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向卫国沅陵县教育局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必须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形成有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合力。本课题组根据固本、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切实优化学校教育行为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协调整合教育诸要素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与途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一是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模式,促进了和谐教育环境的形成;二是形成了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三是探索出了新时期农村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四是开发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研发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方位  资源整合  教育互动

一、研究背景
(
)是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各级党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社会,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宣传普及,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评价学校教育,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目前我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校固囿于自身的教育层面,在切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教育功能,有效组织社会、家庭的教育行为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社会及家庭同样存在着教育理念、角色职责、操作方法上的认识误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偏差。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推动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学校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教育是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当今社会各种教育元素的兼容式思考,着力突破狭隘的部门意识和功利行为,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教育行为的自身,积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这对于进一步端正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是我县教育科研成果的延伸与拓展
我县开展的《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研究》两项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研教改优秀成果叁等奖和省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壹等奖。在成果的推广运用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综合工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只靠教育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必须有家庭、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引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需要对全社会教育诸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调动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建立全方位参与的大教育体系,并不断创新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切实的推进。
(
)是全面提升我县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2002
年,我县正处于新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如何抓住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我县教育质量,是教育局行政领导和广大一线教师都在思考并渴望获得有效解决办法的问题。教育局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全县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并指导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题从健全教育的责任分担机制和发挥教育评价的正向激励功能入手,探索并构建科学的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体系,以期实现诸多教育元素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全面提升我县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
三结合教育理论。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三方面共同的教育和要求应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有动力。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不能各行其事;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对学生都会有影响。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
、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强调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是一种统合体系,它有两个目的,一是重建现有教育制度,一是发展在此教育制度范围之外教育中潜在的一切可能性。还强调教育及学习,不应完全局限于就学期间,而必须贯串于一生;要包容所有的技能和知识;要应用所有可利用的手段;进而,要给所有的人以充分发展人格的机会。教师及家长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是终身学习的生存发展需要。
3
、系统论、控制论和方法论。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机械加合;控制论认为各工作因素要保证最大效果,最积极因素发挥有效作用,就要消除一切不利干扰;方法论认为任何工作都要有得力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全面推进。

三、研究概况
(一)课题界定
1
、研究的方向是要探索并构建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教育互动机制,促进和谐大教育环境的形成。
2
、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固本、协调、发展固本指使学校管理不断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取得家庭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协调指通过发挥学校办学主体的优势地位,着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模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资源与功能在整合中的良性互动。发展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大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探索一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诸元素的教育结构和运作方式,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发展学生内在潜能,形成全面育人的环境。
1
、对学校在整合诸多教育元素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及地位进行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功能。
2
、对学校如何整合当今社会诸多教育资源及其运作方式进行研究,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方式的创新。
3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研究社会教育诸元素的教育影响及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着力点: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探索构建社会教育诸元素与学校教育的整合方式和互动模式。
2
、研究家庭教育的教育影响及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着力点: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探索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方式和互动模式。
3
、研究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着力点: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实施教育培训,引导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及管理。
4
、如何发挥学校在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和主导作用。
着力点:以教育评价为突破口,优化校内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对社会诸教育要素的主导作用。
设定子课题为:
1)着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模式
2)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3)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
4)利用电视媒体和局域网、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进行调控研究

(四)研究的组织实施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行动研究模式,采用研究行动相结合的探索方法。选取两所完全中学,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所城区小学和四所农村中小学为试点学校,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成功经验。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地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开展研究。此外,我们还利用电视媒体和局域网平台、远程教育资源及沅陵教育科研网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进行调控引导。
2
、具体措施
一是试验学校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试验学校取得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并在全县推广。
二是按需要、按计划、有目的培训相关人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是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相对稳定及研究所需经费的及时到位。
四是注重对相关调查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确保研究效果的可信度。
五是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3
、研究分工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各子课题组具体分工如下:
1)着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模式
承研单位:县教研室
2)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承研单位:鹤鸣山、荷花池小学、南岸九年一贯制学校
麻伊伏区教育办、 凉水井镇中小学
3)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
承研单位:沅陵一中、麻伊伏区教育办、凉水井镇小学
4)利用电视媒体和局域网、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进行调控研究
承研单位:县电教馆、督导室

