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实施方案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1、重视教师培训,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进修。
2、组织系统的自学,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进度,教研组督促检查。
3、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立师徒对子。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4、抓好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研组组织专题讨论,组织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可收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5、通过组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学术讨论和校际协作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丰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最实在的方面,就是通过培养途径的研究,总结出促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借以推动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
三、实践意义和价值
四、实验假说设计
五、理论支撑依据
(一)、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及其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教育法律法规中有关教师培养、发展的理论。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1、教师作用
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2、师德修养
3、业务修养
六、实验目标设计
(一)、总目标:
(二)、理论目标:
1、探索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为培养青年教师提供依据;
2、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为培养青年教师提供方向;
3、丰富青年教师培养方法、途径与策略;
4、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三)、实践目标:
5、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6、营造良好的研究与学习氛围,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7、以师带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附: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逻辑示意图
教师培养目标内构逻辑系统
教师培养目标外构逻辑系统
七、可行性分析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领导班子加大科学管理学校、管理教学的力度,以规范化常规管理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保证课题的全面实施。
2、经验积累和科研力量。原有三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结题,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科研人才。正在实施的省陶研课题《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本课题研究双管齐下,二者交相辉映、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本课题的研究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反过来,《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3、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育理论辅导和教师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4、时间保证。每学期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两次观摩课,评选优秀论文和教改经验。
5、建立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身投入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者,按成果的程度不同,在评优、晋级、福利待遇上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与奖励。
6、加大资金投入,购买现代化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八、研究内容设计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1、素质教育对骨干教师素质的要求;
2、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4、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巩固与提高。
(二)、培养措施
九、实验方法设计
1、调查分析法:调查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通过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学校青年的综合水平的评价分析,问卷调查,进行相应的测量、分析,建立青年教师档案,并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2、文献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文献研究法继而分析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材料,并发现新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研究。
3、对比统计法: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方法、统计方法,写成年度研究量表,对学校每学期青年教师的评优、教学实绩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予以研究分析。用教育局中考统计数据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4、行动研究法:青年教师是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的,因此,在研究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如组织不同形式的师徒结对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用行动研究法探索有效的实践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个人及课题组都要养总结经验的习惯,在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帮助他人。
十、预设成果设计
1、课题组优秀论文集。
2、青年教师优秀教案选编。
3、青年教师系列多媒体课件。
4、青年教师优质课课堂教学录像片。
5、青年教师获奖荣誉证书。
6、形成一整套培养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和模式。
7、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十一、实验过程设计
(一)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2、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现状,摸底调查分析;
3、确定课题研究的子课题落实研究人员;
4、宣传动员,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创造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5、建立青年教师的培训档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索
1、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关教师修养、教师培养、教师培养目标及管理评估的相关理论。
2、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理论,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探索我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
3、学习国内青年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研究方向。
4、探索青年骨干教师的标准、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和方法及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等。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前期准备,检索资料,申报课题,召开教育科研报告会、研讨会,同时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6月——2008年6月,全面实施实验阶段。本阶段课题组任务是学习有关青年教师的培养及队伍建设以及外地成功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并安排时间走出去对兄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及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学习,借鉴外地、兄弟单位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我校青年教师培养中成功的经验,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阶段性及终结性总结报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编辑论文集,表彰先进,申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鉴定,成果推广。
十二、课题组织机构
1、顾问小组:
姓名 |
职 |
张广焕 |
徐州市陶研会会长、原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
冯宪科 |
邳州市教育局长、陶研会长 |
刘汉超 |
邳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 |
赵新济 |
徐州市陶研会秘书长 |
项立忠 |
徐州市陶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
姚焕书 |
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
姚澄儒 |
中陶会会员、徐州市陶研会副秘书长、邳州市陶研会顾问 |
宋启良 |
江苏省陶研会教育科研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
吴启龙 |
徐州教育局基教处长 |
徐武汉 |
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
张俊中 |
邳州市教育工会主席、陶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蔡子文 |
邳州市教研室主任 |
袁银宗 |
邳州市教研室副主任 |
王奎富 |
邳州市教研室副主任 |
索会堂 |
邳州市教育局教育科长 |
伏荣超 |
邳州市教科所负责人 |
2、组织领导:
(1)教育科研领导小组(12人):
组
副组长:杨柏柱 冯之凯曹恩华
成
(2)课题组全体成员基本情况一览表(16人):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学历 |
职责或任务 |
张希营 |
校长、书记 |
中高 |
研究生 |
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 |
杨柏柱 |
副校长 |
中一 |
本科 |
组织课题研究 |
冯之凯 |
副校长 |
小高 |
大专 |
组织课题研究 |
曹恩华 |
副校长 |
中一 |
大专 |
组织课题研究 |
胡新岭 |
教务主任 |
中高 |
本科 |
技术指导与组织协调 |
钱居明 |
工会主席 总务主任 |
高级 |
大专 |
组织教师开展活动、提供后勤服务 |
范士升 |
校长办主任 |
中一 |
本科 |
协调各部门关系、档案管理 |
刘清国 |
教务副主任 |
中一 |
本科 |
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养、档案管理 |
葛友兴 |
教务副主任 |
中一 |
本科 |
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养、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
高洪潮 |
政教副主任 |
中二 |
本科 |
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
王文 |
政教副主任 |
中一 |
大专 |
青年教师师德培养 |
石海峰 |
年级主任 |
中二 |
大专 |
级组青年教师培养 |
杨万楼 |
总务副主任 |
小高 |
大专 |
提供后勤服务 |
冯仰龙 |
教务副主任 |
中一 |
大专 |
青年教师出勤统计管理、材料搜集整理 |
丁孝楼 |
教务副主任 |
小高 |
本科 |
青年教师出勤统计管理、材料搜集整理 |
石立功 |
教科室主任 |
小高 |
大专 |
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指导、信息资料搜集整理 |
3、实验教师:
全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