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申报
2011年教师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申报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总课题组
“教师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工作总结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一) 课题的形成与背景
2009年夷陵区被确定为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着形式不多、方法不活、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效果有限等矛盾和问题,创新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内涵及理论假设
课题的内涵。“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机制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培训机制创新”,即为优化培训各部分之间、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优化培训效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而在各种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
理论假设:围绕服务课程改革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两大主题,全方位、多层次、流动式立体化地组织教师培训,并形成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成果,为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的模式。课题以实验研究为主,采取边研究、边总结的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扎实推进培训工作。机制创新实验研究范围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拟采用院校结合送培、外地挂职锻炼、区域特色培训、教育硕士进修等方式。二是教师全员培训,拟采用远程教育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校本研修等方式,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全区教师素质均衡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以期实现培训管理规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途径多元化、培训运行高效化、培训评价科学化,提升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通过政府专项投入、公用经费切块等方式,三年投入教师培训经费投入600万元,启动“三百三千”计划(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百名紧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百名名教师成才计划、三千教师网训计划),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使夷陵区的教师队伍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是:明确问题——设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订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
辅之于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
二、 课题的进展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和措施
1、整体规划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局整体规划,多方支持,有效保障课题研究工作。(1)计划保障。教育局人事股把该课题当作促进教师培训的重要工作,以期通过教师培训机制创新来提高教师培训效益,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题组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研训中心培训科据此制定了《夷陵区2009-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夷陵区2009—2012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培训计划》。(2)人员保障。教育局副局长郭道林、人事股股长朱应刚亲任课题负责人,人事股、研训中心领导李书新、郭军民、李先璋、陈秀林等成员组成课题领导小组。下设课题研究小组,组长:陈斌;成员:简翠萍、刘利琼、望作慈、黄川、黄艳、屈万鹏、周宇、田杨。(3)组织保障。构建了培训与研究的三级网络。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总体部署,局分管人事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研训中心培训科负责开展行动研究,将各乡镇中心学校业务干事纳入培训研究人员,形成了健全的研究组织系统。(4)经费保障。培训经费作为专项经费预算到位、划拨到位,各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专项,确保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2、行动研究,高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研究和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1) “三百三千计划” 培养教师。为了促进教育管理干部和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启动了“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组织了100多名中青年管理干部及高中学科骨干教师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邀请华师大王坤庆等三位教授来夷辅导备考,54人如期参加了全国统考。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短缺的状况,启动了“百名短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投资5万元委托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夷陵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30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参训,基本缓解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启动了“百名‘名教师’培养计划”,先后组织了三期外地专家来夷讲学活动。09年五月份邀请市教研中心范俊明来夷主讲了《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专题;七月下旬邀请江苏梅岭中学校长王立耕,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选发教授来夷分别主讲了《教要有效,学要快乐》、《有效教学研究》专题;十二月中旬邀请山东省维坊市诸城实验高中校长张福涛来夷主讲了《高中课改与教学质量》专题,全区教育干部、学科带头人及千名教师聆听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两千教师参加了非学历远程教育。组织全区2101名初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全国继教网”的远程培训。参训人员在2008年“基本掌握网络学习方法、基本完成年度学习任务、基本形成网络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强化了校本管理,优化了课程设置,加大了过程督导,学习效果得到优化。
