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就2001年以来近10年的课改实验区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经验来看,全国从地方到中央都充分认识到课改成功的关键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王长沛就曾说:“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进教室,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顺应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2) 实践价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
  
  (3)综合价值:促进教师高素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中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国外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四个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和中学教师也在探索、思考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里称其为教师的专业态度,而在张行涛、郭东岐主编的《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里称其为专业情意。中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中学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而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中学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中学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包括有见识、有献身精神、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有独立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中学教师的专业自我即教师要重视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二)中学教师要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张行涛、郭东岐在《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里认为它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心理学科知识等四个方面,而且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并相互能够结合和融通。作为新世纪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饱学有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有足够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且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要有扎实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施教,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中学教师应掌握纯熟的专业技能。张行涛、郭东岐在《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里认为它应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教学技巧是指中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教学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导入技巧、讲解技巧、提问技巧、教学媒体的运用技巧、强化技巧、结束技巧等。教学能力是指中学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反映了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等。现在,随着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能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内涵。
  
  (四)中学教师要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郭振有在《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随想》(《人民教育》2001年第12期)一文里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归纳为七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教师的价值体现:要从主要在于拥有知识,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为学生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当一辈子教师,转变到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另外,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意见和建议。张行涛、郭东岐在《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里提出了岗位成才、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系统进修、电子学习等五种途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马立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里也提出了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构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训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从以上研究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把对中学教师的素质研究与中、高考结合起来。尽管我国的教育反复强调要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迫使我们不得不把中、高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当然我并不是说目前的教育改革与中、高考是对立的,但最起码的要求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现实,一定要把提高中学教师素质与中、高考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提高中学教师素质才能够切实贯彻下去,才能够不脱离实际和不至于目前的改革仅限于纸上的改革、文件上的改革、口头上的改革。
  
  第二,对中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切实地结合起来的关注不够。现在,中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注重教师的教是不对的,但是,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也是片面的。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上述观点过分地强调教师这个外在因素的作用,这是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相悖的。另外,尽管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相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注重学校的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成也学校,败也学校”,这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如何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还应当考虑学生、学校、家庭(包括教师家庭和学生家庭)、社会的因素对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影响。
  
  第三,对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与各地学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够。
  
  第四,目前,对中学教师素质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是说一套做一套,也就是说没有切实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当中去。当然,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另外,在对中学教师素质的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例证绝大部分仍然是老教科书的内容,而不是新教科书的内容,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1、教师的素质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
  
  2、教师的素质还应是“专家型”的人才。
  
  3、教师的素质还应具有创新精神。
  
  (二)理论依据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 (2)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3)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6月22日召开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着力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其中一条就是抓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 、难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让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与人本领。
  
  (二)研究内容
  
  1、强化教师师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2、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意识的实践研究
  
  3、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4、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重点
  
   1、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意识的实践研究
  
   2、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的实践研究
  
  六、研究的可行性
  
  (1)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邀请李学容老师等人对本组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2)研究制度健全。实行分工合作制度,任务落实到个人,并且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检查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3)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人员,各个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对本课题兴趣浓厚,研究氛围浓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选用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教师素质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八、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1日至30日)搜集并学习相关资料,初步制定课题方案,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真实想法,确定课题研究思路: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制度,确定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实施阶段(2012年5月1日至30日)(1)组织课题成员进一步讨论,提高对本课题的认识和理解。(2)着手制订本组调查问卷,在我校一线教师中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问卷调查,摸清教师实际情况。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1日至20日)做好自己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 1、《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2、《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研究》论文
  
  十、参考文献
  
   1、《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中国文史出版社陈洪庆主编
  
  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3、《新课程改革遭遇教师冷漠态度的文化视角审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中华     410081
  
   4、《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 5.《建设全新教研文化要做的还很多》——《中国教育报》2008、9、26 第五版 陆安
  
   6、党的十七大报告。
  
   7、刘晓明、王丽荣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2004年4月出版。
  
   8、郭瞻予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5月出版。
  
   9、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2000年3月出版。
  
   10、《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2008年08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