4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
(1)
、确定试验学校和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城区以沅陵一中、二中、南岸九年一贯制学校、鹤鸣山小学、荷花池小学;农村以凉水井中小学、五强溪中小学为试验学校。选择教改热情高、业务素质较好、有一定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为实验教师。宣传发动主要是向家长和社会各部门、各机构说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大致内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科协、法制办、关工委的支持和参与。
(2)
、培训实验教师。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领导下对研究人员、学校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内外三教结合研究现状,帮助他们拟定学校研究计划和工作月历。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到江苏南京、我市周边县市进行考察学习。
(3)
、编制调查问卷。对家庭教育现状及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家庭教育调查由麻伊伏和凉水井区教育办组织实施。问卷内容主要是:家长及相关机构对三教结合现状评估摸底;家长知识结构摸底;家庭结构摸底;家长人才观摸底;家长教育子女的策略方法摸底等。学生思想品德调查由教研室在城区进行。调查还采用了座谈和专访等方式。调查结束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调查问卷见附件)
第二阶段(操作实施)
(1)
、学校成立或进一步规范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家庭、学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方式,此项工作由麻伊伏区教育办为承研单位实施研究。
(2)
、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或辅导班。针对调查情况制定学年(或三年)培训计划。培训主要内容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减负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对家长如何引导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家长培训长达200多个课时(其中国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讲学20余小时),经初步统计,有近万名家长接受了培训。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切实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
、各试验学校根据各校外部环境条件,确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对当地人文、地理、历史、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和学校的传统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研发校本教材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
(4)
、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课题组组织教研员、教师先后深入新课堂听课近2000节,举办新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达20余场次。课题组针对教师在推进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方案》,正确引导新课程的推进工作。
(5)
、沅陵教研室、教育电视台创建了沅陵教育信息网、沅陵教研网,开设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研究专题和家庭教育专栏,以此为全方位互动交流的窗口,进行反馈调控,使社会、家庭有参与教育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6)
、定期开展全县性课题经验交流会。对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对研究计划进行适度调整,并使试验区域不断扩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运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效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教结合模式和运作机制,推介三教结合经验。

