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师业务考试题(一)

 

湘潭市2007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职高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时,教师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试卷及答题卷一并上交。

3、凡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均不给分。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紫嫣红    之毫厘,谬以千里

B.         穷兵    初生牛不怕虎

C.         来攘往    桃李不言,下自成

D.         无忌惮    偷鸡不成把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冒昧    互联网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 剽悍    返回舱    纷至沓来    一笔勾消

C. 装潢    抑郁症    真知卓见    满腹经纶

D. 沉湎    名信片    忠贞不逾    标新立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王大夫的“王氏医学理论”和实践,正逐步被有识之士所          

② 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 这种企业与文化联姻的             在京郊是第一家。

A. 倚重  结余  形式                 B. 倚重  节余  形势

C. 器重  结余  形势                 D. 重视  节余  形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新落成的“巴蜀饭店”素雅、洁净,不禁令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B. 经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绝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个人文明程度较高的具体体现。

C. 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 在央视“CCTV歌手大赛”中,选手们个个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考查综合素质,文化底蕴丰厚。天星教育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 数十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四书”“五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B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C
. “临川四梦”指元代剧作家汤显祖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
     D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了“风灾”。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接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的增值。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100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30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比如架设高度在20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200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宇风”。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造成的。“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一些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3倍,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其落到街面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2分)

A.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由于“文杜里效应”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

8、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

    B.“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2分)

A.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

    B.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C.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灾”。

D.现代都市饱受“风灾”之苦,减缓“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弊端。

                                

(二)

杜环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念允恭故,必不遗母。”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久已死,惟子环存,其家直鹭州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莫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乎?”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环知故人无不在者,不足付,姑慰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恭亲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异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贫,雨止,坚欲出向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之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后三年,母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君,吾累君!”言终而气绝。

注:杜环:庐陵人,随父一元到江东,后定居金陵。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1不纳         推辞      2皆以事之   像待(杜环)母亲一样

B1破衣         穿        2抱衾    ……安寝

  C1           将要      2杜君     使……连累  

  D1环令媵女从其行   婢女      2母性褊急         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12、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母泣告                         2母故,不敢大声语

  3果无所遇                       4言终气绝      

  A12相同, 34也相同          B12相同, 34不同

 C12不同, 34相同            D12不同, 3和也4不同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2分)

  A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                     

  B不能奉母乎?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张氏子亡家破,投奔儿子的友人谭敬先遭到拒绝,寻访其他友人与亲戚又无着落,因而陷入困境。

  B杜环同情张氏的不幸遭遇,毅然收留并奉养她,供给衣食,烹药治病,可谓无微不至。

  C杜环帮张氏多方寻访其故人,均找不到,于是决定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供养,一直到她去世。

  D不仅杜环本人对张氏竭尽孝道,全家人对她也是十分恭敬孝顺。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A庶万一可冀

      译文:                               

  B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译文:                               

 

                            (三)

                                

    生长在黄河边,多少次伫立滩头,纵目黄河滔滔流向东方,对大河入海的景象充满向往之情。

    我到书海里检索:壶口瀑布,龙门叠浪,长河落日,天堑飞虹……吟咏黄河的诗文汗牛充栋,却独独没有对黄河入海的描述。偶尔将河海联在一起的,如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李太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不过是遥距河口千里之外的望河兴叹。它只是告诉人们,黄河流向大海。

    黄河怎样入海?终于,我有了一个亲睹黄河入海的机缘。

    进入山东垦利县境,车子驶过黄河上最后一座大桥,从北岸踅上堤坝,傍河下行。河堤渐行渐低,低至于无。荒野里,弃车步行。拨开苇丛,一条被打鱼人踩出的小路,把我引至河边。

    一下子,我呆住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入海前的黄河吗?劈地开山,一泻千里的黄河就是这样入海的吗?遥望对岸,迷迷蒙蒙,隐有一痕;顺河远眺,落落漠漠,苍茫一片。河水散漫着,没有急浪,没有旋涡,几乎看不出向前涌流,万里涛声也在这里销声匿迹了。大幅的水纹,一圈儿,一圈儿,平缓地横漫上岸来,又平缓地退回去;陆上的水草渐浸入水中,又渐出于陆上。拥向天际的芦苇落尽了苇叶,飞尽了芦花,一株株,一丛丛,在暮秋的斜阳里静默地伫立着。河面有几只水鸟掠过,远天有一只苍鹰像被钉在空中。周围被一种出奇的静谧主宰了。

