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活动为载体的园本课程的研究-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我园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于“大爱、业精、乐业、独创”。园本课程的构建是“独创”的具体体现。具体思路是:以艺术课程为龙头,体现五大领域的发展。课题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美术为切入点,进行特色活动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当前美术教育的偏差

   从目前课程的研究看以某一领域为载体的园本课程研究少,但是从某一领域入手研究更有利于形成园本特色,发挥特色的教育价值。从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儿童观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培养目标上,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自由创造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突出儿童作品模式化倾向,使之失去稚拙的天性。在教学方法上,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很难摆脱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模式。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造成重知识技能而轻素质能力的倾向,使他们失去了孩子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扼杀了自我创新意识,所以,我园要以美术教育做为切入点,进行园本课程的研究。

    2、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收集、对比、整理和研究现代化进程对美术教育资源的影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性、感受力、表现力、认同感、乡土情结。

 

    3、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成潮的现实氛围中,通过美术教育的熏陶就更显得直观。

    4、幼儿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传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运作过程,达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目的,整合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通过美术教育,感悟心灵,使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同样得到健康合和谐的发展。

    5、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不是采用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直观的事物、丰富多彩的颜色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使命,使幼儿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美术教育对幼儿潜能的开发具有的积极作用为现代教育所公认。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的、可视的、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与幼儿的思维特点最接近。美术也是孩子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情感表达与交流的独特语言,智慧的象征及个性的表现。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课题目标:

   1、探索通过美术教育构建园本课程。

   2、探索多元化的培养幼儿艺术能力的美术教育,形成园本教材。

   3、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及专业水平,促进科研兴园。

 

   ()主要内容:

   1、找准切入点,构建园本课程框架

   从美术的角度认识塑造、纸工、绘画,它们恰恰是美术教育所依凭的重要载体。所以,本课题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在我园的特色,逐步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

    2、认识独特的教育功能,积累课程、教材体系

   就美术教育而言,确定每项内容的特定的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美术课程进行补充,包括分析其可行性、难易程度,理清其递进关系,以便形成可以操作实施的课程、教材体系,达到在我园普遍推广的目的。

    3、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实验

   组织我园教师学习美术文化资源的相关知识,成立塑造、纸工、绘画课题小组,在课题组成员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园本课程实验,在不断调整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启迪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案例、课例和园本教材.

    4、挖掘资源,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园本资源——华夏未来艺术基地,让有美术特长的老师组织全体老师进行园本培训,带动其他老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促使其专业化成长。

   5、体验活动过程,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发展,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和与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幼儿在其中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给他人,从而感受到美术活动与心灵交流的喜悦,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先哲们“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同时,也实现了我们整合各领域的整合目标。

    6、我园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

   我园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于: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反映孩子眼中的自然美和所接触到的生活中的美。 技能是幼儿表现美的基本需要,技能游戏化是幼儿运用技能表现美的有效途径。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是为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提供保障。

    三、研究过程

   子课题(一)绘画课题小组研究历程:

   1、小托班

   小托班的绘画活动首先从玩色入手,根据小托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正处在涂鸦期这一年龄特点,抓住他们对色彩的敏感性来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最初的认识和兴趣,在内容上我们依次按幼儿没有范围的随意的涂鸦——印画(手掌画、瓶盖、手指点画)——有范围的涂色——画圆,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及大胆的在画纸上用色彩进行涂鸦活动,表现托班幼儿眼中的美。

    2、小班

   在小班仍从涂色开始,是以涂色块为主,刚开始时让幼儿任意将不同的颜色随意画在画纸上,然后过渡到将一样的颜色用线条圈起来,孩子们在进行圈色块的过程中为以后的用线条绘画打下了基础。然后进行线条的练习,这种用线条画基本特征的方法,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在游戏中感知和欣赏各种不同的线,其顺序是短线、长线、曲线,在内容上设计了“小羊吃青草”“洗澡”“网鱼”“帮章鱼添画脚”“会跳舞的曲线”等等,这样有系统地组织幼儿绘画使幼儿学会了从画短线到长线再到难度大点的曲线,技能得到了发展,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3、中班