四、研究成效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教学改革、师生互动,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关委关协、社校互动,群团组织、多元互动教育模式,其结构、关系、功能如图所示。这一教育互动模式充分体现了固本、协调、发展的课题研究思路。教学改革、师生互动体现了固本思想,即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立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关委关协、社校互动,群团组织、多元互动强调的是协调,即通过学校将各种教育元素有机整合,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
、促进了和谐大教育环境的形成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和指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如文化、公安、卫生、体育、民政等)的全力配合与支持,优化了学校办学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办学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如20034月,荷花池小学、鹤鸣山小学、南岸九校、溪子口小学联名要求县委、政府彻底整治文化娱乐场所、净化教育环境。这一要求引起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高度关注,专门成立了整治文化娱乐场所专项联合小组,对全县范围的网吧和其它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整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强化。教育局通过行政手段对全县师资加大培训力度。近三年来,参加新课程、学历、信息技术、教育心理、校本教研等培训的教师近万人次。20053月教育局向全县中小学校下发了《沅陵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的主旨是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增强教师的自我培训意识,产生自我培训的需要。教育局十分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三年来,校长及学校领导成员参与培训的不下500人次。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加速了我县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得以不断提升。
三是家校联系制度逐渐完善,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局面。通过规范家访制度、家校联系卡和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改善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四是电视、网络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发挥了社会对教育的舆论、评价、督导功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参入教育的积极性。
五是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我县青少年科普协会开展的活动得到多个部门(教育局、科技局、科协、环保局等)的支持与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有效激活了这些部门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关委、关协发挥了它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特殊作用,协调了学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各学校根据各自的外部环境条件,确立了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对当地人文、地理、历史、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和学校传统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此外,县教育局和学校还充分利用各自的渠道,聘请社会德高望众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担任教育顾问,来沅讲学。如教育局2005年聘请国家级课改专家李志宏先生担任我县教育科研顾问,并多次来沅讲学和进行教学指导。聘请省督学潘绍祥先生担任我县教育督导顾问。200411月,县妇联专门邀请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博士就家庭教育问题来沅讲学。这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近几年研究发现,由于学校教育的自身努力,家庭的密切配合,社会的全面参入与监督,社会、家庭与学校沟通互动,我县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正在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为全面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
2
、教育多元化使学校教育生机勃发
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下的学校管理、课程资源、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学习途径方式的多元化。以学校为龙头构建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模式不仅推动了诸教育合力的形成,又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学校管理的多元化。学校管理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发展成为有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管理模式。这种多元管理模式以家长委员会为抓手,引入了社会多方面的管理理念、经验,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体现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
2)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为服务于新课程实践需求,我们适时地提出:学校教育要转变课程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拓宽课程资源视野,积极挖掘和整合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管、网络资源、乡土文化等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近三年来,我县课程资源开发已取得较好的成绩。有40多所中小学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3)教育途径的多元化。教育途径的多元化是学校教育管理、课程资源多元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的拓展延伸。许多校外活动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契机,拓宽了教育渠道,有效地克服了过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5+2=0”的弊端。如,二00三年,为配合我县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工作,学生们走上街头参与爱我沅陵,爱我城市的宣传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脏、乱、差的不和谐,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自觉参与到捡拾街头垃圾、维护城市形象的行动中。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知晓了许多文明卫生知识,还促进了良好的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养成。
4)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寻有利于激活学习主体的多种教育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教育、教师引导教育、学生互助教育和成人帮助教育,发挥了各种教育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多种教育要素的功能互补。
5)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的取向,倡导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重。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如,沅陵一中、沅陵二中、鹤鸣山小学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均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近几年来有数百名学生在文学、艺术、小论文、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
(二)形成了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我县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借鉴外地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经验,确立了多层面、多途径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已成为我县教育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准则,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学生个体评价
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研发形成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方案》。制定了《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学习素质记载表》、《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学习素质记载表》、《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观察记载表》、《小学学生心理素质观察记载表》。从2003年秋季开始在全县各小学中试运行,得到了广大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2
、教学评价:制定了《沅陵县小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案》。此方案在全县范围内使用。
3
、学校教育质量在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加上社会问卷调查,以体现学校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广泛性。
4
、利用沅陵县教育信息网沅陵县教育科研网网站设立教育研讨专区,引导社会舆论全方位监督评价学校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端正办学方向。
(三)、探索出了农村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麻伊伏区教育办在承担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诸因素的负面影响,及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淡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日趋边缘化。针对这一严重的教育问题,麻伊伏区教育办特别就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农村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有效方法与途径进行研究。2003年,《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被列为湖南省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通过两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学生自主,成人帮助,多元评价的德育新模式,拓宽了德育途径,并根据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提出了榜样示范法、活动陶冶法、自我评价法等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促使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德育工作实效。这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化与推广提供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
(四)开发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落实固本精神,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在课题组组织安排和指导下,各中小学校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实际要求的多门类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规范了课程行为,增强了教师建设课程和开发课程的实践研究能力,拓展了学校的课程内容,浓郁了学校的科学与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五、研究体会与建议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确保诸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诸教育影响的一致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其各自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无法形成合力。中国教育报刊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阻力在于社会与家长。这也是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和家长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力,要在学校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充分依靠政府对社会的调控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以期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和力量的有效整合,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诸教育功能的互动互补功能,确保学生所受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前提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人文修养,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深感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实践能力离这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教师受传统教育的负面影响太深,束缚太重,教育理念滞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缺乏现代教育观念是制约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尤其是校长队伍的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努力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化和提升。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我县已初步确立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工作思路,其效益已逐渐开始显现。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评价机制的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与经济发展路径的不同,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不同,即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地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是人为设计的外在的制度。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深切地感到:宏观层面的评价制度改革不到位,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虽然,我们也在评价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都局限在教育内部的微观层面上,即便是这样,我们仍感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特别是当教育部门评价与社会和家长评价(单纯以升学率为判断标准的评价)发生矛盾时,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摇摆。因此,我们呼吁:上级行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早在现有两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平台下,创新教育制度,推出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保障机制。
(
)本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的领域
1
、本课题研究选择的样本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试验学校没有涉及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学校。尽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推广至该类学校,但对该类学校在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环境条件和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与提升。相当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尚须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虽在面上得到了普及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研究深度须进一步提升。
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其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本课题组按照固本、协调、发展的研究思路,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深入研究,在强化学校自身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优化办学环境;充分发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创建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创新教育机制;构建家校社互动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县教育合力的形成。但我们深感由于自身能力和环境条件所限,所取得的研究成效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今后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系列报告 1999.6
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2.20第一版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国教育报  2000.2.1
黄键,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走势,教育研究  1999第七期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的班: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教育研究  1999第七期
斐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457-490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三次印刷
湘潭市教委在结合教育课题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研究,面向21世纪的探索第67-68页,岳麓书社19994
苏婷,青岛:一把手抓好家教,中国教育报2000.5.6
黄云龙,关于社会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研究室49-52   19997
厉以贤,社区教育理论,教育研究,1999年第3
党的十六大系列文件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成人教育的报告》

                                                    
(执笔:张中  田安生    刚)


                                
沅陵县教育局《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
                                                           
OO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