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陶行知先生站在教师改造人并能改造社会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指出:“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有专家认为,在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中,小学阶段无升学压力,小升初无缝对接,小学教师相对轻松一些;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高中招生时已经分成几个档次进入到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高中就读,什么样的学生考什么样的大学已基本定性,教师的压力也不太重;而作为衔接小学和高中的初中阶段,学生年龄12—16岁,是学生的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能考取什么样的高中意味着能考取什么样的大学,中考的升学压力相比高考的升学压力还要大,所以初中教师的任务最艰巨,肩上的责任更大。

近年来,我校在邳州市教育局、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校、文化关怀、和谐发展”的治校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目标,“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重点工程相继完工,2005年底又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设备设施达到农村初中一流标准,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教师的数量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教师的内在素质、实际工作能力与江苏省示范初中的金字招牌还不相称。一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二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学习新思想、新技术及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由是之,我校的未来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因此,学校提出下一步工作要从学陶师陶入手,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于是,《农村初中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应运而生。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我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党和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始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在抓,各地还结合自身的实际,出台过不少举措,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手段、有效途径,进行过一次又一次实践探索,期间相关的研究很多,其研究成果也是值得推崇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师培训,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进修。

2、组织系统的自学,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进度,教研组督促检查。

3、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立师徒对子。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4、抓好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研组组织专题讨论,组织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可收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5、通过组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学术讨论和校际协作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丰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最实在的方面,就是通过培养途径的研究,总结出促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借以推动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

三、实践意义和价值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农村改革最得意的一笔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思想的大解放,更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杜郎口中学教改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教师本身。杜郎口师资水平比不上我们,80%以上的教师是中师毕业的,可他们通过学习陶行知,通过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个个成长成熟起来,现在他们已经处于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继汨罗、黄冈、洋思之后,树起了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以张希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锐意进取,有“要干就干一流,要争就争第一”的磅礴大气,有“干必成、成必优”的雄心壮志,先后两次到杜郎口考察学习,更加坚定了打造教师队伍,投身教改的决心和勇气。

我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80人,其中在岗专任教师130人,其中二级教师及以下职称的人数就有75人,占总教师人数的58%;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有45人,占总教师人数的35%;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有55人,占总教师人数的42%,教龄在七年以下的有68人,占总教师人数的52%,而据我们了解,在邳北地区的中小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比例远高于这个比例,另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过程不实,方式陈旧,收效甚微”的现象,令各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既十分着急又暂无良策。

因此,探索培养新教师的途径,摸索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是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所在!

四、实验假说设计

以教育科研为抓手,通过我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及策略研究,推动学校“三名工程”的实施,铸造青年教师的高尚师德,优化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打造一支陶行知式的教师队伍,为我镇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理论支撑依据

(一)、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及其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教育法律法规中有关教师培养、发展的理论。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1、教师作用
陶先生指出: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倘若有活的教师,各办一所活的小学,作为改造各个乡村的中心,再以师范学校总其成,继续不断的领导各校各村前进,不出十年,必著成效。

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先生号召,人人要做“一流的教育家”: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2、师德修养

陶先生指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先生对教师修养提出过几点意见: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牢守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人常说,做事要“敏捷”,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还不够,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错了怎么办?所以敏捷之下必须加上“正确”二字,工作做捷而正确才有效力。……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凭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3、业务修养
陶先生要求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先生提出 “每天四问”,应该是我们一天的必修课: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先生送给我们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
探讨真理,先生提出五条路: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

六、实验目标设计

(一)、总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为我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备力量,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科研素质和身心素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理论目标:

1、探索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为培养青年教师提供依据;

2、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为培养青年教师提供方向;

3、丰富青年教师培养方法、途径与策略;

4、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三)、实践目标:

5、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6、营造良好的研究与学习氛围,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7、以师带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附: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逻辑示意图

教师培养目标内构逻辑系统

教师培养目标外构逻辑系统

七、可行性分析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领导班子加大科学管理学校、管理教学的力度,以规范化常规管理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保证课题的全面实施。

2、经验积累和科研力量。原有三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结题,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科研人才。正在实施的省陶研课题《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本课题研究双管齐下,二者交相辉映、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本课题的研究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反过来,《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3、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育理论辅导和教师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4、时间保证。每学期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两次观摩课,评选优秀论文和教改经验。
5、建立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身投入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者,按成果的程度不同,在评优、晋级、福利待遇上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与奖励。
6、加大资金投入,购买现代化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八、研究内容设计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1、素质教育对骨干教师素质的要求;
2、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4、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巩固与提高。

(二)、培养措施

1、加强领导建“班子”。培养青年教师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加强领导是顺利实施工程的保证。学校建立培养青年教师的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一是制定规划。提出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具体目标。二是组织实施。经常研究、布置、检查、指导、总结。

2、选贤任能给“位子”。按照教育管理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大胆起用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让他们担任学校的各种领导职务,“扶上马送一程”,从而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3、以老带新结“对子”。学校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思想、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尤其是教学上要帮助青年教师闯“五关”,即上好适应课、合格课、研究课、优质课、示范课。