   在中班打破一张范画教师示范教,幼儿模仿学的模式。从几何图形入手,让幼儿在认识图形,充分感知和了解图形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用画笔表现图形的特征,从而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如在绘画圆的过程中掌握弧线的画法。在绘画三角形的过程中感知到直线与斜线的不同。在幼儿掌握几何图形画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图形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先从单一的图形开始逐步过渡到组合图形再发展到图形的变形来表现事物的特征。

    4、大班

   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在色彩的运用上开始尝试不同颜色进行套色,通过深浅颜色的搭配提高幼儿使用各种颜色表现事物色彩的能力。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绘画技能的提高, 幼儿已能独立构思画面,表现简单的情节,在进行构图设计时采用了有趣的儿歌、顺口溜、童话故事等帮助幼儿创造出新的形象。特别是引导孩子感受物体的空间位置,说出物体和背景的关系,表现出透视规律,从而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实践中,感受颇深的是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绘画起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如:一个图形的特征要出现多幅的范画。如用三角形来表现主要特征的有“花、树、狐狸、袋鼠、母鸡、老鹰等。绘画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如:有图形拼贴画、有蜡笔画、有用粉笔或毛笔勾轮廓的画等一个活动有多个内容供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创作热情,同时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

   子课题(二)剪纸课题小组研究历程:

   1、重视幼儿良好剪纸习惯的培养。   

   在剪纸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教幼儿在学习活动前怎样放置各种物品,在活动中怎样有条理地使用工具材料,尤其是怎样安全的使用剪刀,怎样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在活动结束后,又怎样收拾整理。有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剪纸习惯。(教师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幼儿易于接受)有的教师认为剪纸活动中的寓教于乐,就是体现轻松,幼儿说说笑笑没什么关系,而我们觉得因为在剪纸活动中说笑不但分散自己剪纸的注意力,而且还对安全不利。(因为安全要摆在头一位),还会干扰别人的思考和操作活动;而且幼儿只有专心致志的剪纸,始终如一的努力,才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因而,在剪纸活动中我一直要求幼儿安静专心。 

 

    2、充分利用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

   班级中要开辟出专门的剪纸作品欣赏园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活动初期要投放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而且,内容应接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我们给幼儿创造条件,去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丰富想象。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在幼儿自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墙壁上我们为幼儿装饰上剪纸作品,有装饰类的民间剪纸、生活用品等。幼儿来到墙饰前会对每幅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交流中产生疑问:“这是什么?”“是怎么剪的?”在孩子的疑问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地寻找答案,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剪纸。

   大量的作品欣赏的呈现,还能够给幼儿渗透隐性剪纸技能的支持。孩子们通过对墙饰的观察、与墙饰的交流,会发现创作技巧。因为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模仿作品的剪法,同时通过看墙饰能够使他们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可以运用绘画的经验通过剪纸也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幼儿发现了墙饰上的作品,自己找到了学习的途径,自己去看,并寻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大胆地进行创作。墙饰就像个小老师在无声中帮助幼儿进行创作,起到了隐性的引导作用。

    3、精心选材,深思创意。

    组织一节剪纸的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遇,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应该在全面了解教学实际和幼儿实际的前提下选题,选准教材,即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便于幼儿感悟、理解,乐于接受的实物或画面,能够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如:可利用节日,四季、生活用品都是很好的选材。如:小小班的幼儿在练习沿线撕纸时,幼儿可以以“制作梳子”的主题激发孩子对撕纸的兴趣。