    我不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的,它怎么也无法和我梦幻中的黄河口复合在一起。诧异,失

望,甚至有几分沮丧。

    黄河,来到这大平原上,没了关山的阻隔,你懈怠了吗?黄河,在眼见大海向你招手,目标就要实现的时候,你松气了吗?黄河,你前呼后拥,左冲右突,来到这里,疲倦了吗?黄河,你裹泥携沙,行程万里,是因袭太多,步履滞重了吗?

    黄河,你到底怎么了?黄河!

    就这样返回?我不甘心。搭一条水文站的勘测船,去寻觅我黄河入海的梦。

    船朝河口的方向驶去。河道越来越宽,水面上没有翻滚的波涛,也不见粼粼微澜。但留意观察,河面并非静止不动。我发现,在这里,浑厚凝重的黄河,不是流淌,而是沉沉地通体向前推进。

    船向前行驶着。约莫过了两三个小时,突然,在船一侧的不远处,阔平的河面上,兀然涌起一道急流,“哗哗哗哗”,发出一阵低沉的响声。只一会儿,水声消失了,激浪也平复了。紧接着,船的另一侧,又发出一阵“哗哗哗哗”的声音。循声望去,河面上又一溜浪涌突起。未待这道激流平息,船周遭的河面上,这里那里,远远近近,一道道水浪叠相突起,“哗哗哗哗”的水声此起彼伏。

    我正惊异,船上搞水文勘测的同志告诉说:“快过拦门沙了。”

    “拦门沙?”

    “黄河载着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奔来,和海碰一决儿,受潮水顶托,一部分泥沙沉淀在河门上,形成一道坚硬的沙岗,人们管它叫‘拦门沙’,又叫‘拦门槛’。刚才隆起激流的地方,水下不过是一道道小沙梁,到了拦门沙,更有好看的哪!”

    说话间,船驶到拦门沙跟前。受河底沙岗的阻挡,迎面海潮的撞击,款款流来的黄河,突然昂起身躯,腾跃而起,河海交汇处,波涛荡,迎面横激起一列黄浪水墙,爆发出一阵阵闷雷般的轰鸣。霎时间,只觉得天低云暗,目眩神摇。一阵剧烈的激荡过后,船头兀自仰起,再仰起,猛一窜,跃上了浪峰。

    放眼望去,蔚蓝的海面上,高高隆起一溜翻滚的黄流,宛如一条躬起脊背的蛟龙,鼓动着,跳跃着,喧嚣着,脱口而去。

    蛟龙入海,两冀浪花激扬,拉出两条白练,宛如蛟龙腹侧闪动的鳞甲。黄河浑黄,浪华雪白,大海蔚蓝;浑黄的腾跃,雪白的飞卷,蔚蓝的簇拥——好一幅大河入海图!

这时,我才发觉,身下这只机船,马达的轰鸣早被涛声吞没了,自身的驱动力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船身紧紧伏贴在黄龙的脊背上,无可奈何地任其奔突、奔突……

啊,黄河!当遇到羁绊和阻挡时,你又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气和活力。

    回想方才,我站在河边的感叹,是多么轻忽而浅薄

    黄河,你从没懈怠过。入海前,你那般沉静,是在为入海的最后冲刺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啊!

    其时,你不再恣肆,但也没失于迂缓,你是雄浑;你不再放浪,但也没失于僵化,你是练达;你不再狭仄,但也没失于宽浅,你是坦荡。你没了在涓流汇聚的源头欢跳的顽皮,你没了在起伏的河道里跌宕的暴烈,你没了在窄仄的峡谷中扭挤的偏执。你有了宽阔博大的君子胸怀,你有了从容自若、款款行进的儒雅之风,而又丝毫没失却你所向披靡、不可抵挡的大河尊严。

    黄河,在入海的地方,你完成了变幻无穷而又一以贯之的个性塑造。

    黄河!黄河就是黄河!

