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

构建”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南通市跃龙濠河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对人才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各国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相继进行了重大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包括道德素养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2003年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

综观世界各国和我国新课改的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倡导全人教育,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各方面能力,重视价值观等等,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为顺应世界教育激流,落实新课改精神,我们特提出“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的“四动”教学策略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本校学情看,这一课题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社会需求,我校于2002年创办了民办初中——南通市濠河中学。这是一所充满朝气、前景辉煌的新兴学校。生源大都来自市区各小学中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这些学生一般基础比较扎实,大部分已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都较高。针对这一学生群体,学校所聘任的教师均为作风正派、思想开放、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比较扎实,能够担当起本课题的研究与初中教学的重担,学生也具备此课题的参与能力。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濠河中学在目前较为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腾飞。

由于择校等原因,跃龙中学的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为外地农民工子女。再加上这些学生所在的小学大部分没有开设外语课,所以一进初中就处于在学习上的劣势状态。针对此情况,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因材施教,尤其课题中“驱动需求”、“互动生成”理念中的激励因素和合作因素有利于学习困难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持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与方式(即“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有机组合的实践体系,可简称为“四动”教学策略研究,它以核心词“动”勾连其中四个方面的含义,现分述如下:

“驱动需求”是动机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发展趋向和个体倾向,也包括学生对与之发生联系所有教学行为方式的需求和期待。

“主动探究”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主要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涵括课堂学习、社会学习、生活学习等层面,着眼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互动生成”,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多向作用产生的预设之外的教学资源,适时地挖掘,并有机地糅合在教学内容之中,产生新的、未曾设定的知识方法、思维向度等,使教学活动上升到更高境界。在这一多向活动中,教师对生成的信息资源捕捉的敏锐、判断和筛选的果断,以及糅合的教学技艺与智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自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课程改革和新世纪人才条件对现代教学的要求。“四动”中前三个“动”的指向与归宿,也就在于“自动建构”。

“四动”教学策略把驱动学习需求,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形成互动生成的学习局面,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动力基础和情境基础,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互动合作的精神作为研究核心内容,以实现学生自动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作为最终目标。

本课题努力体现以下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反思教学行为,探究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课堂流程的构建。

2驱动需求是动机的激发,是学与教的前提。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进而师生共同探索、解决,如此良性循环,达到学生自主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知识体系。

3“四动”研究不仅是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学习习惯与知识体系构建的途径。

4“四动”研究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

其重点为:

1、“四动”理论指导下课堂学教流程的研究。

2、“四动”理论指导下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理论支撑

1、新课改有关理念

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新课改强调要围绕“人的培养”进行目标设计,要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基本的要求,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新课改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课改还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新课改着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④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⑤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⑥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

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既然真正的教育来源于人们生活间的接触,任何有人居住或聚集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所大众学校。于是,我们的学校是在庭院、走廊、街道、商店、庙宇、兵营中举办的。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是怎样学,怎样学便是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3、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探索的课题。其中建构主义者强调,为了促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他们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必须用当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新的信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要素。在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形态。

国内关于建构主义教学行为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展开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相符的。近几年来,一些中小学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积极探索教学与学习行为改进的具体策略,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前台逐步退至后台,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动、探索,即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性和终生性等等。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以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尤其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有效教学的教学原则,结合本校特点进行研究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设计)、重点

1、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学生思想、习惯及学习现状的分析研究,吸取本校十五“四动”课题(驱动需求、主动学习、互动促进、自动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以新的视角,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把握学习规律,探索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新途径。

②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与开放的互动教学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使其主动学习与探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课堂局面,努力生成新的课堂资源与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力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以此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进一步走进新课程,促进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推动本校教师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

2、研究内容:

①关于动机、互动、资源生成、探究合作、自主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一是这几个概念各自的内涵;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与新课改理论的联系。

②以“四动”策略为导向的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与传统教学行为方式的联系与区别;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行为的异同;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

③以“四动”策略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的结构研究,教学设计、实施、组织、评价、反馈的改进思路与流程的研究,各个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科目“四动”操作路径研究及个案研究。

④以“四动”策略为引领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建构的行为与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操作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教学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坚持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2、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与“四动”理论的研究,制订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形成课型的基本思路。

②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教学行为改进的成功经验。

③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理论与实践创新。

④叙事研究法。记叙学与教的现象,分析蕴含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⑤案例研究法。a、个人教学行为的案例。 b、师生或教师互相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

五、研究步骤与构想

①准备阶段(20065月~200611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②研究阶段(200612月~20089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③总结阶段(200811月~200911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学习研究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7.10.

姜国忠

关于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07.12.

王剑飞

教师“四动”理论指导下教学初步尝试

论文集

2008.3.

王素霞

学生学习行为改进报告书集锦

文 集

2008.9.

王 坚

最终成果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研究课展示

大型教研活动

2008.11.

苏金山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个案课例集

编著

2009.3.

王 坚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教学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

2009.9.

王剑飞

“驱动需求、主动探究、互动生成、自动构建”学习研究策略结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9.11

姜国忠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经验积累比较丰富。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十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指导和辅导作用。

2、人才条件比较优越。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达到大学学历,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浓郁,为该题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保证。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不同学科,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我校为省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近几年来,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将设专项研究资金,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我们认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