    4、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剪纸基本技能和方法。  

    幼儿园剪纸活动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去剪是不行的,学习一些基本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制定了剪纸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小班刚开始实施计划的时候,从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先认识剪纸工具,学习使用工具,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激发孩子想自已去剪的欲望。然后让幼儿剪纸片、面条、沿线剪,往往选择易剪的纸、和胶泥之类的材料,到了中班,从剪纸的最基本方法人手,让幼儿多动手练习。孩子们应掌握沿轮廓剪、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角等基本方法。在剪纸活动中。教给幼儿基本方法的同时,也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如:在大班幼儿剪《人物》时,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人们后,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剪,至于人的形态鼓励幼儿自己用掌握的技能去创造。孩子们剪出来的人物妙趣横生,极富儿童情趣。 张萍老师在实践中觉得在活动中借助幼儿已学过的剪纸方法同时借助实物与图片的相结合,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物象,幼儿能清楚明白应剪下的部分在哪里,这种方法对幼儿较为有效,并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小小班的撕纸活动中张蕾老师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怎么把纸撕开:方法是将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碰在一起紧紧的捏住纸,食指与拇指协作就能将纸撕开小口,这其实就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撕纸的窍门。

    5、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创意剪纸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首先注意活动的内容富于童趣性与发展性。在剪纸活动中,创设一些游戏性的情节,让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剪“我的小鱼”活动时,我提前出示剪好的小鱼。活动一开始,我便以小鱼来班里做客的方式带幼儿进入了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当作小鱼,(幼儿手中剪的小鱼就是孩子自己)来设计身边发生的故事,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中,体验剪纸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

   6、画中剪、剪中画,来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比如:幼儿在做动物头饰的过程中,画好动物后用剪纸的方法,去镂空动物眼睛,剪动物身上的花纹,另外在新年的时候,孩子给老师送的贺卡给老师很大的启发(贺卡封面是镂空的,打开后是孩子在图画中剪下的图案,还画了许多装饰,非常好看)。而“画中剪,剪中画”对学习一些基础的方法时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作为幼儿剪纸的组织者,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剪,大胆的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绘画和剪纸才能随兴趣得以施展。  

 

    肯定与鼓励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对于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审视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行为,同时要用幼儿的心理去感受,让幼儿通过教师的正确评价,使得今后的剪纸活动开展的更好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通过幼幼间的互动作用,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生态式艺术教育十分认可幼幼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对于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这种幼幼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我们后面还将做的是:更多关注幼儿的阶段性发展,根据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名幼儿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参考中我们借鉴了一种好的活动模式:设计了“在玩中学会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想象——在鼓励、放手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使创意剪纸的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并有吸引力。有待实践尝试。

   子课题(三)折纸课题小组研究历程

   折纸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准备简单、见效快捷、造型多变,备受人们青睐,更是适合幼儿参与并为之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当更多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但是,从教育目标看,传统的折纸教育只是单纯地专注于技能的习得,如学会折三角、会折正方、看中的是结果,而没有结合考虑孩子用什么方法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得,也没有更多地考虑其它如合作、交流、分享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从教育评价看,一般成人对折纸的评价集中在折的结果,而不在于孩子的过程,注重的是孩子作品和老师范例的相似程度,而不注重孩子是否发挥了积极主动性,幼儿只是被动、机械地再现。从教学方法上看,以往老师示范折这折那,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折纸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孩子对这种艺术活动的兴趣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用适宜的动作和语言引导幼儿

   针对托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及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在活动中利用肢体语言来调动幼儿学习折纸的积极性(图片):如在学习对边折时首先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对边折,通过教师示范让孩子们双手合并对齐。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从左边看再从右边看只能看见自己的一只小手,当孩子理解后开始动手练习。其次是从分辨纸的颜色开始,如进行的一次“制作小图书”的活动,托班幼儿已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在学习时准备好正反面分别是这三种颜色的纸,利用变魔术的口吻告诉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颜色藏起来,折好后发给他们小粘贴贴在自制的小图书上进行鼓励,经过练习孩子们已有整齐地进行对边折的意识了。最后认识折痕线,以往幼儿在学压平时只会用小手去拍不会用力压,因此在学习压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语言讲解及肢体动作指导让孩子们用中指和食指来压并通过具体形象的动作让幼儿伸出小白兔的耳朵或者伸出中指和食指作胜利的手势,这样孩子们在学压平时知道用哪个手指去用力压。通过这几种方法幼儿在学折纸时很容易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很高。

