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申报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研究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刘家场小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趋向: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探究与体验学习;现实的落差与时代的呼唤期待重新对活动课程加以规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小学急待规范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思维、操作实践的重要阵地,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由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育人模式的深刻革命。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现代综合实践课和的核心,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新时代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
我校位于刘家场镇,全镇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是两省三地五县边缘结合部和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首届乡镇投资环境300佳”,湖北省命名为“重点口子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都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了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栖息的土家族、回族、汉族人纯朴、勤劳、和睦,他们的民风民俗、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一种三养”等,吸引着学生关注。这里的几十家省地市产业和2000余户商家有待学生去认识、去研究、去体验。我们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我校有八十余年的建校历史。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研究水平前卫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9个,在岗教职工61人,学生数1286人,学校文化积淀厚实,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显著,曾先后参与过省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四科同步改革”实验、“活动课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验、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的实验及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科网站群促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的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鉴于此,我校经过充分酝酿,申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委托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目的:
(1)通过与相关课程的分析与整合,开发出一套适应于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让学生能通过本套教材联系社会实际,亲身体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三、四、五、六年级各有侧重点,探索本地资源,让其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3)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学生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重视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开展开放式教学方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打破课堂就是阵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社区。
(4)大力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资源,冲破教材、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的方式开展活动,综合采用实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以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
2、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教法与学法,梳理出各个学段的地方性学习内容并进行价值评估。
3、加强与乡镇重点小学的密切交往,加强对本镇兄弟小学的教学辐射,强强联手,强弱联动,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推广。
4、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培训,接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受训教师返校后按要求完成:一场报告,一堂课例,一份成果。
5、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理论和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资料,参照其它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指导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四、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负责人:胡庆文 校长 荆州自然教学名星教师
2、主要成员:
覃春丽 德育主任 松滋市骨干教师
朱传超 副校长 省语文骨干教师
熊 帅 教导主任 荆州市骨干教师
王 鹏 网络管理员 信息技术课教师
黄万兰 镇小学语文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荆州市骨干教师
郑 华 镇小学数学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廖光亚 镇小学艺术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松滋市骨干教师
谢丽君 镇小学英语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牟中华 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胡玉珊 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荆州市骨干教师
五:开题活动概况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
1、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组,课题申报立项,接受审批部门的验收。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4、年前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选题任务。
5、确定主题:把各学科组的选题进行统计梳理,明确大致意向。
6、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7、构建课题实验教师的目标责任,课题实验的促进措施,建立管理、激励的长效机制。
8、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指实施阶段的进程、任务、方法。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
按上级课程设置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三到六年级每周至少有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一名专职综合实践老师担任联系人,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研组长、部分学科教师参与研究。
1、教研组初审,合并相近课题,成立子课题组,明确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及相关职责。
2、分学科组选择子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3、按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落实各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
4、按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四个转化,即课题向主题的转化,主题向过程的转化,过程向资料的转化,资料向成果的转化。
5、每个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联系会,分析实验现状,交流实验心得。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总结会,总结经验,汇报成效,整理资料,上交成果。
6、每学期围绕课题研究,分类整理资料,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7、做好课题实验的阶段性评估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集成果,编印《论文集锦》,出版校本教材资源包。
3、整理材料,做好结题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学校预设每学年投入经费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
- 下一篇:中国儿童睡眠障碍凸显 课业过重成首要因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