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教案  

   

我的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不如意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不如意,怎样排解心中的不快呢?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古人——寄情山水,乐观旷达。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师:谁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生: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生: 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他那在政治漩涡中破损的心灵只有在清凉无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只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才能寻求精神的寄托。  

2、知识点演练
1    注音:  

       怀民亦未        水中藻荇    )交横  

2)解释重点词:  

     解衣  )睡              月色入(       )           )无与为乐者

相与   )步于中庭          (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题型训练  

1、选择题  

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教师的解析: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了“文以载道”的道理,只是此文没有集中描写之物,也没有言明作者的志向所在;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此类写作方法,只是还不清楚类比、象征的具体概念。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而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此文既不存在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也没有某种能“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的事物。所以不应选C。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经对借物喻人的写法有所了解,以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本文并未写作者的品格,只是借欣赏月色美景抒发了作者的心情,因此应该选B。】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解析: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了这句话的内容,只是没审清题,题干要求选“理解有误”的一项;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经知道了从背景角度理解一篇文章,只是还不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经能从作者生活态度的角度理解文章,只是未理解作者不自怨自艾、能够达观的看待荣辱的高尚情操。因为B项的理解只停留于欣赏自然美景本身,未扣“闲人”来理解,所以此题应选B。  

   

2填空题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④默写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4、简答题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②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④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⑤“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⑥《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14题。(2007年荆州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  )②月色入(  )下如积水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6.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三)(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的遇到挫折时,你将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