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创意法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
新课改下“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创意法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
浙江台州黄岩澄江中学 陈雪红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现实背景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张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首有趣的儿歌,你能一直唱下去吗?
(学生特别的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那么n 只青蛙该怎么唱呢?(学生齐唱)
“n 只青蛙 n 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 学生的热情高涨,学习的兴趣浓厚不由自主的想探索下去 ┈ )
这样的情境创设与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代数式教学相比,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和谐愉悦、富有情境的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令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高效地发展,潜在的能力得以开发。而这种情境创设所产生的效果,正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也是新课改所追寻的。为此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2.理论背景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在新的形式下,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利用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愈来愈成为构建数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主要原因:
其一:今天的教育就是重建明天的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使数学课程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如何利用好的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数学课程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二: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意义和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就与许多教师一起努力在挖掘数学与实际的连接点,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于是也就比较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了。
3.情景创设的概念及其特色
所谓的“情境创设”就是以新鲜有趣的事件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它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由于情景创设的教学法突出了“想中学”、“做中学”、玩中学“的特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兴奋产生疑问并积极探究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最后由个别同学汇报,师生共评,这种课堂模式即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设计艺术。
二、研究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中的“情景创设”正是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发学生的热情为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令学生由“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了,并从内心感到“学数学是一种兴趣,是一种享受。”那么这种“乐趣、享受”即成为他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让学生真正做到了“会学”而不是“学会”,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早就强调过“热情”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所以好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给学生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带来无穷的乐趣。
教师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就能快速进入“角色”,教师情境创设的妙,学生便会产生“疑”、“趣”,疑则思,趣则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这种求知欲望和学习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又是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达到“乐学”的目的。使课堂引入更注重实效,更具有特色,不流于形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情景创设的功能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开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2.情境创设的方式
(1)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所以从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2) 故事式的情境创设
数学故事或轶闻,史料的情境创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3) 实验式的情境的创设
通过观察实验或学生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悬念性情境的创设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一种探索下去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5) 陷阱式情境的创设
创设陷阱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能力。通过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识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6) 开放性情境的创设
开放性问题条件和结论都是不固定的,是可变的,解答该类型题需要学生去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极具探索性。
(7) 竞赛游戏型的情境创设
将逻辑思维融于竞赛或游戏情境中,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学生会感到乐此不彼。
(8) 温故而知新的情境创设
师生在共同复习与新课程有关的旧知识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运用已有知识形成新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课型、内容、选用不同的情境创设,忌千篇一律,要富于变化,并力争找到可以推广的可行性的情境创设。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由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中,需要对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兴趣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变化的数据资料用观察法来加以研究,记录就比较合适。
2.调查法
着重调查学生对本情境创设的反馈情况,该情境创设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调查报告。
3.对比法
通过横向、纵向与未加入引入设计的,加入一般引入设计的课堂效果相比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入法。
4.经验总结法:
以案例集,论文等形总结并加以推广运用。
五、时间步骤与实施计划
1.2011年9月初 申报课题,明确研究目的,制定计划。
2.2011年9月—至今《新课改下“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阶段。
3.20011年9月—2012年1月落实具体方案,预期形成阶段性小结,案例及论文。
4.2012年3月—2012年3月总结推广阶段,撰写总结论文,精选情境创设案例,教后反思等。
六、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力争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使教师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教师完成一篇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教师大量采用情境创设的课堂导入,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丰富成员教师的学识、提高境界
3.使课堂更注重实效、更具有特色、不流于形式。
七、研究条件
1.研究者前期研究情况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一直尝试着创设好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年多的尝试,我认为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好的情境创设能令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让学生的素质得以真正提高。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问题拿出来,现重点进行尝试。
2.课题组主要人员分工
陈雪红:初一数学教师、本课题组负责人、数学任课教师,主持本课题研究工作
陈雪红:初一数学教师、负责调查学生对情境创设方式的反馈情况,编著我撰写了案例《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后反思录》、《优秀情境创设案例集》。
何斌老师《同一课型不同情境创设的对比分析》论文;
谢如土老师的案例《你能摸到红球吗?》《教后部分优秀情境创设反思》
3.学校支持
我校本着科研兴校的宗旨,为素质教育,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
- 下一篇:《新课改下“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创意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