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报告:“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报告

 

“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报告

 

孝感一中“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课题组

 

执笔:罗国彬

一、问题的提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一所学校,加大对骨干教师培养和研究的工作力度,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做好优秀教师上的储备,促进学校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显得更为十分重要。

我校自1995年以来,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每年从大专院校选聘十余位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为了加强对这一批年轻教师的培养,学校在“十五”期间,开展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研究,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部分教师已突出地成长为各学科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但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都受到一定限制。当他们教学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自身前进的动力不足,对更高的目标感到迷惘。再之,目前像我校这一级的省市重点高中,普遍存在的师资结构不均衡现象,以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给广大教师带来的诸多全新的挑战和压力,对教学产生着直接影响。为此,迫切需要对教师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工作。

为了使更多青年教师成长起来,迈入市、省乃至全国骨干教师行列,学校在前期青年教师培养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于200111月申报了“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开题之后,课题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本课题组成员既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学校中层干部,又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省、市骨干教师,更是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的业务骨干,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上都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本课题采取了学术研究和行政推进相结合的形式。孝感一中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将骨干教师的培养研究列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从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所以,整个研究工作均按计划进行,取得了预期成果。

二、骨干教师培养的目标内涵

课题组以全面提高培养对象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丰富教师职业内涵为目标,以“培养、优化、充实、提高”为指导方针,遵循教师培养的可行性、目标性、层次性、先进性和激励性等原则,开展了骨干教师培养的目标内涵和各级骨干教师培养的评定标准的研究我们认为,新时期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的目标内涵为:

()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师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志存高远,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发展意识;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地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地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念;能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对新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等的认识,进一步形成新课程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有效地把握基础教育科研动态,具备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和能力,善于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善于把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高中骨干教师的评定标准,根据我校实际,课题组研究后认为,可按如下三个级别进行培养评定:

1、区级(学校)骨干教师评定标准

任教三年以上的合格教师,再经过35年的培养,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任职资格,教育教学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

2)胜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获得学校表彰。

3)每年有两篇以上教改和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专业报刊上发表或市级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好评。

4)主讲市级公开课(或竞赛课)并获奖;能胜任备课组长工作。

5)能组织好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改和教科研活动;能独立承担校级命题工作;能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市级骨干教师评定标准

荣获区级(学校)骨干教师,再经过23年的培养,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

2)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和学校肯定。

3)每年有两篇以上教改和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专业报刊上发表。

4)主讲省级公开课(竞赛课)并获奖。

5)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和学科竞赛导师或教练工作,学生竞赛成绩获省、国家级奖励。

6)能组织好本组的教改、教科研活动和本学科的大型集体活动。

7)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活动;能独立承担各级命题工作;在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

3、省级骨干教师评定标准

荣获市级骨干教师,再经过35年的培养,符合下列条件:

1)荣获省级以上表彰,或被市级以上行政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命名的学术带头人或专家。

2)具有(或相当)硕士研究生的学历。

3)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业绩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4)每年有两篇以上教改或教科研论文在国家级以上专业报刊上发表。

5)有鲜明的教学风格,主讲全国、省、市级示范课,教科研成果得到推广。

6)能组织大型教改或教科研活动,在活动的计划制订、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7)能胜任省、市级教改或教科研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工作。

建立骨干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既是对骨干教师的目标内涵的有效延伸,更是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必要的有效举措。为此,学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如下的培养激励机制,将有效保证骨干教师培养过程的深入推进。

一是校级骨干教师是评选区级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区级骨干教师是评选区级名教师和推荐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名师的必要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骨干教师晋升教师职务。

二是学校对骨干教师工作、科研、学习培训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并优先参加各种形式的高层次研修、学习考察、学术研讨等活动。

三是骨干教师在教研、科研和指导本地、本校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是大力宣传推广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鼓励并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竞赛,发表论文,多出成果。

三、骨干教师培养的阶段特征

教师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同样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骨干教师培养的阶段特征即是对每一阶段特殊性的写照。每一培养阶段都有特定培养核心、主题、问题和目标,每一阶段核心问题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如何对后一阶段有很大影响,这决定了后来培养的方向和路径。

我们认为,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即是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及其内在结构的变化过程。骨干教师培养的阶段特征,也就是骨干教师的内在结构要素在每一阶段成长特征的特殊组合和表现方式。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要力求在把握阶段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增强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课题组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高中骨干教师培养“走进理论、自主发展、引领创新”的递进培养模式。这种遵循教师自然成长的三层递进培养模式形成了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的阶段特征。

1、“走进理论”阶段

在骨干教师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自觉意识和努力程度最终决定了他们成长发展的状况。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工作压力过大的影响,往往循规蹈矩或无能创新,他们缺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理论、走近理论的积极性,挖掘教师教育科研的潜能。我们认为,学校可通过学历进修、理论研读、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让他们走进理论、诠释理论、应用理论,融学、做、用为一体,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沉实和感悟

