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创意法思维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创意法思维在政治课堂应用》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中国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张因材施教,主张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创造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因此,创意法思维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探索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北京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依据  

创意法思维在政治课堂的应用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在应试教育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以说教、灌输为主,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分数是课堂追逐的唯一目的。但面向21世纪更重要的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才能,才能应付时代不断发展、知识迅猛增长、行业工种经常变换的局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创意法教育,即教育者运用自己的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法思维进行展示、修复、激活,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创意法教育具有双重含义。换一句话说,在创意法教育中,最差的答案从另一方面必定是最优答案;最差的学生从另一方面必定是最优学生。最优即最差,最差即最优,是创意法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因此创意法教育又叫“跷跷板教育。这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是一致的。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优与差也是如此,一个优生之所以优,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同样差生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换个角度也有其闪光点。标准化答案也不是亘古不变的,他也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从特定条件下是正确的,但换个角度,其他答案也有合理之处。所以创意法教育提出的最优即最差,最差即最优,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枷锁。差即优,优即差,学生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别而已,我们的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平等权利,从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点与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政治课堂教学现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尽管说新课程理念已经推广开来,但理念的渗透实施总需要一个过程,旧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在应试教育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以说教、灌输为主,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分数是课堂追逐的唯一目的。为达高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做了一份调查问卷   

       问题   

  

  

  

不清楚   

你喜欢政治课吗?   

    

    

    

    

你觉得老师讲课墨守成规,枯燥乏味吗?   

    

    

    

    

你认为政治课只需要在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平时不需用功?   

    

    

    

    

你喜欢(或讨厌)政治课是因为政治课本身吗?   

    

    

    

    

政治书上所举的例子,有许多(至少五个以上)你以前就学过   

    

    

    

    

你是否认为政治课是空洞的说教   

    

    

    

    

你的政治课成绩如何(必须回答)   

    

    

    

    

政治课常常让你昏昏欲睡吗?   

    

    

    

    

你常在政治课上做其它课的作业吗?   

    

    

    

    

你下课后,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多吗?   

    

    

    

    

你认为政治课应如何教学   

 这一调查是自设的调查,也是一种征对性调查,学生调查表交上来后,给笔者很多的启示。其中以一个班级50人为例 23位学生回答不喜欢政治课,11位学生回答不清楚,只有四位学生回答喜欢政治课。 38位学生回答教师讲课墨守成规,枯燥乏味,5位学生回答不清楚,回答否的学生仅3位。 认为政治课考前背一背,平时上课无所谓的有41位同学。认为政治课是空洞说教的有29位同学。认为政治书上举的例子,有许多已学过的有35位同学 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有学生在调查表中,“政治课应如何教学”认为国家应取消政治教学,他们对学习政治的目的不是很明确。   

理性地审视和批判政治教学后,科学地剖析这一学科发展的轨迹。我们认为政治课教学目前存在如下问题: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为了显示教学效果,两件政治课教学的看家武器---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使学生学习政治越学越烦,越烦越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有些政治教师讲课根本不关心学生在干什么,想什么,而是一节课说个不停,加不时的板书。自说,自问,自答,年年如此,课课如此。这种枯燥乏味、墨守成规的教学的确不让学生喜欢。课堂与社会的碰撞;目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实施有一些误区和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创意理论打造创意课堂。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我讲的对不对,详不详为导向。备课、讲课的过程主要考虑我怎样讲,由此产生了注入式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学生则忙于画勾打叉。这种状况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尤其是抑制了创造力的开发。郭成志老师提出的创意思维打造创意课堂是我们打破传统教育应是课堂的突破口。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积极探索一条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传统观念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而不是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生命体,这样必然会泯灭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体能力,而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题能力,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打造的探究式课堂,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机制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观。它一般这样几个环节:巧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设计问题,适时引导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总结成果,问题升华。在上学期内,我所上的《感受文化影响》、《文化继承中发展》公开课在本级部内得到一致好评。并且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已经针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的不同探究式课型。以第八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片段为例

一、情景导入: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以生活所见所闻为例  

如五颜六色的广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各种电视节目,网络世界……说明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  

二、讨论问题1  

(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 (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全班分成8各小组,分组谈论,代表发言)  

明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讨论问题2   文化生活的  

课堂探究:根据你的切身体验,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讨论明确: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总: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基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也进一步细化了政治课堂评价标准。20043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开始。《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可见,《课程标准》对课程和教材的评价同样定位在“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上,这为思想政治教材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直接依据。新课标的评价标准具有指导性,但比较宽泛。我们所解决的就是标准细化,能够直接落实于课堂。课堂评价标准是引导我们教师上课的杠杆,也是最终落实课题研究成果的试金石。如何上好一堂政治课 ,一堂好政治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无论哪一个学科,每节课都要把握住学科本质,最终的落脚点应紧紧的围绕学生,不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而且创造能力的提高、积极性的调动,教学目标要“实在”。情感的激发来评价,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一个“实”字。理念的设计要“实际”,学生参与是“实体”,教学结构到“实处”。为此,我们制定了一套优质课评价标准。具体;注重以学生为本,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关系和谐;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能积极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四、课题研究成果  

自从实施创意法教育以来,创意法理念渗透到师生教学思维中,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跃进。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践成果,撰写了一批论文。王凤军老师撰写的《打造政治创意课堂》、毕秀婷老师撰写的《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探讨》在莱芜市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结集出版。特别欣喜的是我们创意法教育以来,学生对政治课热情高涨,参与度增强。在我们开设的时政论坛活动中,一大批学生热心时事,关心生活,建言献策。唐云周同学撰写的《保护我们家园》一文刊登在《时事政治》上,王伟明同学的《我为校长献一策》刊登在莱芜日报上。政治课成绩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上一学期相比,我们平均分数71分,比上学期提高了近5分,有效人数上线220多人,在7科中排名第一。我们的学案导学、自主性探究学习模式也取得了一致好评,并在全校推行。我所执教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五、课题总结  

疗效的显现应该有个过程,创意法教育在渗透创意法时,开辟了一条有序的创造教育之路,创意法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但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有序发展。创意法教育从创意法出发来打基础,是实在的创造教育。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题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课题研究效果凸显。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像教师素质有待继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效果的预设和达成并不一致,往往事与愿违。研究是无止境的,有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下一步就是课题的推广应用,我们将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六、课题实施分工  

郭雪梅:课题主持人 备课组长 中学一级教师,先后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发表论文多篇  

 王凤军:课题组成员 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开题、实践工作  

毕秀婷:课题组成员 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  

七、参考文献:  

     《政治新课程标准》  

      《郭成志创意法原理》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新课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