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学生消费面面观》

----高二(2)班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研究小组

成员:马健雄 林文杰 陈梦 周展平

学校:惠东中学 指导老师:杨弈香

[摘要]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国民生产总值年年递增,人们的物质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改进,生活水面也由温饱奔向小康.使得父母对子女们千依百顺,每月都会给零用钱他们,但青少年的消费额超乎想象地多,而且他们也不满足现状,肆意花费零用钱,对钱财根本没有节约的观念。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应接不暇,刺激着我们越来越具有消费的欲望。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关键词]高消费 名牌 请客 攀比

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高消费浪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社会的许多角落,而曾被誉为一方净土的校园也“在劫难逃”。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收入欠丰的“工薪族”,甚至土里刨食的农民,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为孩子花钱似乎从不吝啬。于是,在校园里,就多了那么些打手机、听MP3、穿NIKE、吃麦当劳的“校园款爷”。

最近我们小组在惠东中学初高中部这两个校园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男生43份,女生52份。对老师、同学进行了访问。经过认真统计核查后加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

一. 学生平时零用钱

1.每月零用钱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几个钱可是动足了脑筋。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学生一族

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始丰富多彩起来。但是这些"Cool一族"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钱?

从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32%50-10032%100元以上占了36%;且200元以上人数占了33%.考虑到中学生的绝对人数,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低估.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超高速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许你会有疑问,只是中学生的零花钱怎么会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呢?这要联系上面那个问题,中学声零用钱的主要来源——家长,家长们就是组成中国经济社会的元素,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家长们的工资每月不足800元,他还会给孩子每月200元的零花钱吗?先不说零花钱过多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单是从透过学生现象看社会本质这个方面来讲,这个调查结果是喜人的,谁看了都会会心一笑。

2.零用钱流向

那么青少年学生的零用钱平时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统计结果显示:用于娱乐消费的占32%;用于购买书籍的占19%;用于零食、饮料等占了18%;用于其它消费的占了31%;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

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但书籍消费远低于娱乐消费.

现在中学生的消费领域已不止局限在购买学习用品上,而上网、买衣服、买零食、娱乐等已逐渐进入高中生的消费领域了。每当放假,营业网吧、商店、娱乐场所总是火暴异常,上网、购物成为学生消费的领头潮。从我们的调查看娱乐消费就占了32%,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现在市场上大大小小的网吧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群高中生坐在电脑前上聊 QQ ,那种痴迷的样子,是我们在校园里,难以看到的。据我们了解,在营业网吧上网,上网费用大约为 2.5

每小时,而且上通宵网的学生并不少。一个普通高中生每餐饭大约 3- 5 块。然而有的学生在上网方面的消费远远超过他们的生活费。偶尔上网嘻乐聊天轻松一下并不是坏事,但学生上网时间通常不低于 2 小时。很多人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打瞌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网娱乐或许是e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可能这个数字会随着信息通道的越发快捷而有所上升。

购买娱乐性物品其实是体现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总是跟着时尚走。青年学生在消费活动中的猎奇心理,他们往往会被新产品食品、玩具、图片、服饰所吸引,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对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东西、游乐活动,总是心动动,去尝试一下。这决定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他们强烈地需求社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承认他们是“不凡的新一代人”,这种心理驱使他们追求时尚。中学生本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讲攀比。一部分中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现象,究其原因,有中学生自身的思想偏差;当今社会发展良好,人民生活消费好转,造成家长对子女消费行为的迁就,我们了解到,不少家长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这种超前消费为特色的生活方式,助长了学生们的不良消费行为。

3.零用钱是否够用

我们结合图(3)这个图表看这是一个零用钱是否够用的调查统计图,答是人数占了60%,似乎说明不了什么心理趋势上的问题。但其中的几份答卷让人看了心里百感交集,恐怕再好的心情也会顿时消失。

96张问卷中,有几份回答每月花费200元以上的问卷(不包括正餐费)。他们的回答是零用钱不够用。这已经不是什么社会发展快慢的问题了,而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每月200多元的零用钱还不够用,不知一位下岗的工人或是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的人看到这份调查问卷时会是怎样的感受,看到那样的情景,我想谁也笑不出来了吧。

据了解,现在的社会上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靠社会保障金度日,每天有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下岗,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人连最低生活保障金也拿不到,在靠乞讨艰难过活,说这些并不是让你去怎样帮助他们,而是要明确自己手中的钱的分量,那不仅仅是一打纸币,更是父母的血与汗。我想,所有的父母给孩子零用钱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学习,而我们也要把这些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调查表明,现今中学生对自己作用的钱做过系统结算的人数较多,但没想过的和从来不会想的占了28%,这个比例较大,造成了中学生们乱花钱的怀习惯的,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 “请客风”

我们从图5中看出学生们和朋友消费时请客的占了28%;AA制占了45%;其他占了一大 (4)

部分.