这一阶段是教师培养的一个关键期。它不仅面临着教师来自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也正是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效联系的“磨合期”,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性”的总结,以克服对于理论学习的不适应。无论是从人生发展还是成长过程角度说,每位教师均存在阶段性的挑战性问题,所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反思与适应”。这种反思从反面激起了教师强烈的理论知识匮乏的忧患意识,从正面唤醒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意识,迫使他们特别重视教师成长过程中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反思与适应”在教师“走进理论”阶段所遇到的现实冲击,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与理论学习的合理安排,走进理论与反思教学的科学提炼,自身发展与影响他人的正面感染等方面。为此,学校要营造“学习型”的培养氛围。具体可开展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学习考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二是建立学习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内驱力的充分发挥;三是开设校内教师讲坛,增进教师的相互沟通、交流及合作,培养反思精神;四是构建教育教学信息平台,使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调动互惠内驱力。

2、“自主发展”阶段

如果沿着前一阶段积极“走进理论、诠释理论”的话,接下来就进入了“自主发展”阶段。这时,教师的成长发展动力转移到了能力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到外部评价或教学任务的牵制,直接以能力发展为指向。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地依照骨干教师培养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发展的状况,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而且这一过程也成为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也就是经常保持能力发展要求的“自主发展”取向。

在这一阶段培养的教师,全心致力于专业知能的提高。他们在经过一番努力,在全然掌握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相长策略基础上,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展及其提升,关注研究成果与研究行为的成效及其科学等。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

这一阶段的培养,教师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注重尊重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准、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学校发展及改革的需要,以及教师履行职责的标准,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教师分层分类开展指导和培训,是这一阶段教师培养的突出性工作。我们认为,组建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相应学科学研小组,采用导师引领、集中研修、小组研讨、自我修炼的培养方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尽情展现自我,谋求发展;有利于教师由“反思与适应”向“反思与成长”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可营造“教研型”的培养氛围,开展讲一节优质课,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论文,参加一次教学技能(理论)培训,研究一个教研课题等活动。要求他们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通过一系列的集中研训、小组研讨的形式,自学自悟,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提高自我修养。

我们认为,“自主发展”阶段的培养,可分享如下三方面成果:一是教龄为35年的教师,常常有太多的教育遗憾,关键是要学会从遗憾中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因此,要求他们围绕“寻找教育的遗憾”写反思论文;二是教龄为68年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面对千变万变的教育背景,需要有敏捷、灵活的教育机智,继而要求他们围绕“抓住教育的契机”写总结性论文;三是教龄为912年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师的职业内涵,有较高的业务造诣、人生境界、审美情趣,体验到了教师的幸福指数,所以要求他们围绕“享受教育的幸福”写学术性论文。

3、“引领创新”阶段

随着专业知能的日渐熟练,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自已的理论认知、实践认知、应用认知进行反思,也有了明确的“反思与升华”的意识。这一时期教师的成长发展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且单纯地指向专业结构的改进和提高,而不是在谋取成人生活可能性的压力下被动产生的、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关注意识。这时教师找到了指向拓展内在专业结构之路,而不是沿着职业发展阶梯前行。

在这一阶段培养的教师,高度重视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在专业知能发展的范围由内及外,不断拓展。他们能够迅速把握课堂教学及其研究方向,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工作与学校联系起来。他们的视野范围更加开阔,甚至开始考虑教师角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逐渐意识到教师培养成长的路径的规律性,尝试以此来规范和引领其他教师的发展。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开放和创新

这一阶段的培养,多数教师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开放的思想,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思维,为我所用。因此,为了使他们在校内真正起到骨干引领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要求他们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反思、增强创新意识、总结教研成果,引领学校的教育创新工作。学校可营造“课题型”研究氛围,组织他们到各学科组内,协助教研组长开展诸如以下几方面的课题研讨:一是有计划的开展跨学科间的教师专业能力调研活动,规划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二是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三是追踪教师所教学科课程的最新进程,实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四是举办教育科研成果展览,丰富学校教育文化内涵,彰显教师风采;五是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教师的发展是以学校的兴盛为目的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教师的期望与成效将会多元取向地发展。如课题研究、学术论文、讲课竞赛、综合素质及提干重用等成果表现都将得到体现。

以上三个递进式培养阶段,其骨干教师培养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在构建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包含和互动共存的群体、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型、教研型、课题型”研究氛围过程中,起到积极和推动作用。

四、骨干教师培养的策略途径

骨干教师培养的策略研究,即学校的他控策略和自身的自控策略。

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为支撑的他控策略就是人性化管理策略。我们认为,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的引领创新阶段,开展如下几方面的策略优化工作十分必要:一是以学科教研组工作为平台,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快速成长,如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每学期两次的学科教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二是以有效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为基础,让他们在研究中实现超越,如开展从问题到课题的过程研究,从经验到实验的积累探索,从结果到成果的能力提炼等研讨。三是以价值引领配以项目推进,让教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至于教师培养发展过程的自控策略,取决于自身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心态,取决于自已的发展意识和工作目标。为此,可以提出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理念,来调整其工作心态,如“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多大本领,就有多大舞台”等。通过教师参与教研和竞赛活动,增强其发展意识,如编写学生适应性教材,发表学术性论文,参与优质课竞赛等。还可将他们参与的一些活动都刻录成光盘,作为有效的过程反映,并纳入学校存档,引领他人,永久保留。