(2)“捆绑行动”,合力施训。围绕质量核心,研训中心利用研训一体化的有利条件,每学期由教科所、各教研员组织一期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长培训,培训采取研究学科教学工作与专题探讨、联组活动、校本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训结合,教学相长。此外,教材教法培训,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短缺学科培训,教研、教科、培训“捆绑”行动,合力施训,使培训体现了“重心下移”、“研训一体”的特点。
(3)“上下联动”,全员参训。学段“上下联动” 培训。区教育局在深入开展小学、初中课改培训的同时,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组织实施高中课改培训。在完成省市送培的基础上,区教育局、区研训中心高要求、大力度地组织高中起始年级教师及学校管理干部的课标、通识网络培训,全区313名教师参训,培训合格率达95%,优秀率达11%,在全市居领先地位。有序开展小学、中学教材教法衔接研训,今秋物理、数学等学科开展了初、高中衔接培训。管理层级“上下联动”培训。区教育局、区研训中心在搞好本级培训的同时,积极与省、市继教中心以及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联合开展各级各类送培、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教师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如:教育局通过接收资教生等渠道,争取指标实施送培,今年共选送420名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四年共送培1070人参训。
(4)“外引内修”,锤炼教师。请进来培训,区教育局、研训中心、乡镇和学校积极通过名师报告会、“名师”帮扶、骨干培训等形式实施专家引领。从外地请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到夷讲学、授课,为区内教师示范引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区内,在全区所有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周期考核全部达到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教师素质提升援助行动,城镇教师任教交流,“名师”结对带徒,每学期以“六个一”(执教一节示范课,听评一节课,组织一次校本研训活动,做一次专题讲座,指导备好一节课,撰写一篇论文)活动为载体,帮扶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5)“内联外挂”,实施干训。2009年春,局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区教育局开展农村教师素质提升援助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通过城乡校际间多种形式的互动,特别是通过城乡学校管理干部在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探讨交流,促进农村学校管理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并有区级以上名校长产生。”秋季开始,城区学校一对一联系帮扶一所农村学校,校际间互派一名管理干部交流任职,实施资源共享,促进管理干部共同提高。对外,继续选送10名优秀校长到上海闵行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培训,学习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锻炼校长,打造夷陵名校长,今年培训对象扩大到了高中,三峡高中易斌、小溪塔高中李超成为我区首批赴沪挂职干部。
(6)“华山论剑”,锻造校长。为提高全区中小学校长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跟踪校长培训,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2009年教育局在区内分小学、初中、高中开办了三期校长论坛活动,区内所有中小学校长分别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课改.质量”等主题撰写了论坛论文, 40多位校长登坛“论剑”。 十二月中旬高中校长论坛时还邀请山东省维坊市诸城实验高中校长张福涛来夷就《高中课改与教学质量》进行论坛。论坛采取集中交流,专家点评与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活化了培训形式,收到了启迪思想,互动交流,明确思路,锻造校长的培训效果。
(7)“赛评参与”,活化培训。为使教师培训机制更活,我区积极组织教学竞赛和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以检验培训效果,促使教师积极自觉参训。如:每年开展的“四优”评比,分学科开展的课堂教学竞赛,体、艺老师基本功比武等,仅今年有两名体育老师通过市级选拔参加全国体育老师基本功比武双双获得二等奖。研训中心以两课考评、校本研训合格(示范)学校创建为抓手,将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校本研究推向纵深发展。现已在各校扎实创建的基础上完成12所学校的考评。考评以校本研训制度建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校本研训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促进了校本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使学校发挥了教师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使培训更加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课堂。此外,研训中心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注册验证为载体,考核教师培训成效,提高教师参训意识。今秋对全区3592名教师进行了第二周期学时学分汇总注册,为3359名教师换发了第三周期继续教育新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近一年的行动研究,我区的教师培训取得了以下几项机制创新。
1、规范的一总三分的培训管理机制。“一总”即教师培训有区教育局总管,负责宏观规划、安排部署教师培训工作,局人事股作为直接主管部门。“三分”即: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教育技术装备站具体组织实施,中心培训科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工作;乡镇中心学校落实一名专职干部或者业务干事负责教师培训日常事务工作,配合区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学校校长作为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校本研修。局总管,强化领导,宏观规划 ,重心下移,管理前移。中心、乡镇、学校分管,负责教师培训的具体工作实施。如今,我区的学时学分管理、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管理、教师集中培训、校本研修管理都由中心、乡镇和学校管理的规范有效。