一股“请客风”正在一些中、小学校园蔓延,入队、入团要请客;评上“三好学生”、当上干部要请客;考试、竞赛取得好成绩要请客;过生日自然也要请客。请客者中,排场些的是下馆子,一顿几十元、百把元不稀奇;中档的或买一个大蛋糕,或到食堂要上几个菜)吃一顿,开销也不小;最简单的是给全班五六十名同学每人买几 颗糖,也得花费二三十元钱。如此破费究竟是为什么?

一位初二的学生说,他也不想这样做,但是为了“面子”又不能不这样做,同学都这样,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太小气。一位初三的学生解释:“这是时尚!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豪爽、够朋友,请客送礼也是在衡量友情的深浅,这是一个潮流!”据悉,这种请客风在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中尤为严重,一些学生节衣缩食攒零花钱,有的甚至不吃午饭。还有的学生为了这种时尚不顾家庭实际,把手伸向家长。许多同学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刻意的去做这些事,都是等到事件和资金相撞时才采取的消费,而之后便慢慢形成了习惯,同学之间多多往来自然是好事,但不要把大量的零用钱开销来当作友谊的筹码,这不仅是种错误的消 费心态,也是种不妥当的人际交往方式.

我们小组对于中学生的“请客风”,分析了“三忧”

一忧增加了家庭负担。现在上上下下“减负”的呼声极高,如果把乱收费等视为“狼”,那么这股“校园请客风”就是“虎”。“狼”来了还可以找政府撑腰,而这由“小皇帝”们自己造出的“虎”来了,你找谁去?

二忧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在学校,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如何做人。“请客”之事既分散孩子的学习精力,更会让奢侈风和虚荣心侵蚀孩子纯洁的心灵。

三忧损害了学校形象。请客,就要用钱,因担心家长不给,有的孩子往往就说学校又要收这费收那费,学校则会无故被骂一通或是因有人上告而受一场虚惊。 (6)

三. 购买动机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较普遍,22%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更希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32%,高于求实购买动机.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属性的女生远多于男生。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另有15%的学生求廉购买动机强烈。这种购买动机与学生的家庭收入是呈正相关。

在图(6)中我们看到学生求名牌动机在消费动机中占了31%,比例和求外观动机差不多.占的比例较大.求名动机是一种以追求名牌商品或仰慕某种传统的名望为主要特征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对商品的商标、商店的牌号等特别重视,喜欢购买名牌产品.在购买时受商品的知名度和广告宣传等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青年人、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常常具有这种购买动机. 下面我们将做进一步的调查

四. 名牌意识

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到中学生们在购物时,挑选名牌的程度.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3%,“不太关注”的占26%,“不关注”的占 (7)

16%.从数据中看出现今中学生的名牌意识十分的强.和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一样,中学生仍然具有从名的消费特征,这一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高层政客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我们也能看到穿着某球星队服上学的中学生。针对这一消费特征,许多以中学生为目标消费者的商家不惜重金邀请明星加盟代言产品。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高贵首饰,逛精品商店。他们追逐的是豪华气派。

一个品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消费一些名牌产品,提高生活质量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如果中学生在学习阶段为了名牌而形成攀比之风,影响学习,这是不可取的。攀比名牌的问题不在于名牌产品本身,而在于中学生的心理。我想即便是没有这些名牌,有的人也会用别的消费方式来进行攀比。所以,我认为:要改变如今中学生名牌消费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还是应该从思想素质教育入手,而非单一的排斥名牌产品。我们反对攀比,但不反对名牌.

在校园攀比风气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认为穿、用名牌是跟得上时代的标志,是值得骄傲的,保持俭朴则是贫穷落后的表现。可是要知道,我们现在还只是中学生,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花的完全是父母的血汗钱。父母辛辛苦苦地供我们读书,是希望我们全心求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这既不利于我们优良品质的形成,让人变得虚荣,同时也难免会牵扯精力,消磨意志,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辜负了父母的希望。

. 手机消费

时代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上走进中学校园,随处可见中学生在校园里拿着手机“煲”电话粥,或一边走一边投入的玩游戏,发短信。课时此起彼伏的手机响铃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 图(8

手机不良短信的泛滥给学生成长带来危害。医疗部门资深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对少年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危害作用。中小学生手机族在壮大,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均需要阳光呵护。

