以粽子为引线,贯穿各地的民间音乐、美术、文学、游戏、节日及饮食文化的教育。活动1:好吃的粽子哪里来?(参观美食城、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材料以及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类的粽子)活动2:为什幺要吃粽子?(以幼儿收集资料和谈话活动为主,让幼儿了解民间传说“屈原的故事”、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活动3:我眼中的粽子(以美术活动为主,如画粽子、折粽子、捏粽子等,鼓励幼儿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活动4:好看的舞蹈(以欣赏民间舞蹈为主,让幼儿感受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活动5:划龙船(以学习民间音乐游戏为主要活动)活动6:节日大聚会——中华民间节日趣谈(在幼儿收集有关民间节日、民间风俗的基础上进行智力竞赛,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更多的节日故事、节日风情、节日习俗和节日文化活动,为孩子们展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专门性的课程活动

专门性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学习活动,它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如庄瑜老师通过《吃吃、讲讲采芝斋》,引导幼儿用苏州话描述“酸、凉、甜”的味觉感受,引发了幼儿对苏州方言的兴趣。在《赛龙舟》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龙舟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孩子在私下谈论着关于龙舟身体上的鳞的话题,有的说:像鱼鳞,有的说:像瓦片,有的说:像波浪”……他们对龙鳞充满着幻想。这时,教师就龙鳞开展想象活动,向孩子呈现多种龙鳞表现方式,孩子们发挥想象用花片折成爱心”“扭扭棒纽扣”…饶有兴趣做起了他们想象中的龙舟。孩子的想象多么丰富,充满了稚趣和情感。正如瑞吉欧的儿童观所指出的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形象语言和其他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3、渗透性活动

渗透性教育活动是指在环境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幼儿的语言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发展的。我们借助传统民间文化这一资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接触更多的语言教育,让幼儿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语言的锻炼。在日常生活中,在非正规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让幼儿多说多练,让幼儿学习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从而提高语言教育的效率。

此外,我们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包括认知、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巧等三方面的要求,这三方面的要求是统一的,它们将贯穿语言教育活动的始终;其次,在设计和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时,将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整合在一起,由此构成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观点,幼儿语言教育就应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将语言知识、认知知识和社会知识融合一体,充分考虑幼儿在学习时获得这三个方面知识的系统调整与受纳。比如通过《梦幻西游记》这个系列活动,幼儿可以了解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学会欣赏有关的文学作品,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和发展的情境,他们认真仔细地制作着扮演时用的道具、积极地将熟悉的故事改编成演出的剧本,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改编创作的故事,他们一次次地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深深感染,对《西游记》神话小说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完善。

(四)师幼和幼儿园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了共同发展

1、幼儿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得到发展

1)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

我们选择的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灵活多变,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幼儿欣赏、感受、讲述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并对传统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种种的民间文化,亲身感受民间优秀作品。让人接目不暇,叹为观止的文化魅力,启迪了幼儿对民间文化的情感,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促进了幼儿语言的迅速发展

语言教学、故事表演、游戏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有机结合,幼儿根据作品内容去操作、表现。帮助幼儿用动作来理解新词,还可在表演中尝试运用新词,以达到掌握新词的目的。如:“笃笃笃、嘭嘭嘭、夹、着急、狠狠地”。使幼儿比较容易地理解复杂的情绪,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他们以后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幼儿学到了大量丰富的词汇及优美的字句,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语言的迅速发展。

2、 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课题的开展对教师是个挑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何在,对幼儿有何意义,为此我们展开大讨论,经过学习,最后一致达成共识,传统民间文化在于它文化积淀的深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文学修养底蕴,我们则结合课题开展了专门学习研究,定时进行研讨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研讨、观摩,评价,通过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反思再反思,教师从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等待,自身文学底蕴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能感受到传统民间文化散发的魅力。几年来,在园区教师的论文评比中,我们多位教师获得了一、二等奖,有的老师的论文发表在《苏州教育》,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苏州市教育学会或园区教研室举办的不同级别的论文、随笔、教案评比中有十多篇获奖(见《在亲近传统文化中触摸经典》)。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老师的教育理念逐步更新,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各种教育能力(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幼儿园积累了丰富的园本教材

“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信念引导下,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和理解幼儿语言教育和有关规律,并及时地融汇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下,通过三年的实践、我园教师的教育论文屡屡获奖,还整理了一些典型的活动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多次与姐妹园交流、切磋。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园特点的园本教材、幼儿的亲子绘本、成长记录等。近年来,课题的开展推进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与研究,教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我园的办园水平在不到三年的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结论]

本课题研究表明:我园在弘扬传统民间文化,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充分挖掘了资源,对于封建迷信与科学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何创新、整合等一一进行了梳理,去其糟粕,弘扬优秀,进行传承,摸索出了在各年龄段开展活动的目标定位、活动内容、组织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研究后的思考

1、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等还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教师的民间艺术理论知识还应进一步丰富,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2、将继续探讨语言这一隐性环境的创设,今后还将组织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观摩、研讨活动。

3、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我们对幼儿个案作了一些记录和积累,但相应的策略研究还较浅,我们也将在新一轮课题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理性认识的提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