2、多元的区、校、个人三块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区教育局对研训中心教师培训的经费实行“预算到位,跟项目走”,即既有总体预算,又有项目增补。区级所有培训对教师一律实行免费培训, “名师”学习补助每人每年3600元合计30万元以上,高中课改培训,教育硕士辅导,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教师非学历远程教育等培训费都由局整体承担,区财政为教师培训下拨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0万元。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列支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的培训费、会务费、差旅费等,要求每年不低于公用经费支出总量的5%,并以此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督导评估的硬性指标,确保教师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开展。此外,教师学历提升、普通话考试培训、计算机考试培训、教育硕士住宿费用等由教师自行负担。
3、高效的内外联动的培训运行机制。如上所述,除了常规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外,区教育局、区研训中心开创性地开展了“内联外挂”式 、“外引内修” 式、“捆绑发展” 式、“上下联动” 式、“论坛”式以及“三百三千计划”等培训,创新了培训的运行机制。
4、优质的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机制。培训即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研服务。研训中心开展的“网上研训日”作为远程学习、联组活动的主要补充,旨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研训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使研训员与学校、与教师的沟通与服务经常化,以研训工作网络化带动校本研修的信息化。“订单式”服务,是根据学校向研训中心提出的请求,由研训中心组织相应资源,为其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服务的一种研训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学校需要什么服务,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组织什么研训。今年举办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就是根据学校需要启动的“百名紧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之一。
5、和谐的部门联动的研训结合机制。我区的教师培训在区教育局总管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教育技术装备站等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教育技术装备站组织,其余培训由中心培训科组织实施,基本建立了局属部门联动的培训机制。教育局还与人事局紧密联系,配合人事局组织开展教师公需科目、计算机、普通话培训考试。在研训中心内部,教研和培训职能一体、研训结合,研训人员一岗三责,研训资源有效整合,中心人员已成为研训工作的共同体,各项研、训工作整体推进。
6、扎实的蹲点带片的督导机制。为充分凸显研训工作职能,从09年秋季起,“蹲点带片”工作扎实开展,每一个研训员蹲一个乡镇、联系一个学校、帮扶一名教师,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诊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诊断课堂教学现状,诊断校本管理、校本研修现状,帮助优化管理,提高效益。在蹲点带片工作中,研训员不仅全方位跟踪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而且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师听、评课数十节次,以身示范执教了1-2节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凸显了教师培训的专家引领模式。
7、科学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主的培训评价机制。江苏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陆保明说过:“教师培训的立足点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生长点式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式、叙事式、研究式、互动参与式等形式组织课改培训,全员听课评教、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培训成效。在培训评价上,不简单地看“量”,更注重看“质”,实施质性评价。以教学检查、教学视导、学校评估为契机(区有关考核评分细则中教师培训、队伍建设均占有一定权重的分值),全方位考察、考核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深入课堂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课堂通过教学行为看培训效果。
三、2010年的研究工作设想
近一年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研究效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培训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问题,教师培训结果的使用问题,教师需求的高档次培训的供求矛盾问题。2010年,我们主要着手开展以下几项研究。
1、继续着手在加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上开展积极地研究和实践。继续开展名师报告、专家讲座、挂职锻炼、管理干部论坛、联谊帮扶等培训活动,加强“内联外挂”式 、“外引内修” 式、“捆绑发展” 式、“上下联动” 式、“论坛”式等培训模式研究,使培训更具实效性。
2、继续实施“三百三千”教师培训计划。继续开展“百名硕士培养”、“百名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百名名师培养”计划。组织已经参考的教育硕士参加复试,组织新一年教育硕士招生报名、考试;开展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选送骨干教师参训、专家引领将优秀教师培养名师。继续开展非学历远程教育网络培训,不断优化管理,提高培训效果。
3、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与评价的力度。中心下移,管理前移,研训中心结合“蹲点带片”工作积极下乡下校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要求学校坚持教师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倡导学校开展小专题、小问题研究,研教结合、研训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严格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考核,树立一批校本研训榜样,典型带动。
4、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继续开展“农村教师帮扶援助行动”,城乡联谊、教师互助, 资源共享,促使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针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开展有针对性的送教、送训活动,提供农村教师参训参学的平台和机会。针对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开展中、老年教师教学培训和教学比武,提高农村教师参训热情,促其成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 下一篇:“高中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报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