在我们调查中,我们发放了95份问卷中有28个有手机,拥有手机占了调查的30%。而其中他们的每月平均金额如图(7)所示.0-50元占了13%50-100元占了16%100-200元占了32%200以上占了39%;如此巨大的学生消费群体,及其巨大的每月手机金额让我们不得不进行研究。

中学生的手机话费为什么会如此高?据了解,中学生热衷发短信是一个重要原因。惠东中学初中的张同学说,自己平时很少打电话,手机费大部分花在发短信上,一天发四五十条短信是很平常的事。她说:有时候在回家的路上就能和同学互发20多条短信。他告诉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拇指一族,而话费也大多是花在了短信上。一位家长说了他的忧虑:你说小孩一天发上百条信息,哪还有心思学习呀,早知道就不给他买手机了”。

我组成员对中学生拥有手机有几点分析:

一是不安全。手机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
二是影响学习。许多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有的学生上课接手机,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压根儿不注意听讲。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成绩下降。
三是引发攀比心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 压岁钱

压岁钱年年发,孩子们年年拿,那么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手里的钱到底流向了何处?因此我们小组进行了调查。

1. 压岁钱多少.

通过我们的调查,压岁钱在600元以下的占了24%600-1200元占了33%1200-2000元的占了24%2000元以上的占了22%;从数据看出我国现今家庭的经济情况较好。

富起来的孩子们按捺不住花钱的欲望,校门口的小店里买这买那的学生多起来了,游艺厅里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不少学生出手大方。

2.是否想过处理及如何处理.

我们调查中发现,31%的学生并无想过如何处理压岁钱.实在然我们担忧,他们并没有理财的意识及认识到爸妈赚钱的不易,乱花压岁钱.

孩子乱花压岁钱原因有二,首先是他们没有任何理财意识;其次很多孩子并不明确压岁钱的祝福意义,而把其当作“横财”,毫不珍惜。毕老师说,压岁钱的支配权可以交给孩子们,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孩子认识到压岁钱的内在意义是长辈们的关心和爱护,是希望他们生活、学习得更好。二是家长应指导孩子们的花钱途径,如购买学习用品,让压岁钱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等.

巧理压岁钱

1.共订计划: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收到压岁钱的多少,与孩子商量后,共同制定一份使用计划书,让孩子自己放手使用。比如用多少钱购买学习用品;用多少钱娱乐;用多少钱储蓄;用多少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收到压岁钱多而还没有购买电脑的孩子,家长是否考虑给孩子买台电脑?这样既体现了父母的宏观指导,又防止了孩子胡乱花费。

2.投资理财:为孩子开一个储蓄账户。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你还可以将这笔钱交给他打理,你只为他做参谋,如:你不妨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顺便”传授给孩子,或者鼓励孩子自己上银行开设储蓄自动转存账户、买礼仪定期存单等等,使孩子从小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识,帮助其树立理财观。也可帮孩子买助学保险,或投资邮票、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孩子长大,急需用钱时变现,肯定还增值不少。

热心公益:鼓励孩子拿出压岁钱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可以用来为某个患重病的孩子献爱心,有的可以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上学。关键的是,让孩子明白还有很多人渴望得到帮助,要做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指导购物:在节日时让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买礼物,是教他们学会合理消费的好机会。首先要让他们确立要买礼物的大致价格,假如预算超支,应劝孩子选择其他礼物,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购物规则的意识。

4.换种给法:为了防止孩子过年收到大量的现金,作为长辈需要学会换一种方法给孩子压岁钱,这样既保值,又没办法乱花,家长也省去了担心。比如可以给孩子送一份保险单;送一份教育储蓄或生肖卡;买一套教育软件;或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替他订一年的鲜奶……

中学生消费的特征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消费的现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中学生时代一般指12~18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这一时期是人心理、生理发育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因而也导致了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消费特征。

l 求新颖时尚

l 兴趣性

l 从众性

l 盲目性

l 人情消费

l 攀比心理

l 享乐心理

中学生如此消费的原因

l 一是自我因素。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青少年力图在消费时保持这种“相似”以成为某个小团体中的一员。青少年不仅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还有自尊的需要。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得到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一种“得到尊重”。于是这个“羡慕”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便成为正强化物,增强了这种消费行为的出现频率。当然青少年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他们要表达的这种需要仅仅是展现自己、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或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赞赏。

l 二是社会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随着一曲《潇洒走一回》响遍大江南北,“潇洒”离人们越来越近。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它不仅指主体的仪表、体态的美,而且指主体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和高层次性;不仅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不仅是一种短暂的美的举止、风貌,而且是一个过程,一种宏大的目标。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l 三是社会流行。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众所周知的阿希“三垂线实验”就表明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压力是造成从众现象的原因。试想,一个青少年面对大量的信息却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当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觉得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于是与其出错不如从众。特别是青少年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又以他们所崇拜的人物,如明星、优秀运动员作为无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所以,青少年总是站在社会流行的前列并承担着传播者的任务。

l 四是家庭。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生命阶段、构成、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但是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活动项目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时间和需要来定的。经济上,除了家庭的一般开支,剩下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于是在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养成了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要买就买的习惯。这是物质上过分满足纵容的结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大多数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并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因而他们忽视了物质生活上严格要求子女,也就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或者说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余的尽量满足。