    2、提供实物供幼儿自由摆弄

   有的折纸作品例如小猫头、小狗头等的个别步骤不好掌握尺度(向下折耳朵),加上小班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还有所欠缺,这时给他们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们自由地摆弄实物并进行感知、探索、观察、比较,老师适时引导他们观察耳朵到底露出来多少才最恰当,然后自己动手折最后再与实物进行对比。这样折的过程是幼儿感兴趣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目测能力、动手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3、材料的提供至关重要

   在幼儿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特别重要,教师选用的适宜的材料就是教师在幼儿实践过程中的无声的指导语,它会为幼儿的学习起到桥梁和支架的作用。比如教幼儿学习折双三角的基本折法时为幼儿提供对角线分色的手工纸学折双正方时就要提供双面单色的手工纸。

   4、促进互动,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要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互相帮助,有时也会是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展开讨论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谁的方法最好,并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组织幼儿开展“变变变”的活动中,因为幼儿都已经掌握了“小衣服”的折法,因此在让幼儿用“小衣服”变成其它物品的时候,教师只是给幼儿提供了变成不同物品的范例供幼儿参考,在观察幼儿变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鼓励他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你想找谁帮你呢?”这时,遇到困难的幼儿就会主动地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共同探讨和研究折法,加深记忆,共同提高。过一会儿,老师会问:“你在变的过程中哪一步遇到了困难,后来怎么解决的? 遇到困难的幼儿就会把是谁帮助他的告诉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老师不武断地评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不好,而是鼓励他们:“你觉的今天谁的作品比较好?”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样促进幼儿折纸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增强了合作和互助意识。幼儿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这一切都蕴涵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子课题(四)泥塑课题小组研究历程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泥塑活动之中了解、接触民间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中学习运用立体造型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典型特征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起到对美的表达的作用。

 

   1、从观察入手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例如:制作“糖葫芦”,每个孩子都吃过糖葫芦,孩子们都能说出糖葫芦是圆形的。在第一次制作时,发现虽然幼儿都能说出但不能表现出来。通过对作品与塑造中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孩子们虽知道糖葫芦是圆形的但从没有细致观察圆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表现。于是在第二次制作时,提供了实物,引领幼儿细致地观察糖葫芦,并请幼儿品尝,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圆形的球,让幼儿将球放在手中摆弄,亲身体验“什么是圆”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圆溜溜、不扎手、表面光华、很平”等。孩子们争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幼儿再次进行塑造“糖葫芦”,这次的塑造呈现出另一翻景象,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呈现在面前。

    2、将泥塑的技能融入到幼儿活动之中。

   传统的泥塑教学,只是单纯地专注于技能的习得,如团圆的方法、如何搓条等,常常是教师示范讲解步骤和方法,幼儿只是被动、机械的学着去捏。现在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将技能的学习融入幼儿活动之中,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如:中班捏“鸭子”的活动,虽然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团、搓、压等简单的技能,能很快的表现出鸭子的主要特征,但在塑造鸭子向上翘起的尾巴时,需要用手将泥向上推然后再捏扁,但是很多幼儿只是将泥捏出一块拉直。当教师发现幼儿在技能上出现问题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鸭子尾巴的基础上,以建议的方式将推泥的方法、技能介绍给幼儿,幼儿学会这个技能后再进行塑造时很快德就表现出向上翘起的尾巴,并为自己能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出生活中的物体而拍手鼓掌。

    3、各领域的相互渗透。

   泥塑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活动,它需要与各领域的相互融合。比如:大班幼儿塑造“蝴蝶”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绘画形式、语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对蝴蝶的认识与感受,为塑造活动作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幼儿在塑造中,蝴蝶就像活了,有了不同的动态表现,如展翅的蝴蝶、休息的蝴蝶等,教师从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启发、动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为幼儿获得成功和发展提供适宜性的帮助与指导。

    四、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调整:

   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尤其评价体系做得很欠缺,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扩展完善此园本课程,以美术活动为载体五大领域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形成较完整的园本课程体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