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培养研究课题参考: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矿泉中学  刘永全

 

摘要: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外来工子女虽然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早期“留守”生活造成的亲情欠缺、隔代教育或寄养带来的教育隐患、与城里孩子相比形成的心理落差等,使他们成为一群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学校应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让他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体验、分享、反思、成长。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外来工子女;心理辅导

 

学生进入中学时代,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加上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感情容易冲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当比例的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和诱惑,常常表现出偏激的心态甚至发生越轨行为。在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多数为外来工子女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早期“留守”生活造成的亲情欠缺、隔代寄养带来的教育隐患,再加上特殊的生活处境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帮助这群学生学会控制,学会调节,学会适应,这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基础。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心理缺失成因与现状

 

城乡结合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特殊地带,其社会形态具有与城市和农村都不一样的特点,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如学生生源来源复杂,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品德行为不均衡;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学校教育成果的形成和巩固,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割裂;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周围环境复杂,不健康因素较多。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既不像市区孩子一样拥有优越的家庭学习环境,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及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也不像农村孩子一样具有单纯朴实的性格,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和复杂性。

(一)“有闲”生活衍生的心理缺失

城乡结合部居民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生活,经济来源依靠可观的出租收入和城中村里股份分红,生活比较富裕。他们既不屑于干一些收入比较差的体力劳动,但又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工作,于是早上在酒楼“叹早茶”,然后美容健体,谈天说地,聚众玩乐,麻将六合彩样样都来。这种“有闲”阶层的慵懒生活对初中生的影响表现为:注重功利,贪图安逸,发奋向上的愿望较弱,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现状,甚至养成恶习、腐化堕落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思进取、懒散、怕困难、怕吃苦等。

(二)“弱势”地位导致的心理落差

城乡结合部的另一大群体则是外来工,他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外来工家长拼命工作攒钱,经常加班,无暇管教孩子,只好让孩子随便去玩。这些孩子都市文明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甚至小偷小摸、聚众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城市犯罪的隐忧。多数外来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动辄打骂,有的干脆放任不管,有的多子女家庭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在学业上无能为力辅导孩子,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只重视结果,可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父母工作流动性大,转学频繁,使一些外来工子女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社区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工子女变得更加弱势。

由于和城里孩子同处一个教室,弱势的处境使得外来工子女小小年纪就切身感受到:城里的大人、孩子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们没钱,城里孩子爱欺负我们。心理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指出:“农民工子女已感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对抗情绪。

(三)留守儿童和准留守少年的心理阴影

不少外来工进城的时候,把孩子留在老家,等到孩子要上初中了,自己也在城里安定下来了,才把孩子接出来,送到城乡结合部初中就读。这些留守孩子由于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亲情关爱,隔代或寄养教育力不从心,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他们有的旷课、不交作业、逃学;有的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由于祖辈的溺爱造成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他们大多表现自卑、冷漠、封闭、敏感、逆反、孤独、不安、胆怯、难以沟通等。“双差生”、“问题少年”经常与他们挂上号。

也有的打工者后来发达了,到更远的地方买了大房子,甚至别墅、小轿车,但为了方便,孩子还是在这里读书。这类家庭父母都很忙,与子女分住,或请保姆和孩子同住,就算请了司机每天接送,晚上跟父母同住的,一家人也难得见面沟通。这类家长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舍得交大笔的借读费择校,请各种家教,让孩子报读各种兴趣班,征订各种各样的书报……他们信奉钱可以填补一切,但对家庭教育的系统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缺乏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把这一类学生称为“准留守少年”,其中有些是之前的“留守儿童”。他们对自己的“准留守”生活是那样无奈,心灵之门紧紧锁上,哪怕对父母亲人。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生心理辅导对策和形式

 

(一)在生活中创设心理体验场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劳动,参与学校管理;进行班干部培训,团队干部竞选,学生行政助理竞聘,主持辅助大型活动,值周班;开展“三八”节与妈妈交心系列活动,知识大富翁读书活动,六一儿童节的“告别童年,迈入青少年”心智游园活动、安全文明网上行(网络心理)等,在活动中创设情景,展开讨论与反思,深化体验,让学生从中完成认知改变、人格塑造、心理发展和调适。在课室布置、走廊书画廊布置中展现学生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定期开展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重要性,体验理解、关爱和沟通的重要性。

(二)将心理辅导渗透在课程之中

有意识地把心理辅导与教学结合,从学生积极心态,如动机激发等入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达成有效教学。不同地学科在基础目标、过程目标、情意目标地目标体系中侧重不同。社会学科如历史、地理,以及价值目标为首位,艺术类侧重情感,理、化、生类侧重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如环保等。学科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地心理交融与互动,是一种无形地教育资源。师生情感交流、人格互动都是建立在尊重、真诚、理解地课堂文化中,师生共享这种无形地教育资源带来地“财富”。

(三)开展各种形式地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堂活动,即教师通过活动设计,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对各个环节流程把控,间接地进行教育。课堂活动设计通常采用五段式:热身、活动、反思、分享、延展。课堂不局限于课室,学生与家长同步进行。课堂活动大约60%的是在课室进行,这样有利于交谈与讨论,一些游戏、实验、测试也能较好落实。二是主题型活动课,主要是某大章节学习后地阶段总结、汇报、展示与训练,需要地场地与时间要求比较高,活动前地准备量较大,活动情景控制因素较多,由于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需要比较强的组织性,一般每学期12次。这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资料收集分享、游戏系列、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三是大课堂(讲座),对一些适于讲座形式的话题,是一种节约型地高效形式。

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与以下的五“重”。一是重感受。心理辅导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因此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主要需要的是情意活动的介入,把情感体验作为其人之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二是重口头交流。这是一种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交流,分享“和别人不同”的认知“和别人一样”的感觉,理解和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重真话,允许说错话。教师应该持有真心诚意的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被批评和指责。四是重氛围。活动辅导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调控所建立起来的团体氛围,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发生变化。五是重自我升华。辅导活动课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

(四)将心理辅导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虽然城乡结合部学生学科成绩不怎样,但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与需求比一般学生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操作模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自主选取他们喜爱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心。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小团体合作经营,各负其责,能激发责任感以及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大多数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身上,保留有农村孩子的淳朴,也具有城市独生子女的娇气,所以,必须引导他们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责任的认识,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