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元江职业高级中学校《创意法教育下职业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基本方式的研究》课题实施学案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职业高级中学校《创意法教育下职业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基本方式的研究》课题实施学案
高教版语文科一年级下册
目录:第四章“散文欣赏 ”
课文:《 荷塘月色》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写作背景: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文中所说“颇不宁静”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想“挣扎”的生动写照。
四、课文赏析
(一)请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
(二)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然后分组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线索。
1、脉络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及荷塘归来。(偏重抒情)
2、感情线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诵读、鉴赏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问题: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回答: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回答: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4.齐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四)诵读鉴赏第5自然段
.问题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回答: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问题: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诵读、鉴赏第6自然段
1.齐声朗读。
2.问题: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回答: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自然段的回应,也是第4、5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3问题: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回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熟读,品味4-6自然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再次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回答:
1.问题: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回答:(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问题: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回答: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3.问题: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回答: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布置
1.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谈谈与《荷塘月色》的异同点
2.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200-300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
3.请你根据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制作一个Flash动画短片。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