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明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特殊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中学《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 张忠
目录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乘船
23、伤仲永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杂诗
夜雨寄北
淮上与友人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六单元写作训练 改写《木兰诗》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 认识改写的基本要求。
2、 学会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 掌握想象的技巧和标准,既要大胆想象,又要合乎实际。
4、 注意详略得当。
5、 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6、 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
在中国文字中,“好”为“女”“子”。我们常常用很多美丽的词语来形容女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奇异美好的女子形象。其中有一个具有美好人性的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叫花木兰。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木兰诗》,具体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巾帼英雄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木兰诗》,认识木兰的美好人性,感受木兰的美好人性,同时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乐府诗《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
老师写出作文供选题目:
A、巾帼英雄花木兰
B、木兰从军记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同学们亦可自拟题目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的学习
师:你知道改写的基本要求吗?
生甲:注意文体的改变,将诗歌的分行排列改写成记叙文的分段排列。
生乙:注意语言的改变,将韵文改成散文,文言改为白话。
生丙:注意结构的改变,如改变原诗的顺序,材料予以重新组织等。
生丁:注意人称的改变,如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之类。当然结构和人称可以不变。
师:很好。那么,将乐府诗《木兰诗》改写成写人的记叙文,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
生: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师:对。《木兰诗》中有些情节如:出征前的准备、军旅生活等写得很简单,改写时可作一些扩展,进行大胆的想象,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进行艺术想象呢?
生甲:想象人物的性格,一般来说,人物的性格呈现多样性,但以一种性格为主。
生乙:想象生动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鲜明离不开生动的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生丙: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
师:《木兰诗》中主要有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十年军旅生活、出征前的准备等情节,针对这些情节,作者是平均着墨的吗?
生:不是,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写得详尽。十年军旅生活,出征前的准备写得简略。
师:乐府诗《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名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壁”。那么该诗的艺术魅力在哪儿呢?
生:主要在于语言艺术,《木兰诗》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咏叹、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师:那么,你们将怎样使自己的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呢?
生: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2、知识点演练
判断正误:
①人的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
②改写是对原作的体裁、语言表达、结构形式、人称、思想内容进行改造的一种写作手法。( )
③想象的基础是生活的积累,但想象又高于生活,所以说想象可以离开生活。( )
④《木兰诗》中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很简略,改写时可作一些扩展,但在全文中还是作为略写的部分。( )
(①√ ②× ③× ④√)
三、题型训练
1、选择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将正确答案填在句后括号中。
a、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A、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实,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C、我的脑子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
D、她总是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
(正确答案A(b)、 B(a) C、(d) D、(c) )
老师的解析:
(A句通过对母亲外貌的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痛苦,又写出了母亲的坚强。B句通过动作的描写,一个勤劳的母亲的形象展示出来。C句属于心理描写,从侧面体现了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D句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
(2)、下列四个句子中,运用比喻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妹妹的脸象苹果一样又红又圆。
B、棉花堆成白玉般的高山。
C、他那镇定而并不机灵的眼睛,刺虎鱼一般压在厚嘴唇上的端正而阔大的鼻子,却显示出坚强的决心。
D、他干着干着,猛地感到指头火烧火燎痛。一看,原来先前叫刺刮破的地方,又冒出了红玛瑙似的血珠。
(答案:A)
老师的解析:
(A句把“小妹妹的脸”比作“苹果”,本体和喻体相似点明显,比喻恰当。B句中“棉花”和“白玉”虽有相似点“白”,但棉花是软的,白玉是硬的,因而从外形上看,不相似是主要的。C句中的刺虎鱼,人们并不熟悉,也就无法想象出刺虎鱼一般的鼻子究竟是什么样子。D句中手被刺破了,流了血,本来是件不愉快的事,作者用“红玛瑙”来比喻,人们不能不怀疑作者是幸灾乐祸。)
2、讨论题
以“巾帼英雄花木兰”为例,怎样才能把这一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刻画得活灵活现呢?
师:情节是构成故事的主要要素之一,人物形象借助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所以我建议你们在刻画木兰这一形象时要注意安排好情节,应和原诗一样,有详有略。
生: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通过写木兰的什么来体现木兰的个性特征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木兰的所作所为……
师:无论写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弘扬木兰美好的人性,写美好的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生:弘扬木兰美好的人性,那么什么是美好人性?
师: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谨慎机灵,朴实真诚,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等,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种美好人性,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各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
生:改写时可对原诗的情节作一些扩展,进行大胆的想象,那么,想象时应注意些什么?
师:要明确想象的目的,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把现实生活典型化。如果只是孤立地想象,则文章必然会空虚飘渺,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也就失去了读者。
……
四、学以致用
1、选定好题目,安排好情节;
2、明确目标,拟好提纲;
3、打好草稿,讨论修改;
4、审读几遍,形成正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周煜斌研究员申请表
- 下一篇:陈新明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特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