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可能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阻碍心理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中学生一旦沾上贪图享乐的恶习,势必好逸恶劳,影响学习、生活和劳动,会变成一个无所事事、讲吃讲穿的庸人,甚至会随消费欲的膨胀走上违法乱纪的歧途。

引导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从学生种种畸形消费及其滋生原因中,可以看出,引导中学生走出畸形消费,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已是何等迫切。事实上,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间,也是为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金钱的认识具有明显不稳定性、单一性、片面性特点。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金钱,懂得消费,合理消费。

1、从中学生自身方面看.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生理上和心理上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不良的消费现象,据调查,中学生的消费存在盲目性,比如有些中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摆阔,消费出手阔绰,甚至出现攀比风,这无非是为了标榜家庭的富裕或是为了得到异性的关注等。而一些生活各方面比较朴素的学生反倒被戴上“穷酸鬼”之类的帽子。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学生个人虚荣心在作怪,因此,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矫正不良消费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树立科学消费观。时下许多中学生的消费还较为合理,偏向于精神消费,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消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学生,适度的精神消费既能丰富生活,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又有利于身心健康,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三,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该牢记历史的使命,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超前消费、攀比、追名牌,变味的"人情消费",无节制、无计划地把钱挥霍掉,这些学生在他们享受金钱的"乐趣"时,是否想到了受穷苦的人们。要知道贫困地区求学多么艰辛,中国消费水平尚不高,勤俭节约之风绝不能丢。同时钱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面对一些不良消费现象,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而应量入而出。社会机构也应对一些消费歪风与不正常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行为,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

2、从家庭教育方面看.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儿女的过分溺爱对孩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消费应作出正确指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本身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挑穿,爱惜学习用具,节约用水。家长多给孩子讲挣钱的不易和柴米油盐的艰辛,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消费需要限制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学会有节制地花钱,以减少商业社会物欲对孩子的冲击,培养孩子的俭朴品质。

3、从学校方面看.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立足现实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理财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理财教育一直是学样教育的盲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来那种教师强制学生学知识的被动状况,把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独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财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中学生体验生活磨炼意志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为了防止青少年一代因此而追求奢侈,怕吃苦,学校可以适当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社会上各种享乐思潮、攀比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已波及被视为“净土”的中学校园,使一些学生走向畸形消费误区,学校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金钱,懂得合理消费。

4、从社会方面看.

应加强完善社会秩序,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社会上消费的多元化和社会活动日趋商品化。许多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迎合了商家的意愿,大力鼓吹各种商品。商家的“诱饵”误导了消费者。这其中包括的许多不合法商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威胁。许多商家为了谋求利润,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种种不良现象在社会上泛滥成灾。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为中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食粮,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像网吧,营业性舞厅等的管理,引导中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同时,应相应增设适宜中学生消费的项目,使中学生的消费适得其所。

总之,中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中学生成为金钱的主人。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该牢记历史的使命,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超前消费、攀比、追名牌,变味的“人情消费”,无节制、无计划地把钱挥霍掉,这些学生在他们享受金钱的“乐趣”时,是否想到了受穷苦的人们。要知道贫困地区求学多么艰辛,中国消费水平尚不高,勤俭节约之风绝不能丢。同时钱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面对一些不良消费现象,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而应该量入而出。社会机构也应对一些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行为,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我们也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真正的爱护、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正所谓:爱吾爱,以及人之爱!不要忘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中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己也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慢慢改变,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消费正是这样的,它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看着这些我们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晶,我们心中满是喜悦。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它让我们新生体会到高中生活并非只是埋头苦读,也展现了我们新一代中学生的风采,追求兴趣的多元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研究探索的科学精神。它让我们获得自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学会合作团结。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进行,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和师生们的共同协作是分不开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让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编著:《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月版

3.浏览网页 中国校园网:www.54youth.com.cn

中青网-心理:http://vweb.cycnet.com/cms/2004/xlslnet/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