4、导向正确指“路子”。引导青年教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精神,献身乡村教育,塑造“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并吸收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5、实践锻炼压“担子”。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增强其工作的独立性。诸如:让他们搞公开教学,承担教改实验课题,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等。让他们在教学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同时,校领导要多观察、多指导、多肯定。

6、勤学苦练厚“底子”。让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夯实基础,加厚功底,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各项知识、技能达到精通的程度。为此,要常抓不懈、常练不怠地开展“九个一”活动,即: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练好一手“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设计好一份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掌握好一项技能;带好一个班;辅导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

7、更上层楼架“梯子”。多管齐下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使之适应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一是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函授或自考。二是办好校内图书阅览室,创设一个自修攻读的好环境。三是邀请教育行家来学校讲学,拓宽视野。四是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博采众长。

8、竞赛比武搭“台子”。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冒尖,并给青年教师设立更多受奖机会,加大鼓励力度。定期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如“三笔”字书写展评、普通话演讲比赛、优秀论文展评、优质课大赛、信息技术比赛等,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

9、开展科研撰“稿子”。教育科研是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源头活水”。要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学校网站,要求青年教师人人有博客,每天坚持写教学案例、读书笔记、总结汇报、教学反思等,学校定期组织交流评比,并设立“优秀论文奖”,打造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

九、实验方法设计

1、调查分析法:调查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通过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学校青年的综合水平的评价分析,问卷调查,进行相应的测量、分析,建立青年教师档案,并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2、文献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文献研究法继而分析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材料,并发现新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研究。

3、对比统计法: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方法、统计方法,写成年度研究量表,对学校每学期青年教师的评优、教学实绩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予以研究分析。用教育局中考统计数据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4、行动研究法:青年教师是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的,因此,在研究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如组织不同形式的师徒结对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用行动研究法探索有效的实践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个人及课题组都要养总结经验的习惯,在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帮助他人。

十、预设成果设计

1、课题组优秀论文集。

2、青年教师优秀教案选编。

3、青年教师系列多媒体课件。

4、青年教师优质课课堂教学录像片。

5、青年教师获奖荣誉证书。

6、形成一整套培养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和模式。

7、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十一、实验过程设计

(一)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2、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现状,摸底调查分析;
3、确定课题研究的子课题落实研究人员;
4、宣传动员,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创造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5、建立青年教师的培训档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索

1、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关教师修养、教师培养、教师培养目标及管理评估的相关理论。
2、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理论,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探索我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
3、学习国内青年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研究方向。
4、探索青年骨干教师的标准、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和方法及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等。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前期准备,检索资料,申报课题,召开教育科研报告会、研讨会,同时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6月——2008年6月,全面实施实验阶段。本阶段课题组任务是学习有关青年教师的培养及队伍建设以及外地成功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并安排时间走出去对兄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及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学习,借鉴外地、兄弟单位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我校青年教师培养中成功的经验,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阶段性及终结性总结报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编辑论文集,表彰先进,申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鉴定,成果推广。
十二、课题组织机构

1、顾问小组:

姓名

张广焕

徐州市陶研会会长、原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冯宪科

邳州市教育局长、陶研会长

刘汉超

邳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

赵新济

徐州市陶研会秘书长

项立忠

徐州市陶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姚焕书

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姚澄儒

中陶会会员、徐州市陶研会副秘书长、邳州市陶研会顾问

宋启良

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吴启龙

徐州教育局基教处长

徐武汉

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俊中

邳州市教育工会主席、陶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蔡子文

邳州市教研室主任

袁银宗

邳州市教研室副主任

王奎富

邳州市教研室副主任

索会堂

邳州市教育局教育科长

伏荣超

邳州市教科所负责人

2、组织领导:

(1)教育科研领导小组(12人):

长:张希营

副组长:杨柏柱 冯之凯曹恩华

员:胡新岭钱居明 范士升 刘清国 葛友兴 高洪潮王 文 石海峰

(2)课题组全体成员基本情况一览表(16人):

姓名

职务

职称

学历

职责或任务

张希营

校长、书记

中高

研究生

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

杨柏柱

副校长

中一

本科

组织课题研究

冯之凯

副校长

小高

大专

组织课题研究

曹恩华

副校长

中一

大专

组织课题研究

胡新岭

教务主任

中高

本科

技术指导与组织协调

钱居明

工会主席

总务主任

高级

大专

组织教师开展活动、提供后勤服务

范士升

校长办主任

中一

本科

协调各部门关系、档案管理

刘清国

教务副主任

中一

本科

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养、档案管理

葛友兴

教务副主任

中一

本科

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养、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高洪潮

政教副主任

中二

本科

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王文

政教副主任

中一

大专

青年教师师德培养

石海峰

年级主任

中二

大专

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杨万楼

总务副主任

小高

大专

提供后勤服务

冯仰龙

教务副主任

中一

大专

青年教师出勤统计管理、材料搜集整理

丁孝楼

教务副主任

小高

本科

青年教师出勤统计管理、材料搜集整理

石立功

教科室主任

小高

大专

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指导、信息资料搜集整理

3、实验教师:

全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