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结题报告
赫章一中课题组:汤继
一、 问题的提出
由于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术专家和权威,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重教而不重学,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它忽视了作为独立的且处于不同状态的师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边、多层的交互作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也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本质。而且应试教育以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优差”。凡符合标准答案者为“优”,反之为“差”。“创意法”就将揭示事物的这重要的一面——“最差即最优”!
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差生”因“差”被淘汰,其创意品质得不到保护,应试教育下的“优生”为远离“差”,其创意品质却被“扼杀”!“差”,就是困扰着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严重问题!而这就是创意法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理论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本研究准备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相结合,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定性和定量两种数据互相应证,使结论更准确。
定性的研究方法包括:
(1)访谈法:实验前先进行面谈,所得的结果将作为实验问卷设计的基础。
(2)对比分析法:传统教学法和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相似性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采取实验法来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以此检验我们的实验假设是否成立。此研究可以把应试教育下的“差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建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增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概括出中学英语建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的指导流程:教师提示导学—学生自学—小组活动一一组际交流—教师重点讲解—巩固练习—学生小结。并进一步提出了四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即:人际互动策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意义建构策略(支架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合作学习策略和任务型教学策略。据此,构建了一个符合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主题思想、作者寄希望能为广大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课堂操作的建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最后,通过对赫章一中学生的综合问卷调查,得出中学生对该模式完全持欢迎态度。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四、课题实效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新。贵州边远城镇构主义下的英语创意课堂互动模式都是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问题。
(2)研究的角度新,因为赫章是贵州比较边远的一个城镇,具有典型意义。
(3)方法新。在测试的工具用了少有人懂的SPSS13.0来分
在该课题研究计划中,共有四个阶段、现在总结的是第一、第二阶段,主要是以收集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及有关资料,在该阶段中,实验老师和有关成员的教师通过上网或查资料找有关可行的理论依据并小结成文。探索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并边探索,边进行实验的可行性、即课堂教育模式,通过认真学习了建构性教学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在教学方向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今后的教学方向要求更高,教师的素质更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高,要做到广而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为今后的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趋势,否则就被时代淘汰。因此,只有把传统教学不良的教学模式弃掉,比如: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转向以建构性教学的“学”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在建构性教学模式中主要有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教学三种方法。在建构式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应遵循: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⑵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 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⑸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而建构性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为:⑴教学目标分析。⑵情境创设。⑶信息资源设计。⑷自主学习设计。⑸协作学习环境设计。⑹学习效果评价设计。⑺强化练习设计。在该阶段,除了认真学习建构性的教学理论探讨教学方法外,我们遂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弃掉、从建构性教学理论中去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来围绕课堂教学,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由于是刚初步探索,对建构性教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教学模式还是不很深地摸索,理解的深度有限,故此阶段收获性不大,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到厌烦,学生的参与量在不断得以提高、在课堂上的协作、交流在增加,提高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活跃度提高,这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些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很少体现出来的。在此阶段中,我们对 08级的3班实验班,而9是对比班。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试探性教学,做了三次测试,后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EC)比9(CC)班有明显的变化。有关数据如下;
Table 4
|
N |
Mini |
Maxi |
Mean |
Std. Deviation |
Test 1(EC) |
63 |
41 |
100 |
70.87 |
14.142 |
Test 1(CC) |
63 |
37 |
90 |
69.30 |
10.680 |
Table 5
|
N |
Mini |
Maxi |
Mean |
Std. Deviation |
Test 2(EC) |
63 |
69 |
121 |
99.46 |
14.952 |
Test 2(CC) |
63 |
31 |
118 |
77.83 |
21.596 |
Table 6
|
N |
Mini |
Maxi |
Mean |
Std. Deviation |
Test 3(EC) |
63 |
51 |
107 |
83.41 |
12.880 |
Test 3(CC) |
63 |
25 |
88 |
56.02 |
16.057 |
得出这些数据说明了建构性教学是比传统式教学模式要先进得多,是可行的新的教学模式。
四、心得体会
1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民主性与合谐性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④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要学习理论,发展理论,并利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
⑤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普遍性就是各学科都普遍适应,所谓特殊性就是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要做到两者的统一。
⑥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2 . 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性教学模式的比较
①教学目标、效果评价不同
传统模式:以教为主,讲求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活动。
建构性教学模式:以学为主,讲究学生是否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②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不同
传统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强调外部信息的刺激。
建构性教学模式:教师指导,相互协作,主动学习,强调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
③教学媒体及其功能不同
传统模式:书本、黑板、教具等,主要用于讲解或演示。
建构性教学模式:多媒体电脑、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软件等主要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3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关系的转变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学”为中心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③教学媒体功能的转变:由教师为讲解而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④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过程
总之,今后教学要想在信息时代中有所突破,那就要在教学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建构性教学模式就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新教学模式。
五、课题总结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关系的转变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学”为中心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③教学媒体功能的转变:由教师为讲解而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④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过程
总之,今后教学要想在信息时代中有所突破,那就要在教学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建构性教学模式就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新教学模式。
当然,由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加强学习,争取在新的一轮实验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课题组织
主持人:汤继、组员:张天洪 郭银波
七、参考文献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N.:Prentice Hall, 1994
[2]Byrne, D. Techniques for Classroom Interaction[M]. Longman, 1987
[3]Marion Williams&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Richards,J. C. and Rogers,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Roger T Johnson&David W. John.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http://www.clcrc.com/pages/overviewpaper.htnd
[6]Wilga M. River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8]程淑华,论课堂教学的交互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
[9]丁证霖.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0]龚亚夫,罗少茜.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1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3]黄子成.中学英语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1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L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8]雷术海.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LT] . 1Z苏电视门“专,2001 (1)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和创意法的联系?
- 下一篇:实施效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