16有人说文中的“沸”字用得好,请你谈谈理由。(2分)

    答:                                               

17文章的第6自然段中描写了水纹、水草、芦苇、苍鹰等,这些描写的目的是什么?与表现黄河有什么关系?(3分)

    答:                                                

18站在黄河入海口的岸上,作者有哪些“轻忽而又浅薄”的感叹?(2分)

    答:                                               

19作者认为黄河究竟有怎样的个性?(2分)

    答:                                                    

20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2)                          

    A.文章中的人称几次由“黄河”变成“你”,既表现了“我”对黄河的深情,也便于直抒胸臆。

    B.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第一眼看见黄河入海景象时复杂心情的词语是“呆住”和“不甘心”。

    C.文中段中对机船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水文勘测站交通工具的简陋和自己惊恐、

后悔的心理。

    D.文中三段呼应了前文,起到了贯通文意、联缀全文的作用。

    E.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

 

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16分)

21、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得超过15个(2分)

    [《人民日报》记者肖东文]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西部开发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有效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发展是核心,但绝不能将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持对立起来。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跨越式发展。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三闾庙,即屈子祠。屈元事楚仪王,曾任三闾大夫。

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你结合诗句说说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3分)

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瑛《诗法易简录》云:“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23、某中学公开招聘语文教研组长,假如你是应聘者之一,有一个即席向招聘审查小组成员陈述的机会,你准备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不少于300字。4分)

  24、默写填空(4分)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②乱石穿空,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四、(40分)

25、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他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去。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确实想不出的办法搭救驴子。大家倒是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不救也罢,“人道毁灭”也不为过,况且这口枯井迟早总要填上的。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又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下来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打在他背上的时候,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他努力地抖擞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把泥土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擞那些打在背上的泥土,使自己再升高一些。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潇潇洒洒,溜溜达达地走出枯井。

请以“走出困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湘潭市2007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职高部分)

 

1C   2A    3D     4B   5B A逻辑顺序颠倒,将“不仅”、“而且”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B正确。C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D并列使用了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应去掉“学习生活”、“社会交往”。)     6C(汤显祖是明代剧作家) 

7B(“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既不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更不属于“风灾”。)。  8CA项中“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中“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 

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的增值”的意思;B项中所说“风压负荷系数”是“常量”不符合原文,根据原文句“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可见出“风压负荷系数”是根据不同条件制定的,应为“变量”,而表示“常量”;D项中所说“‘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应为“让楼宇间的距离增大些”,或“从开阔地带”到“大楼间的小夹道”之间缩小幅度要小一些。)。   

9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不是文中信息,文中提到的是:在建筑物倒塌后,“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                                       

10CA项“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太空泛,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B项中所说“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D项中“饱受”一词言重了,“措施不力”不符合原文意思,“现代化建设尚存弊端”的结论不是作者所要表明的意思。)。 

11C    12C    

13、亲近厚待  难道    

14C 

15、也许万一可以指望 

不要因为(她)贫困的缘故看不起(她),怠慢(她),或跟她计较。

16、因为“沸”让人联想到滚沸的开水,这更能表现黄河波涛跳掷翻腾的激烈程度。其他字如“激”则不能表现。(涉及到“沸腾的开水”等相近的意思即可。)

17、营造了一种静谧安宁的气氛。(2分)烘托了河水的沉静。(1分)(“静谧”写成“静穆”也可。)

18、认为黄河懈怠了,松气了,疲倦了,步履沉重了。(有“懈怠”、“松气”、“疲倦”、“步履沉重”等词语即可计2分。表达不畅酌情扣分。)

19、黄河是雄浑的,练达的,坦荡的;(1分)有君子胸怀,儒雅之风,大河尊严。(1分)

20BC

21、参考答案:西部开发要注重生态。(2分)(一般能扣住三个主体要素:西部,注重(重视、关注等),生态。)

22、(1)诗以沅湘开篇,运用比喻,化虚为实:沅水湘江流不尽,有如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何深”二字写出了怨恨的绵长深重。这样就把抽象的怨恨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2)三四句不直接写屈子之怨,而是寓情于景。深秋日暮,落日斜照下的枫林在袅袅秋风里萧萧低吟,仿佛为屈原传“怨”。这样以景传情,情随景生,更让人觉得忧怨不尽。景中自然带出诗人的追慕流连之情。

23、答案略。从说话的态度语气、内容的表达两方面考虑。

24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25、作文(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