骨干教师培养的途径研究,即学校的他培途径和自身的自培途径。

我们认为,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工作关键是优化科研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途径:一是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网络,使学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确定务实的科研课题,使科研成果具有可显性、推广性;三是开展有效的理论研讨,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四是落实必要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身的培养和修练。教师的自培途径有:一是在学校每周开展的学科课题组研讨活动中,以课题为中心,听评教师的课、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二是积极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的专题报告、讲座和论坛,旨在开阔自己的视野;三是勇跃参与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在这些常规活动实施中,可更深层地体验到了一个骨干教师应具备的更高级、更活泼、更融洽的反思精神。

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学校群众性教育科研过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中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如下三方面主要策略途径,可以使培养、被培养对象以及所有相关人员都得到共赢。

从问题到课题,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线的教师需要走进理论,但从事教育科研的的重点并不在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而是侧重于对教的问题和学的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分析、去尝试、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果。这种行为研究的过程,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从经验到实践,提升教师的积累意识和能力。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理论化和理论的经验化的研究成长过程。在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使实践成为清醒的、合乎规律的实践,另一方面重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我们认为这两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更侧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对经验的提升,使具体经验上升到一般经验,由一般经验上升到科学经验。在研究自己经验的同时,还要重视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只有在别人经验和自身经验的互动中,才能拥有更丰富和更宝贵的经验。

从结果到成果,提升教师的提炼意识和能力。所谓从结果到成果,就是将初步得到的结果提炼成成熟的结果,即最终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由知晓一般的道理,到体会简单的因果关系;由较浅显的认识,发展到系统的、理性的认识;由具体的、一般的结论,到归纳提炼成抽象的、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学习有关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理论,以提高理论水平;要学会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写出认识体会;要学会发现可研素材,并善于将有关理论运用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之中;要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要定期地按要求收集整理研究数据,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五、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效

课题组围绕学校“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设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年轻一代”的办学目标,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认真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近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教学科研成果卓著。教学科研在教学改革中属于前导地位,起着指导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课题组以《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课题为工作平台,以学科骨干教师为培养研究对象,围绕各学科组织校级研究课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明确提升了新课程下骨干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如以课题组成员为代表的学术论文(《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集》),反映了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年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级“四优”竞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这些成绩中,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公开发表的高质量教育教学论文之多、优质课竞赛获奖等级之高、获奖面之广,处在全市直至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在优质课、说课竞赛中,有5人荣获全国青年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荣获省级一等奖9人次,省二等奖3人次;以及市一等奖17人次,二等奖5人次,获奖科目涵盖学校语、数、外、理、化、政、史、信息技术等学科。(《课题组培养研究对象优秀课竞赛获奖成果集》)

2.学科竞赛全面丰收。课题组对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竞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考、以赛促研”的理念,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成绩十分优异。2003年以来,学生竞赛获国家特等奖一人次,国家一等奖37人次,国家二等奖 112人次,国家三等奖142人次;省一等奖 84人次,省二等奖159人次,省三等奖225人次。2004年,组织学生参加十二届奥林匹克作文竞赛获全国三等奖,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榜上有名,学校被组委会授予“中国未来作家摇篮”称号;2005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足球比赛荣获冠军,获奖学生并于当年保送上清华大学。

3.彰显骨干教师风采。课题组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逐步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特级教师,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的引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部分教师已脱颖而出,其工作表现和能力都得到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自2003年以来,有7名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有16名青年教师被培养发展为中共党员;有6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有26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有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有2名教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率增长22%。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孝感市名师、孝感市先进教师、孝感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和孝南区后备培养人才等。

六、课题后续工作

1、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全面执行《孝感一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工作方案》。

2、计划编制《孝感一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校本教材。

3、通过校级教学研究立项,建立本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深入到教师教育专业各学科领域内部作进一步研究,学校继续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人杰、王卫东主编  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叶澜主编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附录一】

孝感一中“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罗国彬

    长:张胜华  史淳良

课题组成员:方火生  周吾成  李开启  杨发润  辛百魁

 

 

【附录二】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结题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罗国彬同志主持的“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2008328,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结题评审,具体意见如下:

在学校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教师就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深入地研究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课题组立足于学校实际,在“十五”期间对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骨干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骨干教师成长的“走进理论、自主发展和引领创新”三阶段思想,探讨了每一阶段骨干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应的特征,如走进理论阶段的“沉实与感悟”,自主发展阶段的“自信与从容”,以及引领创新阶段的“开发和创新”。并针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从“他控”与“自控”两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这种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分析,课题组明确提出了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也就是学校群众性教育科研开展的过程,并把二者高度统一起来,体现了研究者有着很高的认识境界。同时,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合理有效,资料翔实,达到了预期目标,课题研究成果在省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同意该课题结题。

希望课题组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梳理和提炼相关研究内容,以使该项成果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课题结题评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文鹏

委  员:姚 刚   赵文元 王绍章  余章浩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